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軍
?
□文學研究
太行山文書中的“劉二姐現(xiàn)象”及其學術價值
——以兩個不同時代版本劉二姐唱本為例
李延軍
以太行山文書中清朝和民國時期兩種典型“劉二姐”唱本為例,分別考釋了兩種版本的歷史年代信息。大量相關地方文化資料表明,“劉二姐現(xiàn)象”具有從明中葉到現(xiàn)代的歷史悠久性、從南方到北方大面積流行的地域廣泛性及其歷史文化意義上的典型性,“劉二姐現(xiàn)象”具有歷史文化標本意義及其學術研究價值。文章首次提出太行山文書中的“劉二姐現(xiàn)象”這一獨特歷史文化概念,闡釋了對其進行深入研究的學術價值。
太行山文書;劉二姐現(xiàn)象;劉二姐拴娃娃;弦子腔唱本;滑稽大鼓唱本
在邯鄲學院太行山文書①2013年11月,邯鄲學院入藏了一批主要來源于晉冀豫交界地區(qū)太行山區(qū)的民間文獻,時間上自明清中經(jīng)民國下至新中國建立后的70年代,總數(shù)量有12大箱約10萬件左右,是研究明清至上世紀70年代以前太行山地區(qū)社會歷史的珍貴資料,具有重要的社會史、經(jīng)濟史、文化史、教育史等方面的價值。史料價值之珍貴,甚至可與敦煌文書、黑水城文獻、徽州文書媲美。在2013年12月召開的“太行山文書入藏邯鄲學院學術座談會”上,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孫繼民先生認為應該參考學術界相沿成襲以文書出土地或者來源地的定名方法,將這批文獻定名為“太行山文書”,得到了與會學者的廣泛認可。詳見劉廣瑞《學界研討太行山文書史料價值》,載《光明日報》2014年1月29日第14版。藏品中,有一晚清時期地方小戲弦子腔唱本《劉二姐上廟》(編號為HTX14B020001),筆者在搜集與之相關的研究資料時,發(fā)現(xiàn)有關“劉二姐求子”這一主題的民間藝術唱本或藝術形式很多。時間跨度從明朝中葉到民國時期,直至現(xiàn)在,未曾間斷過。地域從南方的評彈文化區(qū)到北方的各種曲藝文化區(qū),以及其他地區(qū)的地方小戲均有涉及。這些唱本講的都是同一個人物——風流美麗的劉二姐,說的也都是同一件事——劉二姐婚后不育到廟里“拴娃娃”。在這么漫長的歷史跨度中,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藝術門類,均在反映傳唱同一個人物、同一個事件??梢姡@一主題的文化現(xiàn)象在社會底層市井坊間影響之深,具有非常典型的歷史文化及社會民俗意義,筆者因此稱之為“劉二姐”現(xiàn)象。對這一現(xiàn)象展開研究,應該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筆者根據(jù)手頭收集到的兩種典型版本的劉二姐唱本,初步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考釋探討,拋磚引玉,以期引起方家關注。
(一)古代版劉二姐——上廟版
第一種“劉二姐”唱本,筆者稱之為“古代版劉二姐”。筆者能看到的該版有兩個版本藏本,題目均為《劉二姐上廟》,唱詞文本幾乎完全一樣。詳情如下:
一是興文閣版本。邯鄲學院地方文化研究院收藏(編號HTX14B020001)。該藏本封面載明:“新刻弦子腔,劉二姐上廟,上本,興文閣梓行?!毕卤緸椤岸囝^臊皮”。整個唱本由“上本”和“下本”組成,正文均為繁體豎排刻板印制,無句讀斷句,應屬古代坊間刻書。
唱本護封上有朱砂手書“光緒十二年丙戌日立”、“劉二上,劉二姐上廟”兩行豎排文字。
據(jù)《百年琉璃廠》一書介紹,北京琉璃廠東街以北的百合園胡同,曾有從事印刷品加工的手工作坊,其中提到有興文閣印刷品作坊店,不知該唱本所載興文閣是否北京琉璃廠興文閣出品,有待方家進一步考證。[1]
該藏本護封所書之“光緒十二年丙戌日立”,即公元1886年,應該是藏家所斷定的文獻成書年代。
二是文德堂版本。該藏本封面載明:“新刻弦子腔,劉二姐上廟,上本,文德堂梓行?!毕卤緸椤岸囝^臊皮”。同樣由上、下本組成,正文也均為繁體豎排刻板印刷。版式與興文閣版本一樣,無句讀斷句,均為木刻版本,屬古代坊間刻書。
唱本護封上有毛筆手書黑色文字“道光十三年十二月立”、“田三嫂打皂”、“劉二姐上廟”三行豎排繁體文字。
該藏本藏家聲稱為清道光十三年木刻小唱本合訂本,共有十個左右木刻小唱本,《劉二姐上廟》在最前面,除此之外還有,京都□□堂梓行的新刻梆子腔《打灶王》,文萃堂新刻梆子腔《送燈》等。文德堂未查到相關信息,但能看到一些文德堂出版的刻書作品。不知是否與上述興文閣同為北京琉璃廠地區(qū)出版發(fā)行商,也有待進一步考證。①詳見孔夫子拍賣網(wǎng)。http://www.kongfz.cn/his_item_pic_5668579.
該本護封所寫“道光十三年十二月立”,即公元1833年,也應該是藏家所斷定的文獻成書年代。
這兩種藏本《劉二姐上廟》,除出版商和藏家所標年代不同外,唱詞文本和版式基本一致。如果藏家所標藏本成書年代無訛,說明該版“劉二姐”唱本在道光十三年,即公元1833年就已正式刊行,且廣泛傳播。由此可見,該版唱本中的故事背景時間至少應在1833年之前,亦即鴉片戰(zhàn)爭之前,屬中國古代史范疇。
關于弦子腔,又稱瞪脖筋戲,是絲弦劇種的前身。大約在明初,絲弦就已流行于河北中、南部。北起保定,南至邯鄲,到處都有絲弦的流行蹤跡。開始,它在民間走鄉(xiāng)串鎮(zhèn),結伙搭班,后與老調(diào)同臺演出,又受昆腔及河北梆子影響,不斷發(fā)展,逐漸形成了四個支派:北路、中路、南路、西路,并在各路出現(xiàn)了一批有聲望的代表性演員,北路有周福才,中路有劉魁顯,南路有朱永來(河北沙河縣褡褳鎮(zhèn)人),西路有平山紅等,行當齊全,劇目豐富,成為河北省地方戲曲較大的劇種之一?;顒釉谀下返慕z弦也叫“弦子腔”,這是因為該劇種最初的主要伴奏樂器是一種叫作“弦子”的小琵琶,故而得名。曾遍及河北省,并擴展至河南、山西等相鄰省份。②參見百度百科“邢臺弦子腔”詞條。http://baike.baidu.com/view/1157096.htm#sub1157096.河北省地方戲中專門有邢臺弦子腔劇種,邯鄲雞澤縣弦子腔已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現(xiàn)流傳保存于雞澤縣韓固營村。[2]
通過對唱本正文研讀,唱詞基本為太行山以東,冀中、南一帶方言,唱本演繹的“娘娘廟栓娃娃”風俗,在這一帶民間至今仍很流行,且唱詞中涉及的社會背景、市井風情,也與冀中、南一帶基本相符。經(jīng)與原邯鄲市戲曲研究室主任、劇作家劉志軒交流,初步判斷,該戲本應為冀中、南一帶地方小戲弦子腔唱本,應屬邯鄲地區(qū)地方文化范疇。
根據(jù)唱本本身為坊間刻書版本形制,正文中的“趕腳”“行堂”“馬快”等詞,以及唱詞反映的市井生活場景,該唱本反映的年代應為鴉片戰(zhàn)爭前夕的中國古代傳統(tǒng)社會。與文堂閣版護封所注“道光十三年十一月立”時代相符,應該屬于這一時期的戲曲作品。興文閣版應為“光緒十二年丙戌日”重刻再版。
從唱本的文本格式、文學水平及內(nèi)容看,僅有唱詞,沒有古代劇本常見的其他構成要素,該唱本應該不是規(guī)范正式的戲曲劇本。僅涉及兩個人物:劉二姐和二青頭,更符合鼓曲一類的民間曲藝藝術門類,但兩個人物一正一邪,一旦一丑,一莊一諧,又具備舞臺戲劇沖突特征,文本又兼有大量第一人稱敘事手法,應該是一種介于戲劇與曲藝之間的地方民間小戲簡易唱本。
但唱詞中有“二青頭”和“臊皮”兩詞方言屬地存疑。初步查證,“二青頭”是合肥淮陰一帶方言,“臊皮”是四川西南一帶方言,不是冀中、南一帶方言,但劉志軒說,建國前冀南一帶還是有“二青頭”一詞說法,至于“臊皮”一詞,不敢肯定,或許與“調(diào)皮”一詞類似。也不排除該唱本從其他地區(qū)同類題材唱詞改編移植而來,尚留有其他地區(qū)的個別方言痕跡,有待進一步研究確定。
有一點應該可以肯定,該版唱本唱詞內(nèi)容基本反映的是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古代傳統(tǒng)社會風土人情及市井百態(tài)。作為解讀晚清早期社會底層市井生態(tài)、民俗風情及歷史文化資料,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偏差。所以筆者稱之為“古代版劉二姐”。
(二)近現(xiàn)代版劉二姐——拴娃娃版
第二種“劉二姐”版本唱本,筆者稱之為“近現(xiàn)代版劉二姐”。筆者能看到的也有兩個藏本,題目均為《劉二姐拴娃娃》,唱詞文本也幾乎完全一樣。詳情如下:
一是學古堂版本。該藏本封面載有三個唱本即《劉二姐拴娃娃》、《小禿鬧洞房》和《小寡婦逛燈》的題目。其中《劉二姐拴娃娃》題目居封面上端正中突出位置,大號字體左向橫排,其余兩個曲目為小號字體,居兩邊豎排,下邊是“北京打磨廠學古堂印行(四七)”刊行機構。書內(nèi)正文均為繁體豎排鉛字印刷,每句之間全部由“?!睌嗑?。封底有收藏單位編目標簽:風陵文庫/文庫19/F400/M290/早稻田大學圖書館??梢姙槿毡驹绲咎锎髮W圖書館藏品。
打磨廠為老北京的著名胡同,至今猶存。建國前著名的文化一條街,因明初這一帶打制石磨和磨刀石作坊聚集而得名。自清中期起,逐漸發(fā)展成為北京文化一條街,聚集了書局、年畫、折扇等大量店鋪,學古堂書局位于東打磨廠路南,是打磨廠13家著名書局之一。當時該街出版印刷業(yè)非常發(fā)達。解放后,因公私合營,書局和扇畫店鋪全部消失。①參見互助百科“打磨廠”詞條。http://www.baike.com/wiki/%E6%89%93%E7%A3%A8%E5%8E%82.
二是中華印刷局版本。該藏本封面載有“滑稽大鼓”和三個唱本即《劉二姐拴娃娃》、《反動妻》和《鳳儀亭》的題目。其中《劉二姐拴娃娃》題目居封面上端正中突出位置,大號字體左向橫排,其余兩個唱本為小號字體,居兩邊豎排,下邊是“楊梅竹斜街中華印刷局印”字樣。書內(nèi)正文也均為繁體豎排鉛字印刷,每句之間全部由“,”斷句,包括文末。每頁均有收藏單位篆體收藏印章:東洋文化研究所圖書。應為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品,且有該所收藏編目:科1923。1923應該為該所鑒定的成書時間——1923年。
楊梅竹斜街,位于北京前門外西南,是北京著名的八大胡同之一,曾是妓院聚集之地。民國時期,該街上有世界書局、中正書局、開明書局、廣益書局、環(huán)球書局、大眾書局、中華印刷局等7家書局,中華印刷局是其中著名的出版企業(yè)之一,建國后停業(yè)。該版唱本應是該書局出品而不是中華書局。中華書局自成立之日一直在上海,也未見有中華印刷局之稱,直到1954年5月公私合營后,總部方遷入北京。②參見百度百科“楊梅竹斜街”詞條。http://baike.baidu.com/view/5976283.htm?fr=Aladdin.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成立于1941年,最初專門研究中國地方志和民俗,后成為研究亞洲各國的綜合性研究機構,有漢籍17.7萬余冊,其中大部分是古珍本和善本。[3]
滑稽大鼓屬曲藝京韻大鼓的一個支脈,約形成于1920年前后。其音樂唱腔與京韻大鼓基本相同,但曲目內(nèi)容全為滑稽可笑和寓意諷刺故事,表演上結合各種滑稽動作表情,類似京劇中的丑行,滑稽幽默,以烘托表演效果。20世紀20年代,由于受新思潮影響,白云鵬等人曾演唱過《大勸國民》《燈下勸夫》等新曲目。與此同時,旗籍票友張云舫曾將京韻大鼓改革成“改良大鼓”,其特點是:編寫了新曲詞,多屬詼諧幽默題材,因此被稱為“滑稽大鼓”,成為京韻大鼓的一個支派。代表曲目有《蔣干盜書》《劉二姐拴娃娃》《呂蒙正趕齋》等。③參見百度百科“滑稽大鼓”詞條。http://baike.baidu.com/view/298072.htm?fr=aladdin.由此可見,該《劉二姐拴娃娃》藏本應為20世紀20年代作品。
這兩個藏本文本除個別字詞可能是印刷校訂有誤外,也幾乎完全一樣,均為民國初期就已存在的近現(xiàn)代出版企業(yè)鉛印作品。正文中提及的“三官廟”“東岳廟”“琉璃牌樓”“娘娘殿”“萬牲園”等均為北京當時著名去處;“二寶紅”“郭寶臣”“五月鮮”“楊小樓”和“小馬五”等戲劇主角也均為北京當時當紅名伶藝人。從“守舊”“維新革命”“自由”“五色”“革命黨占龜山復奪漢口”“慶賀共和五色大牌樓”等唱詞看,唱本的時代背景為辛亥革命后不久。
由此可以推斷,這兩種版本“劉二姐”為民國初年滑稽大鼓曲藝唱本,其故事背景反映的是上世紀20年代前后北京的市井百姓生活,藏家所標1923年應屬實,可以作為民國初期底層社會風土人情及歷史文化資料解讀。故筆者稱之為“近現(xiàn)代版劉二姐”。
(一)“劉二姐現(xiàn)象”的歷史悠久性
上述“古代版劉二姐”唱本流行傳唱于清道光年間,可見“劉二姐”這一人物藝術形象,至少已在清朝道光時期出現(xiàn),并廣泛流行。“近現(xiàn)代版劉二姐”則盛行于中華民國時期。單從這兩種典型版本的“劉二姐”成書或流行年代看,“劉二姐”現(xiàn)象從道光到民國至少約100年的時間里,一直流行于中國市井坊間,常唱不衰,橫跨了中國古代、近代、現(xiàn)代三個歷史時期。在這100年時間里,“劉二姐”做的均為同一件事情——“拴娃娃”,但兩個時期唱本所反映的市井生活內(nèi)容,隨著時代不同而有所改變,緊跟時代潮流與時俱進,足以顯示出“劉二姐”藝術形象的強大生命力與深入人心程度。
通過進一步的資料搜集、分析,劉二姐拴娃娃現(xiàn)象,不僅存在于這兩個唱本反映的北京和冀中、南一帶,全國很多地方均有這一民俗及其藝術表現(xiàn)形式,甚至年代更為久遠。
劉紅林在《長三角地區(qū)曲藝的歷史沿革》一文中介紹彈詞歷史時提及,“……明代中葉以后,一般稱作“彈詞”,留有傳本《雷峰塔》、《劉二姐》兩種?!盵4]由此推斷,劉二姐藝術形象早在明朝中葉,就已可能成型存在于長三角地區(qū)的彈詞唱本。這是筆者能看到的最早有文字提及的“劉二姐”版本,存在流行于南方彈詞藝術影響地區(qū)。
天津地區(qū)《劉二姐拴娃娃》的各種曲藝在晚清民初非常流行,風靡大街小巷,且其唱詞大都是這樣:“這個劉二姐,出閣五六年,沒生過一女,沒養(yǎng)活一男。娘娘宮的廟會,三月初三。這個劉二姐,一心要把娃娃來拴?!眲⒍闶釆y打扮后嬌美動人,只身一人到天后宮進香拴娃娃,出家門途經(jīng)河北大街、北大關、電車站、估衣街、歸賈胡同、毛賈伙巷等熱鬧繁華地帶。當來到天后宮前,劉二姐被人聲鼎沸的廟會和大戲吸引住了,她欣賞夠了,繼續(xù)“前行來到大殿里邊”。劉二姐向娘娘磕過頭,掏出早已準備好的五彩線拴娃娃。“有幾個娃娃打花鼓,有幾個娃娃彈絲弦,這些個娃娃全不愛,拉胡琴的娃娃跟著我有緣。跟著媽媽走,跟著媽媽顛,跟著媽媽回家園……”[5]
清末天津楊柳青版畫也有不少反映這一民俗風情的傳統(tǒng)作品。筆者在網(wǎng)上還看到一幅《劉二姐拴娃娃》畫片藏品(民國年間天津鼓樓北毓順成芳記出品)。藏家介紹說:“圖中描繪了劉二姐身背娃娃大哥喜出天后宮山門,來到熱鬧的宮前廟市的場景……身著粉紅色花旗袍的劉二姐款款走出廟門之時,她含羞的容顏與輕盈的體態(tài),不由得吸引了眾多商販的視線。賣茶湯的壺中的開水已沖到手上,溢到桌上。賣燒餅的回眸凝望時,籃筐中的食品已被狗兒叼去。遛鳥者的鳥籠也已撞破,小鳥飛出,好不熱鬧。而二姐并不為之所動,背著心愛的娃娃款款前行?!盵5]
成書于1922年的《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五引安徽《壽春歲時紀》記載:“三月十五日,燒四頂山香,山在八公山東北,離城廂約七里余,山上有廟宇數(shù)十間,塑女神曰碧霞天(元)君,俗呼為泰山奶奶。奶奶殿側有一殿,亦塑一女神,俗呼曰‘送子娘娘’。廟祝多買泥孩置佛座上,供人抱取,使香火道人守之,凡見抱取泥孩者,必向之索錢,謂之‘喜錢’。抱泥孩者,謂之‘偷子’。若偷子之人果以神助者而子,則須更買泥孩,為之披紅掛彩,鼓樂而送之原處,謂之‘還子’?!盵6]
民國時期的《續(xù)安陽縣志》①民國二十二年版《續(xù)安陽縣志》。載有一首題為《拴娃娃》的民歌:“一個大姐三十九,十月十五(嫁期也)有盼頭。手拿金縷線,走到娃娃殿,進去娃娃殿,先拴娃娃頭。孩兒啦孩兒,隨娘走,咱住東莊大西頭。高門臺,起門樓,門東邊狼牙村,門西邊流水溝,一個狂犬不下口。你娘住的三間堂樓上,鴛鴦席子鴛鴦炕,你爹枕的兔兒龍吃草,你娘枕的獅子滾繡球。燒餅麻糖盡孩兒吃,羊肉包的順嘴流;鈴兒八仙帽,還有大虎頭?!?/p>
曲藝河南墜子《拴娃娃》的唱詞從清初“順治爺”開始敘事,河南曲劇《拴娃娃》劇本唱詞從明末崇禎、李自成、吳三桂開始敘事。直至今天,這種“拴娃娃”民俗現(xiàn)象在各地民間社會依然存在。在網(wǎng)上,可以搜索到今天各地民間藝人表演的各種藝術形式的“劉二姐拴娃娃”的音視頻。該現(xiàn)象甚至在文革期間,民間仍在地下秘密流行。
綜上所述,“劉二姐拴娃娃”這一民俗文化現(xiàn)象基本可以這么斷定,最早可能肇始于明代前期,一直流傳到今天。足以說明,這一現(xiàn)象的源遠流長,歷史悠久。
(二)“劉二姐現(xiàn)象”的地域廣泛性
正如前述,僅正式資料顯示的“劉二姐拴娃娃”現(xiàn)象,就有江浙長三角地區(qū)、天津、安徽、河南、河北等地,其藝術表現(xiàn)形式有天津時調(diào)、京韻大鼓、單弦、北京琴書、山東梆子、河南墜子、河南曲劇、河北梆子、邢臺弦子腔、邯鄲雞澤弦子腔等多個地區(qū)多種民間藝術形式。北京琴書單以表演《劉二姐拴娃娃》而出名的演員就有翟青山、吳長寶、關學曾等好幾位。
天津地區(qū)的唱本還均提及劉二姐家在老天津河北關上大寺前,住四合套大院,乃大戶人家。當時天津的天后宮塑有“催生娘娘”“送生娘娘”“乳母娘娘”“眼光娘娘”“耳光娘娘”“斑疹娘娘”“痘疹童子”“天花仙女”“撓司大人”等各種與送子生子相關的神像,儼然如今醫(yī)院里的產(chǎn)科、兒科、五官科,門類一應俱全。道士們準備了大量泥塑藝人所塑的泥娃娃,來此求子的婦女相中心儀的泥娃娃后,就用一根紅絨繩系在脖頸上,偷偷帶回家中。據(jù)說半夜便可投胎,十分靈驗。如果以后真生了個兒子,這個泥娃娃就被尊為大哥,生的小孩叫老二,因此天津排行第二的人特別多。
栓到娃娃的人家,以后還要到泥人鋪里去“洗娃娃”。所謂“洗”,就是請泥塑藝人將原來的泥娃娃改塑為“娃娃大哥”,甚至“娃娃大爺”,加上眼鏡、氈帽、胡須、長袍馬褂等,意味著當初娘娘送的娃娃像真人一樣,已一年年地長大變老,頗為形象有趣。這一風俗由此形成并帶動了一種叫泥人的民間藝術產(chǎn)業(yè),影響至今?,F(xiàn)設在天后宮內(nèi)的天津民俗博物館,還陳列著很多當年的“娃娃大哥”和“娃娃大爺”。
《中華全國風俗志》記載的“拴娃娃”習俗更為活靈活現(xiàn),稱“拴來的泥娃娃照樣要天天喂它吃東西”。其中還記載了北方民間這樣一個傳說:有戶人家,主婦鎖上門出去走親戚,中午被留下吃飯沒回家,鄰居突然聽到她家里有小孩哭聲,可這戶人家并沒有兒女,后來才知道是拴來的娃娃餓哭了。
在河南淮陽,每逢三月三廟會,就有不少賣泥娃娃的商販,趕會的已婚未育婦女都要買幾件,供在人祖奶奶(女媧)像前,或掛在人祖奶奶身上,也俗稱“拴娃娃”。認為這樣生的孩子才健康皮實。
在河南墜子、河南曲劇中《拴娃娃》劇目中的人物更多,增加到三個人物,其他地方的主角劉二姐這里叫余二姐,也有個二流子人物,不叫二青頭而叫二混子,還多了個人物——畫匠王剛。余二姐到娘娘廟拴娃娃,二混子跟隨其后,趁機調(diào)戲余二姐。畫匠王剛在娘娘廟房梁上畫畫,受二人的爭執(zhí)場面干擾,失足掉到余二姐面前。余二姐誤把畫匠王剛當成了自己栓到的娃娃,一時惱怒,埋怨送子娘娘送的兒子如此之老!戲劇效果油然而生,更為滑稽有趣。
在山東泰山有現(xiàn)存最完美的一處古建筑——碧霞元君祠,俗稱“奶奶廟”??芍^“拴娃娃”民俗文化總發(fā)源地。有資料顯示,全國各地的“奶奶廟”文化來源均追溯于此?!秹鄞簹q時紀》載,這里神座前擺放的大都是鍍成金色的泥娃娃,且有男有女。如果求生男孩就拴一個金男娃;求生女孩,就拴一個金女娃??梢?,這里不僅有男娃娃,還有別的地方不見的女娃娃,而且娃娃男女平等。
在聊城的娘娘廟、觀音廟,這里的求生兒子目的性更強,泥娃娃的“小雞兒”(男根)一覽無余,專為前來求子的不育婦女準備的。選中泥娃娃的婦女,不僅要用紅線拴住娃娃的脖子,還要把娃娃的“小雞兒”掐下來,帶回家喝口水把它吃下去,這才算把娃娃拴到家了。膠東有的地方,則流行到土地廟里搶娃娃,不僅有泥塑的娃娃,還有紙扎的娃娃。
無獨有偶,山東梆子也有一出《拴娃娃》傳統(tǒng)劇目,其中的女主角也叫余二姐,結婚五年未生小孩兒,還有一個年過半百無子的老男人劉慶圖,二人不約而同到娘娘廟里拴娃娃,不料二人同時相中了同一個娃娃,為此二人互不相讓,引起了一場滑稽可笑的爭執(zhí)。這完全是上述第一種弦子腔版本劉二姐與二青頭的翻版??梢?,不僅婦女去拴娃娃,男人也照樣去拴娃娃。
河北梆子的傳統(tǒng)農(nóng)村小戲代表劇目有《劉二姐逛廟》。在戲劇界有一副流行很廣的對聯(lián)叫“劉二姐逛廟;楊五郎出家。”可見劉二姐戲劇藝術形象影響之大。
在張家口有座山就叫乞兒山,山上專門修有供善男信女求子的娘娘廟。這里不僅有泥娃娃,還有瓷娃娃,專供不育婦女求子選用。
可見,“劉二姐拴娃娃”這一民俗文化現(xiàn)象流行地域之廣,僅上述資料反映的地域已覆蓋南到江浙長三角北至河北張家口的太行山以東廣大地區(qū)。隨著研究的深入,該地域之外的資料可能還會被挖掘出來。
(三)邯鄲地區(qū)的“劉二姐現(xiàn)象”
在邯鄲地區(qū)這一民俗也很盛行。據(jù)筆者了解,邯鄲地區(qū)的“栓娃娃”也叫“栓小孩兒”。邯鄲武安市古武當山的西頂和桃花峰均有碧霞元君奶奶廟,武當山“下廟”專門設有碧霞元君奶奶殿。邯鄲縣圣井崗古建筑群中也有專門的碧霞元君殿。邯鄲永年縣明山正月初一拴娃娃的風俗更盛,影響波及周邊的山東、河南等地,但這里的娃娃不是泥塑的,現(xiàn)在看到的多是現(xiàn)代工業(yè)塑料制品。據(jù)說如果生了娃娃,每年還要還愿,直到小孩長到12歲時,小孩還必須親自上山還愿,表示小孩從此圓滿長大成人。
邯鄲肥鄉(xiāng)縣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平原君墓,居然與碧霄元君廟不分彼此,渾然一體。據(jù)肥鄉(xiāng)縣舊版縣志《志余雜記》記載:“平原君冢其初高十數(shù)丈,其土易散,相傳土人筑小屋以覆之。其后有鄉(xiāng)民李如倉等始祀元君像于其中,已而加增修葺,殿閣輝煌。遂居然為如來香火,而不復知有公子遺跡矣?!雹僖姺枢l(xiāng)縣舊志點校匯編鳳凰網(wǎng)博客,該博客稱出自《三變錄》。另,行士文著《邯鄲拾遺》中《平原君墓散記》一文也有此引用??梢姳滔荚妥幽棠痰挠绊懼?,遠遠超過歷史名人平原君趙勝,后來居上,鳩占鵲巢,風頭占盡。
吳惟東有《過肥鄉(xiāng)廟詩》②同見肥鄉(xiāng)縣舊志點校匯編鳳凰網(wǎng)博客及行士文著《邯鄲拾遺》中《平原君墓散記》一文。,曾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嘲諷:“夫人城③指肥鄉(xiāng)西南古之葛孽城,傳說是平原君夫人所筑,故肥鄉(xiāng)城也稱夫人城。內(nèi)埋丞相④指肥鄉(xiāng)城內(nèi)有宋朝丞相李沆墓。,公子墳頭⑤即指此處的平原君墓。祀女郎⑥指碧霞元君廟。。”在筆者的老家農(nóng)村有奶奶廟、二爺廟、土地廟、槐仙廟,論規(guī)模和香火旺盛,奶奶廟當仁不讓,獨占鰲頭。
(四)“劉二姐現(xiàn)象”的歷史文化典型性及其學術價值
綜上可見,“劉二姐”這個名不經(jīng)傳普普通通世俗婦女形象,在中國社會底層民眾中間受歡迎程度之深,流傳影響范圍之廣,文化消費市場之大,藝術生命力之強大,且能在從明中葉算起至今約500多年的歷史長河里人氣不減,永葆青春,其藝術形象及其市井生活背景能緊跟時代脈搏與時俱進,融入各地民間世俗主流文化消費市場。這一現(xiàn)象與秦漢時期把趙地美女習慣稱作“趙姬”,漢樂府詩中把美女習慣稱作“羅敷”,云南把美女習慣稱作“阿詩瑪”,廣西把美女習慣稱作“劉三姐”,藏族地區(qū)把美女習慣稱作“卓瑪”等歷史文化現(xiàn)象,有異曲同工的驚人相似之處。尤其是其“拴娃娃”這一行為,反映出的中國社會世俗信仰,生殖崇拜,風俗人情,市井百態(tài),及其背后的中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對社會底層民眾的深刻影響,均具有典型的標本似的深刻歷史文化意義,并極大彌補了官修歷史底層社會史料闕如之遺憾。
所以筆者把“劉二姐現(xiàn)象”作為一個學術概念提出來,拋磚引玉,如果能引起大家關注,對其展開深入研究,從中解讀出其背后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與時代特征,從而了解中國古代、近現(xiàn)代歷史文化傳統(tǒng)、民俗風情、市井百態(tài)、方言俚語、民間藝術特點、世俗社會經(jīng)濟文化生活狀況及其社會變遷軌跡,同時反思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社會歷史進程的深刻影響,或許能為太行山文書研究,開辟一個新的學術分支或領域。
例如,本文中的“古代版劉二姐”,可作為中國古代底層社會歷史文化標本來進行深入解讀研究;“近代版劉二姐”,可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尤其是民國時期底層社會歷史文化研讀標本。并且通過這兩種版本的“劉二姐現(xiàn)象”,進行對比剖析,深入挖掘,從中可以看出不同時期民間藝術的創(chuàng)作手法及特點,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文化特征及其變遷痕跡,還可以進一步研究其產(chǎn)生和流行背后的深層歷史文化原因,甚至思想淵源。
“劉二姐現(xiàn)象”研究涉及學科眾多,領域廣泛,正如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不同學科學者眼里也肯定有不同的“劉二姐”形象,如果本文能引起學界關注,開展廣泛研究,肯定還會有更多版本的“劉二姐”被挖掘出來,發(fā)現(xiàn)更多有價值的研究領域或課題,取得更多有價值的學術成果。這對起步不久的太行山文書研究,應該大有裨益。
[1]胡金兆.百年琉璃廠[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8.
[2]劉艷惠,王志紅.雞澤“弦子腔”:民間奇葩穿越時空[N].河北工人報,2013-02-02(3).
[3]張顏語.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EB/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10-12.(2010-10-12)[2014-06-05].http://www.hprc.org.cn/gsyj/jingwddzgyj/2010 11/ t20101101_114640.html.
[4]劉紅林.長三角地區(qū)曲藝的歷史沿革[J].藝術百家,2010(3):145.
[5]曲振明.劉二姐拴娃娃[EB/OL].(2013-02-27)[2014-06-05].http://news.163.com/13/0227/08/ 8ON641NN00014AED.html.
[6]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下)[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284.
【責任編輯李開拓】
“Liu Erjie”Phenomenon in Taihang Mount Documents and a Survey into Its Academic Value——Taking“Liu Erjie”Librettos as an Example with Two Different Periods
Li Yanjun
(Local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of Handan College,Handan 056005,China)
Using two typical“Liu Erjie”librettos in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in Taihang Mount Documents as thread,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historical information of two editions.The massive materials related to local culture showed that it summarizes the long time span of“Liu Erjie”phenomenon from Mid Ming Dynasty to Modern Age,the large area span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and the typicality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ense,consequently points out the historic and academic value in researching“Liu Erjie”phenomenon.This paper stands out as the first to put forward the“Liu Erjie”phenomenon in Taihang Mount Documents as an uniqu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cept,and pointing out that its academic value deserves more research in it.
Taihang Mount Documents;Liu Erjie phenomenon;Lie Erjie with children;Xian’zi style libretto;Humorous drum libretto
I207.39
A
1009-5101(2016)01-0125-06
2015-11-15
李延軍,邯鄲學院地方文化研究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趙文化、荀子、太行山文書研究及歷史文學創(chuàng)作。(邯鄲05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