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杏云
【摘 要】通過對讀前導入、讀中活動設計和讀后輸出的對比分析,從中得出了一些啟示,同時也對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同課異構;對比分析;評析;啟示
“同課異構”一般指的是不同教師上同一教材的內(nèi)容,不同的教師在理解和把握教材上會有所不同。本次“同課異構”的教學內(nèi)容是人教版《新目標》八年級上冊第7單元“Will people have robots? Section B 2a-2e”,這是本單元的第四課時,本節(jié)課是一節(jié)閱讀課。
一、讀前導入環(huán)節(jié)
A老師讀前帶學生觀看機器人的達人秀視頻,并引導學生觀察課文中的插圖和標題,然后提出了以下問題:Can you predict what we will learn about in this class?What have you known about robots? 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robots?這極大地激活了學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第三個問題因開放性太大,只能草草收場,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
B老師在讀前導入活動中,用精美的自制電影來導入,容量相當大,和課文很貼近,這給學生一個較強烈的視覺沖擊,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老師邊導入邊板書,更強化了學生對詞匯和短語的理解和記憶,導入大約花了15分鐘。
【評析】A老師提出的3個問題有梯度性,能引導學生利用舊知學新知,因而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但第三個問題開放性太大,教師對課堂上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預設不足,有點無法駕馭的感覺,讓聽課者感到突兀。
B老師的自制電影非常直觀有效,但筆者認為啟發(fā)性不夠強,學生受束縛較明顯。導入時間過長不利于閱讀策略的應用和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啟示】
(1)課前要充分預設。教師在備課時要把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羅列出來,并想好對策。問題的設計要有梯度、有針對性、有適當?shù)拈_放性。如A老師設置的第三個問題明顯與教學的重難點沒有密切的聯(lián)系,目標指向較為盲目。
(2)導入不等于呈現(xiàn)。教師不能把本課的新單詞和重點句型都在導入環(huán)節(jié)逐一呈現(xiàn)。B老師花較多時間在單詞呈現(xiàn)上,這直接影響學生英語閱讀鑒賞力的培養(yǎng)。
(3)教師要隨機應變。導入方法靈活多樣,如問題導入、圖片導入、視頻導入、游戲?qū)氲龋處熆筛鶕?jù)文本的需要進行合理選擇。
二、讀中訓練活動設計環(huán)節(jié)
A老師讓學生skimming后,將每個段落與所給出的問題進行匹配。 然后采用分段式閱讀逐個解決問題。Paragraph 1 采用回答問題的形式;Paragraph 2 采用補全句子的形式;Paragraph 3采用完成表格并辯論的形式;Paragraph4以圖文結合,讓學生猜測,判斷。對第三段的處理是本節(jié)課的最大亮點,老師讓學生先根據(jù)表格查找相關信息,然后在文中找出雙方的觀點。接著再讓學生通過討論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最后對“Which side do you agree with? ”進行辯論,這是一種批判性閱讀的嘗試。
B老師先讓學生預測“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s in the future?”教授了“possible” 和“impossible”兩詞,也采用了分段式閱讀。先讓學生讀完一二兩段后,再完成表格,條理很清晰。讀前充分的圖片描述和情景創(chuàng)設,為學生掃除了不少閱讀的攔路虎。第三段讓學生通讀,然后以改編的詞匯填空形式來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這有利于詞匯的掌握,但不利于語篇意識的培養(yǎng)。對第四段處理效果很好。
【評析】A老師對第三段的處理獨具匠心,整個活動設計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提升。另外,教師對生詞的教學也基本上依附于閱讀活動,讓學生在閱讀活動中體會和運用新單詞??傊?,A老師的教學活動設計體現(xiàn)了課堂思維流淌的美。
B老師的讀前導入為學生掃除了閱讀中的攔路虎,這使學生能高效地完成她所設計的教學任務。但弊端是大大削弱了學生的猜詞能力。長此以往,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即不害怕生詞,關注文本的內(nèi)涵,充分享受閱讀的快樂。第三段由于將語段改編成了詞匯填空,導致學生只關注了詞匯的語法性和正確性,而忽視了語段的結構美和語言美。當老師問“Which side do you agree with?”時,能響應的學生很少。
【啟示】(1)活動形式要多樣。常見的如判斷、表格、詞匯填空、排序、找主題句等,但任務并非越多越好,切忌“走流程”,使活動缺乏實效性。教師可適當取舍或改編。
(2)活動設計目標要明確。每個學習活動的設計都應有自身的目標,它該直接指向課時目標,為達成課時目標服務(陳靜波,2013)。
(3)思維導圖要多用??勺寣W生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繪制或補充思維導圖。它能把復雜的文章簡單化、脈絡化。筆者認為,本課也可用一張思維導圖讓學生豁然開朗。
3.讀后輸出環(huán)節(jié)
A老師讀后順勢讓學生完成了2d部分的詞匯填空練習,然后進行寫作指導,讓小組展開想象,在合作討論的基礎上寫一篇關于未來理想機器人的文章。
B老師根據(jù)板書對本堂課進行了小結,這對知識點的落實很有幫助。同時,她舍去了2d部分,而提供了一篇范文,并詳細進行寫作指導,以達到“以讀促寫”的目的。
【評析】A老師充分利用教材,完成2d為后面寫作設下了鋪墊,緊接著的四個問題為學生搭建了很好的支架,寫前的合作討論為學生營造了一種輕松自主的寫作氛圍。B老師的示范作文“My own future robot”缺乏真實性,不能得到學生的共鳴,學生容易依葫蘆畫瓢,絕大部分學生寫出來的文章缺乏創(chuàng)造性。
【啟示】(1)教師不能只重讀前讀中,而淡化讀后。讀后活動是前面兩個活動的反饋過程,有目的的輸出活動能帶動有效的輸入,從而達到輸入輸出的雙促進。
(2)讀后活動不能只追求形式,要考慮實效。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的文章,設計不同的讀后活動。兩位老師不約而同地采用了寫作型。值得探討的是第三段的辯論可嘗試挪到最后,并展開深層次輸出。因為這種深層次輸出活動能有效挖掘文章的內(nèi)涵,體驗字里行間所流露的情感。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我們務必要讓讀前導入成為興趣激發(fā)的依托;讓讀中訓練化為能力提升的手段;讓讀后輸出促進語篇情感的升華。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
[2]王薔.“英語課堂教育中的預設與生成”,《英語教師》2009年第8期.
成長·讀寫月刊201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