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軍
養(yǎng)生之道有千萬條,然而最重要的一條是養(yǎng)心。養(yǎng)心,是長壽健康的根本,但往往被許多人忽視。要想身體健康,必須堅持運動、調(diào)節(jié)飲食、注意營養(yǎng)、勞逸結(jié)合等等,這些無疑都是非常必要的。但只做到上述幾點而不注意養(yǎng)心,身體未必會健康。這是被許多事實所證明了的。
養(yǎng)心就是要保持心理的平衡,把握心態(tài)的安穩(wěn),培養(yǎng)心緒的美好,這些對身體健康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要達到心理平衡,心態(tài)安穩(wěn),心緒美好,必須善于自我調(diào)節(jié)。因為我們生活在復雜多變的社會,有許多外界的因素在干擾我們的日常生活,破壞我們的心理平衡。比如有人給你不公正的待遇、別人委屈了你、親友的亡故、不可抗拒的自然災(zāi)害,以及其他意料不到的厄運降臨,都會使正常的心理狀態(tài)失去平衡。在一個人漫長的人生道路上,這些變故都是難免的,怎么辦?是積極對待,還是消極對待?
消極對待,是驚慌失措,或消沉下去,或鉆牛角尖,或委曲求全。這樣就會種下病根,無病添病,有病加重。積極的態(tài)度是寵辱不驚,自己掌握命運。其關(guān)鍵是主動調(diào)節(jié)心態(tài),使之平衡。
調(diào)節(jié)心態(tài),說來容易,實則難以做到。但如果掌握了正確的調(diào)節(jié)方法,扭曲的失衡心態(tài)是可以逐漸松緩,最后達到平衡的。
“無求則壽”
求與無求的辨證關(guān)系,不是每個老年人都能認識到的,老年人由于精力的衰退,拼搏、要強、好勝的階段已經(jīng)過去。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盁o求”的實質(zhì)是對名利的超脫。
人老了,就要自覺地把名利枷鎖摘下來。當然,“無求”是不容易做到的。老年人常常不服氣:“不信我比不過他們?!眳s忘了自身的精力衰竭,于是所要追求的事,一樣也求不成,徒增苦惱而已。說穿了,有些東西你拼著老命去追求也求不到了,這是受主、客觀所限制的。因此要服老,要看清形勢。對老年人來說,“名利皆下品,唯有健康高”。
老年人要把身外事都放下,目標是健康、健康、再健康。當然,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做一些想做的社會工作未嘗不可。但必須以不影響健康,有助于心情的愉快為前提。
求則無求,無求則求。老年人過于追求身外之物,可能什么都求不到,甚至會損傷身體健康。無求于名利,超然物外,卻求到了無比美好的心緒,帶來了健康幸福。無求,表面上看似退了一步,但在身心健康上卻進了一步,求到了老年人最需要的健康長壽。
要有“比”的辨證觀
人們習慣于事與事比,人與人比。在人類生活中,比是一種正?,F(xiàn)象,真理就是比出來的。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高興與苦惱也是比出來的,老年人對此往往不能自覺地意識到。老百姓常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边@是有效的自我安慰辦法。事實上,徹底的自我安慰,應(yīng)樹立“比下尚稱有余,比上未必不足”的觀念。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們應(yīng)當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
所謂“比上不足”,實際上是拿自己的弱項去和別人的強項比,自然會沮喪。在看到我有的地方不如你時,也要看到我有的地方比你強。悲觀的人只看到自己的劣勢,忽視自己的優(yōu)勢。只有看到自己劣勢的同時,努力強化自己的優(yōu)勢,才會信心十足,活得有滋有味。
要自覺地掌握得失的辨證觀
“有得必有失”,換句話說“有失也必有得”。老年人特別怕受挫折,怕不順心。但須知一個人不可能時時順利,樣樣得意。七八成順利,二三成不順利,就要知足了。在很多時候,順境與逆境是會互相轉(zhuǎn)化的,得與失的道理也一樣,得到的時候可能會有失,失的時候也可能會有得。有時得與失同時存在于一個事物,有失才有得,有得必有失。失意的時候要沉住氣,經(jīng)過冷靜分析,失意未必就是無望,因為“失”的內(nèi)部正孕育著“得”的要素,“塞翁失馬,焉知非?!薄R吹浇?jīng)過努力,否極泰來,“失”終能轉(zhuǎn)化為“得”。得意的時候也不要忘形,要保持清醒頭腦,戒驕戒躁,否則失意是會接踵而來的,掌握了“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辨證法,也就掌握了平衡心理的方法。
老百姓丟了錢,常用“破財免災(zāi)”來安慰自己:“錢讓扒手偷去了,我也許會免去一場車禍?!边@么一想,丟了錢也就不別扭了。我們常勸人要“想開一點”,如何才能“想得開”?辨證得失觀就是讓人“想得開”的一把萬能鑰匙。
避煩
你想圖清閑,煩惱卻主動找上門來。這是常有的事。每個人的煩心事不一樣,首先要找到自己的煩點,然后自覺地去躲開它。避煩,要有主動性和預見性,不妨試試以下幾點“避煩”的方法。
一是不高興的地方不去。二是不高興的事不做。三是不高興的人不見。四是不高興的話不聽。五是不高興的事不想。這個“五不主義”表面上似乎比較消極,其實真正做到了“五不主義”,煩心事自然讓位于開心事。換一個角度來看,“五不主義”是要你去高興的地方,做高興的事,見高興的人,聽高興的話,想高興的事。怎么高興怎么來,不是很積極嗎?
趨樂
煩雖已讓位于樂。但不是每一件樂事都適合老年人。這存在一個選擇和適度的問題。
樂事者有躁樂與雅樂之分。躁樂者,是指那些過于刺激的,傷神傷身的,以及不適宜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動。如通宵達旦打麻將,劃拳酗酒,開過度的玩笑,半夜起來看令人神經(jīng)興奮的足球賽,等等。這些可能是樂事,卻令人氣躁心浮,筋疲力盡,血壓升高,心跳加速,非常不利于健康,有些事搞不好,還會損害友誼,影響團結(jié)。躁樂之害,是很明顯的,老年人務(wù)要避免之。
雅樂者,是指文化性質(zhì)較高的文雅活動,它不但有利于健康,而且還能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yǎng),熏陶高雅的情操,培養(yǎng)良好的心情。比如,種花養(yǎng)魚,讀書寫詩,作畫習字,聽聽音樂,練練太極,等等。這是一幅非常美好的老年游樂圖。
任何一種有益的活動都有一個“度”的界限。超過了度,樂極生悲,好事變壞事。多與少,勞與逸,對于老年人來說,有一個臨界點。酒喝多了,電視看多了,麻將打多了……都有害無益。這樣會把美好的心情變惡劣,文明的活動變庸俗,完全違背了高雅文化休息的初衷。要知道,節(jié)制,是老年人健康的自我保護神。
以上五點調(diào)節(jié)心態(tài)的方法,說來容易,做起來很難。要點在于充分認識到養(yǎng)心對身體健康之重要。養(yǎng)心是養(yǎng)生之首,養(yǎng)心統(tǒng)領(lǐng)養(yǎng)生,養(yǎng)心是健康的鑰匙、長壽的秘訣。養(yǎng)心能使人心平氣和,心朗目清,心緒安穩(wěn),心氣順暢,心態(tài)平衡,進入寵辱不驚、恩怨如煙的境界。此時百病皆除,心健體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