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炫?/p>
警惕他人廉價的甜言蜜語
明清以降的近代(更遠的馬可·波羅以及有關“香格里拉”等想象就不納入觀察了),國外人士對于中國的觀察,幾乎都如管中窺豹一樣,典型的如明恩溥《中國人氣質》與何天爵《真正的中國佬》,前者從性格、氣質、文明和陋習等方面進行生動的描述,但這種描寫更多的是一種獵奇式的;后者從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全景式的闡釋,但還是極為平面化的宏觀描述。不過此后慢慢地,西方對東方的想象開始接近于理性認識——盡管還是帶有較多的好奇感在其中。
雖然有著數(shù)量眾多的海外中國研究(包括漢學),可依然存在著很多先入為主的偏見。特別是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形象,可以反映出他們對中國的想象。
不過近些年來情況發(fā)生了巨變,中國成為了世界的焦點,因此與中國有關的書籍,開始汗牛充棟了?!吨袊筅厔荨贰懂斨袊y(tǒng)治世界》《中國30年:人類社會的一次偉大變遷》……這些從書名到內容無不高唱贊歌的書籍,正在紛紛涌入。在中國研究熱潮中,明顯有一群“速成漢學家”的存在。一些人在中國走了一趟,就好像成為中國問題專家、中國通了。
比如在《當中國統(tǒng)治世界:中國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中,馬丁·雅克認為中國實現(xiàn)現(xiàn)代性的模式是獨一無二的,是另類的發(fā)展模式,它可能會取代西方的發(fā)展模式。他認為到2050年中國將主宰世界,那時代替美元的全球貨幣將是人民幣,漢語將像英語一樣風靡全世界,孔子就像柏拉圖一樣,全世界的人都要學習他的經典。他說,過去英國是海上霸主,美國是空中和經濟霸主,到了2050年中國將成為文化霸主,將以文明統(tǒng)治全世界。
但這些作品的共同基本特征就是喜歡宏大敘事,將中國好的一面放大到極致,總結出各種各樣的所謂的“中國經驗”與“中國模式”。但估計他們自己都沒有想到,這些廉價的話語,卻往往能夠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因為這些滿足了部分國人的虛榮心,迎合日益高漲的非理性民族主義。
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我們卻很難看到。不過在《南都周刊》2010年第20期的“當中國統(tǒng)治世界?Sorry,這只是一個標題”這篇專訪中,我們看到了難得的真實講述。馬丁·雅克如此回答記者:“你聽我說,不要打斷我——這是因為中國永遠不可能真正統(tǒng)治整個世界。美國沒有,英國沒有,中國也無法統(tǒng)治世界?!?/p>
心態(tài)開放、包容批評才是自信的民族
中國經濟實力增長背后的自我意識逐漸強烈,開始熱切地關注自身的形象。從國家外交、文化交流、經貿活動、公民交往等,都欲全方位地提升形象,“本土”“民族性”這些日益成為文化上的關鍵詞。但在某些時候,這是一種文化自卑之后的過激反應,一旦面臨批評,很容易產生過度且固執(zhí)的反應。
其實,對于外來的他者來說,那些吹捧中國的著作,誰又能證明他們不是想當然呢?他們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走了一圈,就在感嘆中國的“奇跡”與“不可思議”了,卻沒有看到廣大中西部與農村地區(qū)的截然不同。如果中國沉溺于這種不乏投機色彩的吹捧,就很容易迷失方向,驕傲自滿從而得意忘形,忘了中國畢竟還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離我們追求的共同富裕的社會,還有很長的艱辛路程。
對于來自國人內部的批評,就更需要有開放的心態(tài)。正如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孫立平所說的:“研究社會現(xiàn)象的,要盡可能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我并不認為,純粹的批評,就是消極的。找出我們社會中的問題,分析這些問題的原因,即使沒提出解決辦法,也是有意義的。甚至只是把丑惡的現(xiàn)象揭露出來也是有意義的。”真正自信的人與國家,就算是面對不客觀的批評與指責,也是有著足夠的坦然與淡定的,能夠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經得起罵,也經得起夸,開放、包容,榮辱不驚、不卑不亢,這才是一個真正的成熟國家與國民應有的自信表現(xiàn)。
(摘自《同舟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