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秋+++趙釩君
回不去的故鄉(xiāng),漂泊中的異地,到不了的遠方,民謠一直“在路上”。借由以下10首民謠中亦真亦幻的地理空間,我們或許能夠躲過紛繁喧囂,尋覓到民謠在這片土地上的來處與歸途。
在《盲人影院》中,周云蓬寫下了一個盲童的幻想。他在想象中學會了彈琴唱歌與寫詩,去了城市戈壁,草原沙漠,品嘗愛恨與瘋狂,求索信仰和理想。但最后,他卻發(fā)現自己從未離開過盲人影院,“沒有到處行走,沒有愛過一個姑娘,那些經歷和傳奇都沒有發(fā)生過”。
《卡夫卡談話錄》中提到過這樣一個細節(jié),卡夫卡的忘年交古斯塔夫·雅諾施用在“盲人影院”樂隊當風琴手掙到的20克朗將《變形記》《判決》《司爐》裝訂成了一本皮革封面的合訂本。合訂本的封面還燙了一叢荊棘,荊棘下有幾個燙金的字:弗朗茨·卡夫卡。卡夫卡認為朋友此舉是對自己的評價過高,因此感到痛苦,他說道:“我的全部拙筆都該毀掉。我不是光。我只是在自己的荊棘叢里迷了路。我是死胡同。”
周云蓬的靈感的確來自卡夫卡,但因為沒有去過布拉格,他并不知道盲人影院是否依然存在,或者,是否真的存在過?但和歌曲里的盲童相比,他至少體驗過那些愛恨情仇。
蘇陽的音樂是鄉(xiāng)村小城鎮(zhèn)語言、傳統(tǒng)民歌和現代西方搖滾共同的孩子。搖滾樂三大件、最土最中國的嗩吶和二胡等配器和粗獷的寧夏西北方言在他的歌里并行不悖。蘇陽似乎無意于給他音樂里面的駁雜和駁雜中意外的和諧和發(fā)著狠勁兒的浪漫套上一個概念。搖滾或民歌、傳統(tǒng)或先鋒,并不重要,蘇陽只說,他要讓人聽到“土的聲音”。
《長在銀川》就是這樣一首講述“變了形的家鄉(xiāng)的消息”的歌。出生于浙江溫嶺的蘇陽,9歲隨父母來到銀川,這座西北的移民城市成為他名副其實的故鄉(xiāng)。同心路作為一個地域坐標,見證了銀川這座城市的變遷。一開始的鄉(xiāng)村和農田,時間過去,旁邊逐漸建上工廠,后來又來了河南來的釘鞋的小販,有了小集市。人越來越多,農田不斷后退,最后修成了一座叫同心路的大馬路。
然而,盡管城市已經發(fā)生如許變化,“這城市已經不一樣/姑娘們漂亮/馬路也寬敞”,蘇陽卻仍然“走在老路上”——他的認同仍然根系在黃河的水、夏天的小路和路邊的野花野草、風中的沙和鳥這些亙古如常的事物上,而非城市現代化的一面,由此構成某種毋寧說是鄉(xiāng)愁的懷舊情緒。
北方常常意味著“寒冷”“孤寂”,寫這張專輯的時候,萬曉利已經逃離了酒吧生活,欣然奔向了“有時間安心創(chuàng)作”的日子。
但一時之間,他卻又找不到方向?!熬W絡發(fā)達了,各種信息、音樂類型都向我撲來,我拒絕不了它們,它們是那么美?!彼J為自己需要一個判斷,“可以這么描述吧,它是北方,但是還不夠,是北方的北方,因為我也不確定它是什么方向。”
現在看來,與他此前和之后的專輯相比,《北方的北方》除了低沉、疏離之外,也描述了一個遙遠而孤冷的國度,需要“趕在冬天之前,去北方的北方聽她唱歌,那時節(jié)的冰雪還沒封山,不用帶多余的干糧和衣裳”。男人也曾在這里與虎狼搏斗,擔心著自己會露出外強中干的馬腳,于是“帶著傷痛走他鄉(xiāng),遍體鱗傷爬上岸”。
許多人都想問“北方的北方究竟在哪里,到底有沒有?”2015年的一次公開講演上,萬曉利說:“《北方的北方》所呈現的那種意象,就是我的那種寫照,它并不是臆想?!?h3>4.《蘭州,蘭州》,低苦艾樂隊,2011年
成立于2003年的低苦艾樂隊是繼野孩子樂隊之后從蘭州這座城市走出的另一支樂隊,關于樂隊的命名,主唱劉堃這樣說:“苦艾是一種植物,它生長在高寒地區(qū),就長在我們的家鄉(xiāng),它長得跟土地非常接近,這也暗喻了我們對音樂的立場,就是要做最接近土地的、最接近根本的東西。”
《蘭州,蘭州》就是這樣一首講述出走與歸鄉(xiāng)的歌曲。樂聲響起之前,是鞋子踩在雪地里的聲音和趕路的喘息聲,立刻讓人墜入北方寒冬的情境。主歌第一段中的美猴王的畫像,似乎是少年的私藏,一份英雄氣的寄托之所,更是少年理想中的自我指涉。美猴王去取經,靈魂卻永遠屬于花果山;蘭州的少年向外漂泊,靈魂卻注定永遠滯留蘭州。行囊里的酒杯和游戲機似乎暗示著出走之路的困頓和貧乏,門外金沙般的陽光卻是臨去時的蘭州留下的最美的定格。
如果說主歌第一段定格少年出走的時刻,第二段則講述出走之后寂寞的日日夜夜。少年內心的寂寞和懷鄉(xiāng)情緒被投射為蘭州的寂寞,具體化為異鄉(xiāng)深夜徹夜不眠時,對白塔山的雨水和東流的黃河兩個家鄉(xiāng)意象的懷想。
到了副歌部分,主唱劉堃反復吟唱著蘭州,像是要在生活的洪流中抓住一個穩(wěn)定的支點。但或許,家鄉(xiāng)永遠是一個在遠方眺望才更凸顯意味的地方。金沙般的陽光永遠是在想象中回眸望去的時刻,最美最絢爛。
張瑋瑋的專輯《白銀飯店》有三個地圖上的坐標,甘肅白銀、北京和江南。對應著他彼時生命歷程中三個時間上的坐標,過去、現在、將來。
2004到2006年,北京眾多民謠樂隊解散,張瑋瑋歷任過樂手的野孩子、IZ也位列其中。主唱單飛,樂手陷入尷尬。在那個生活滯留在低谷的時刻,他寫下《米店》,遙望江南水霧彌漫的清晨,那是彼時彼刻,他的“生活在遠方”。
《米店》寫于“愛情的催促”。據張瑋瑋說,“米店”是女友曾暢想給將來開的賣二手舊貨的店鋪起的名字。在這首歌中,它成為張瑋瑋這段關于“明天”的夢境的核心符碼。米店之空,并非因為落寞,反而有種遠離市井煙火喧囂的靜謐之美。時間被愛人的舞步賦魅,不再線性地流淌而是如煙消釋,定格此刻。而諸多意象如“洗干凈頭發(fā)”“桅桿”“葡萄枝嫩葉般的家”則出自張瑋瑋最喜愛的塞爾維亞作家米洛拉德·帕維奇的小說《哈扎爾辭典》中的阿捷赫公主的一段禱文。
在《米店》的最后,伴隨著叮咚如泉的鋼琴,雨聲細密降落,似乎船已揚帆,漸行漸遠。不妨借用民謠歌手宋冬野的一句評論:“希望所有三月都這么好,希望所有的明天都已經來臨?!?h3>6.《一個人的北京》,好妹妹樂隊,2013年
2015年9月12日,好妹妹樂隊的“自在如風”演唱會在北京工體開唱。在唱到《一個人的北京》時,秦昊和張小厚雙目相視,不約而同泣不成聲。臺下的上萬名觀眾理解地舉起了手中的熒光棒,一邊揮舞一邊大聲合唱。
《一個人的北京》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歌名里“一個人”所表達的孤獨感在歌詞中卻被替換為了“你”和“我們”。這也正是北京的獨特之處,它是唯一的能喚起一種切身的集體情緒的地名。正如作家徐則臣所說:“在中國,隨便在火車站找一個人問他,你要去哪里,十個里恐怕有九個會回答,我要去北京?!比ケ本┧坪蹙褪沁@么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可惜“留下來”從來不是。在這首關于北京的歌里,我們完全聽不到像那些關于南京、成都和蘭州的歌里的眷戀和被接納的感受,甚至看不到哪怕一處這座城市中的景物,有的只是在掙扎著留下與失意的離去交相催逼下的疲于奔命。北京這頭“巨獸”每天吞吐著成百上千的秦昊與張小厚們,也吞吐著工體萬人觀眾席上的每一個人。
《切爾西旅館有沒有8310》是馬頔認為的“現階段最滿意的作品”,這首歌講述了一個愛情故事,也加入了一些他對切爾西的情結。
切爾西旅館(Hotel Chelsea)是基于建筑師菲利普·赫伯特(Philip Hubert)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而建的,它位于紐約曼哈頓的中心地帶,周圍劇場、畫廊林立。杰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曾在這里完成了《在路上》的初稿?!?001太空漫游》的小說和劇本也在這里誕生。從馬克·吐溫、歐·亨利,到波伏娃、薩特,再到安迪·沃霍爾、簡·方達、鮑勃·迪倫,切爾西旅館租客們的故事足夠寫上好幾本書。
“未兌現的都藏在切爾西旅館,等你作為背景墻照下來,寄到8310的那些夜晚?!?016年9月,在美國巡演的馬頔特意去了切爾西旅館,看到了過去一直停留在自己想象中的建筑,但因為切爾西旅館正處在停業(yè)時間,所以他也不知道那里到底有沒有8310號房間。
無從考證《熱河》的創(chuàng)作者李志是否在熱河路居住過,但作為南京城市邊緣地帶的熱河路乃至熱河路所在的下關區(qū),無疑重疊和調用了李志初來南京郁郁不得志時候的經驗。在主歌部分,李志似乎一直堅持著距離和不介入,固執(zhí)地用白描的手法描繪城市地標。但是,總是偶有那么一兩句歌詞泄露天機:“每天都有外地人在直線和曲線之間迷路”,結合“來到城市已經八百九十六天”來看,這“外地人”是不是指涉李志自己?“偶爾有干凈的潘西路過”,潘西指南京話里的年輕姑娘,“她不會說你好再見”,姑娘似乎影射著城市中等及以上階層,姑娘的冷漠也代表著城市中上階層的拒斥和區(qū)隔?!澳暇┢崩钪局荒鼙焕г跓岷勇芳捌渌凳镜哪暇┻吘壍貛В白邅碜呷プ卟怀鑫业柠}倉橋”,充滿上升空間受阻帶來的窒息感。
因此,在副歌部分,李志一改主歌的靜觀態(tài)度,充滿情感地唱道:“沒有人在熱河路談戀愛/總有人在天亮時傷感/如果年輕時你沒來過熱河路,那你現在的生活是不是很幸福?!?/p>
2013年9月13日,微博曝出李志結婚的消息。在《結婚》里唱著“只不過是一場生活/只不過是一場命運/只不過是一場游戲”的李志終于找到了他干凈的潘西。2015年3月,李志啟動“看見”巡回演唱會,平均每場售5000張票,成為獨立音樂圈第一個站上大舞臺的音樂人。在那些萬人合唱《熱河》的場館,不知他會否捫心自問一句:走來走去,你是否已經走出自己的鹽倉橋。
十幾年前,酒吧和客棧還沒有開到大理,麗江就已經是觀光客與文藝青年的朝圣地了。這個位于中國西南的邊陲小鎮(zhèn)有溫柔俊俏的玉龍雪山,有風景婀娜的茶馬古道,也有美麗純潔的納西族姑娘,和“一路昂頭的青春,數不盡夜的星辰”。
2007年,21歲的趙雷來到麗江。和當時的許多民謠歌手一樣,他也在這里開了間酒吧,每日和朋友唱歌喝酒,“任由自己醉倒在石橋邊”。后來因為上當受騙,錢全被卷走了,趙雷就流浪回了北京。
如今,在百度上搜索麗江時,得到最多的信息就是那里的旅行社和商鋪如何宰客,以及各類艷遇指南。人潮來來往往,安寧的夜晚越來越短暫。在河畔洗衣的納西族婦人在看到游客們對著自己舉起相機時,也學會了上前索要些“報酬”。
2014年,趙雷重回麗江,他感到麗江已經不再是自己印象中的樣子了,于是他寫下了《再也不去麗江》,緬懷著那個曾經有明月,有彩云,有火塘,有伙伴,在夢中才能回返的“未能遺忘的遠方”。
15分41秒的《龍港的秘密》只有17句歌詞,但卻擁有無數個聲音。
孤狼的長嚎,鯨的呼喚,海鷗的鳴叫,火車駛過鐵軌,忽然降臨的暴雨,巨大的海浪一個接一個地跌落在礁石上。在汽笛、風鈴、大提琴、吉他、煙火以及這座港口所有的聲音里,孩童稚氣地吟唱著,女人終于決定允許自己哭泣,空蕩的山洞中,男人的歌聲依舊堅硬沉穩(wěn)。
這些音效來自堯十三曾經買過的全套好萊塢音效,堯十三說:“它們不在我的現實生活里,它們沒有讓我面對我吃飯的碗、寫歌的本子、演出的吉他。全是我沒見過的海,沒見過的浪,沒見過的世界?!?/p>
有人在“知乎”上提問:龍港是不是溫州蒼南的龍港?今天剛好路過靈溪,是的話我就停下來了。底下無人回應,也許除了堯十三本人,誰也不知道龍港到底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