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遷
日前,網(wǎng)傳浙江2016年被北大清華錄取的349名高考考生中,僅有約10%的考生憑裸分考取,可謂寥寥。于是,民眾對高考加分政策及其項目的關注度再次驟然升溫,甚至嗅到一股強烈的“火藥味”,認為加分政策蛻變?yōu)橐环N損害教育公平的手段。
此事給人的第一直觀感受是民眾開始憂慮尖子生僅憑裸分考取名校變得異常困難了。受高考指揮棒和應試傾向的影響,民眾對高考裸分,有著天然的信服。一方面,高考制度本身的相對完善與公正的設計體系,給民眾留下對裸分的尊崇,以至于任何加分動作都容易在民眾內心產(chǎn)生質疑。另一方面,加分政策本身在執(zhí)行過程中,不斷助推著師生和家長對加分項目的追捧,也引發(fā)社會公眾對加分政策的“集體焦慮”。
作為一項合理選拔人才的制度,必然需要多元視角來減少加分政策的模糊空間,全面促進素質教育科學實施。當然,這些科學化的運行規(guī)則發(fā)揮了專家評價的作用,加大了信息公開透明的程度,讓加分政策放到陽光下,也自當被社會公眾所認同。
此外,高考加分也可以表現(xiàn)出“有利”的一面。國家陸續(xù)推出了“農村貧困地區(qū)定向招生專項計劃”“農村學生單獨招生”“地方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專項計劃”等,對很多貧困地區(qū)學生可以采取適當降分或優(yōu)惠等柔性加分。以“有利”為主導的高考加分,還利于理性看待加分政策的初衷與內涵。畢竟人才培養(yǎng)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對于已經(jīng)實施多年的自主招生政策,顯然簡單拍板決定取消與否,有因噎廢食之嫌,也不符合公共政策治理的時代精神。
當然,通過加分政策的研究與審視,還可逐漸推行一套優(yōu)化升級版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體系,打破一考定終身,發(fā)揮好這一制度體系對考生激勵和喚醒的內生動力作用。將那些基于行政權力和利益的“自留地”拋掉,引導基礎教育回歸素質教育的軌道,學校的注意力自然會轉移到學生身心成長上來。如此一來,有特長的學生便可以脫穎而出,一些偏才怪才擁有更為適切的棲息之地,這才是跳出加分政策本身而應尋求的長遠目標。
(摘自2016年10月21日光明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