岑嶸
2016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奧利弗和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本特坊裟匪固乩剩˙engt Holmstrom),
以表彰他們在契約理論(contract theory)方面的杰出貢獻。其中,哈特專注于研究不完全契約理論和產權理論,而霍姆斯特朗則在如何更好激勵雇員方面不斷深入理論探索。相比往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今年的獲獎理論似乎更接地氣,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用到。
在美國,教師的報酬和他們的工作績效毫不相干,教師聯(lián)盟一致反對任何形式的績效工資。在美國幾乎所有公立學校的教師薪水都是由一個基于經驗與授課年限的苛刻公式來決定的。然而,經濟學家發(fā)現(xiàn),這些決定因素與課堂教學效果基本上沒有什么聯(lián)系。
國內經濟學家王福重在解釋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不完全契約理論”時,提到信息不對稱造成兩個問題,一個是逆向選擇,一個是道德風險。這種統(tǒng)一的薪酬尺度產生了一系列激勵問題,經濟學家將之稱為“逆向選擇”。既然最有天賦的教師在其他行業(yè)也可能干得同樣好,他們就有強烈的動機離開教育領域,他們會到那些工資與生產效率密切聯(lián)系的領域工作。對于最沒有天賦的教師而言,這種激勵正好相反。
美國很多的教師沒有獲得足夠的報酬,特別是那些有天賦的人,他們之所以還留在這行業(yè)是因為他們熱愛這一行(我想中國的情形也是這樣,尤其那些在條件艱苦地區(qū)的教師)。但是普遍的問題在于,這種給所有教師同樣報酬的制度,強烈地激勵著最有天賦的人到其他行業(yè)尋找工作。
在澳大利亞,各州都和私人監(jiān)獄簽訂了合約,但是經濟學家們發(fā)現(xiàn)了其中不當?shù)募顧C制造成了激勵倒錯(Peverse Incentives)。這些合約一般都是這樣的,如果罪犯傷害了自己或者他人,監(jiān)獄的經營者將受到處罰;如果罪犯很好地完成監(jiān)獄的工作,那么監(jiān)獄經營者將會受到獎勵。
這種激勵方式的問題在于,每年澳大利亞有近兩萬人出獄,其中大約一半人會在未來兩年“二進宮”,也就是說,私人監(jiān)獄合約中沒有任何涉及罪犯刑滿釋放后表現(xiàn)的條款,無論罪犯出獄后成為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或者殺人不眨眼的惡魔,這和私人監(jiān)獄管理者沒有半毛錢關系。
顯然,這就是激勵契約設計出了問題。于是經濟學家想出了更優(yōu)的契約,是以最后結果為標準,與監(jiān)獄經營者簽訂契約。比如一名罪犯在出獄后沒有再次犯罪,就給監(jiān)獄管理者一些額外的獎勵。
再比如,如果能讓犯人更好學會謀生技能,也理應讓私人監(jiān)獄經營者從政府這里獲得更多的錢。私人監(jiān)獄應該以服刑人員釋放后所掙得的合法報酬為準,按比例得到獎勵。只要給出合理的激勵,私人監(jiān)獄就有動機幫助罪犯改過自新,學會自力更生的技能。
一家公司的股價反映出社會經濟多方面的因素,有些因素是再有能力的CEO們也控制不了的,所以,如果簡單地將高級經理人的待遇和公司表現(xiàn)掛鉤,結果可能是讓他們僅僅因為好運氣受到褒獎,因為壞運氣受到懲罰。
但普林斯頓大學的Xavier Gabaix和紐約大學的Augustin Landier認為,期權計劃和其他豪華津貼并不是激勵管理層盡力的必要手段。他們說,CEO并非超人,根據(jù)競爭均衡原理,他們只是管理著高額資產的,稍具天賦的,比其他人管理得更好的,并且獲得的薪酬更高的人。超大的公司規(guī)模造就了超級明星的經濟效應,將較小的能力差異轉化為了較大的薪酬差異。
一個美國研究團隊對這種高額激勵體制也提出了強烈質疑。麻省理工學院Dan Ariely教授和卡內基梅隆大學的George Lowenstein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經過一系列試驗證明了過度激勵可能會產生相反的效應,即會扭曲表現(xiàn)和不是改善表現(xiàn)。研究者發(fā)現(xiàn),在對于精神集中或者創(chuàng)新能力要求較高的工作,高額激勵將會分散個體注意力。
責任編輯:張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