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思
劉強先生十余年來研究與講授《論語》,熟讀玩味,沉潛往復,辨析義理而深造自得。其所著《論語新識》(岳麓書社2016年9月版,以下稱《新識》)以古人注疏為基礎(chǔ)(何晏《論語集解》與朱子《論語集注》),吸收了近人研究注釋《論語》的成果(錢穆《論語新解》與楊伯峻《論語譯注》),對于《論語》不同篇章之間的內(nèi)在義理脈絡有敏銳的把握,采用“以經(jīng)解經(jīng)”的方式疏解闡發(fā)精義?!缎伦R》中有許多獨到見解,凝結(jié)了作者多年的求索沉思與學養(yǎng)積淀。
孔子為儒家學派的開創(chuàng)者,《論語》被稱為中國人的圣經(jīng)。經(jīng)者,常道也,孔子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有確定的意思,蘊含著必然性的義理。孟子曰:“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焙笕嗽谘凶x與注釋《論語》時也應遵循這個原則,力求忠實地領(lǐng)會經(jīng)典文句中的微言大義,切忌穿鑿附會,主觀隨意發(fā)揮。但經(jīng)以載道,“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以舉之”,既然此“道”精微至極、廣大悉備,那么經(jīng)典蘊含的義理本身是豐富的,對于經(jīng)典的闡述也是開放的,不僅切于人倫日用,且能貫通古今。經(jīng)典能超越時空所限,常讀常新,此乃經(jīng)典的魅力所在,同時要求注釋經(jīng)典不能“舉一而廢百”,而是要“一致而百慮”。后世學者注解《論語》,在以意逆志的求索過程中必然也展現(xiàn)出他的才情、學識、視野與人生閱歷。
“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孔子這句話不僅適用于指導做人,也適用于指導作文。做人要追求文質(zhì)彬彬的中和境界,著述作文則力求文以載道、文理兼?zhèn)?。作者早年酷愛文學,后由文學轉(zhuǎn)向?qū)W術(shù)研究,由學術(shù)而歸宗儒門。作者的才情、良好的文字駕馭能力以及對經(jīng)典義理的融會貫通在《新識》一書中得以完美體現(xiàn),注釋論語章句時能夠?qū)崿F(xiàn)“文”與“理”的有機統(tǒng)一,于優(yōu)美文辭中見其意味深長,化用經(jīng)典文句如成竹在胸,信手拈來。如注解《學而》篇“巧言令色,鮮矣仁”一章,作者加以引申:
孔子之學,徹上徹下,且宏且微,故可大可久。一方面,夫子厚德載物,不知不慍,忠信而??;另一方面,又能洞悉人性,明察秋毫,直言無隱。
這段疏解文字讀起來朗朗上口,一氣呵成,旁征博引而又游刃有余。其中“徹上徹下,且宏且微,故可大可久”一句可謂言約而義豐:“徹上徹下”即孔子所謂“下學而上達”,“且宏且微”化用《中庸》“致廣大而盡精微”,“可大可久”則直接取自《系辭傳》“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yè)”。如此注解經(jīng)典才經(jīng)得起眾多讀者的推敲,更經(jīng)得起時間的檢驗。今人注釋《論語》版本甚多,與《論語》相關(guān)的著述更是汗牛充棟,但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又缺乏義理的內(nèi)在支撐,讀者往往看了一兩遍后就覺得索然無味而擱置一邊。
對于《公冶長》篇“女與回也孰愈”章,作者亦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發(fā):
夫子應機設(shè)教,子貢即問而答,各見其妙。子貢善于貨殖,自然深諳數(shù)理,故其常以加減損益為說。如夫子言“吾道一以貫之”,曾子以“忠恕”該之,而子貢偏要問夫子:“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再如夫子言治國有“三要素”:“足食,足兵,民信”,子貢偏要做減法,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相質(zhì)詢。本章又以“聞一知十”喻顏回,“聞一知二”況自己,此正與夫子贊其“告諸往而知來者”,許顏回“欲吾言無所不說”相映照。故《集注》朱熹云:“一,數(shù)之始;十,數(shù)之終。二者,一之對也。顏子明睿所照,即始而見終。子貢推測而知,因此而識彼。無所不說,告往知來,是其譣矣。”
“一以貫之”在《論語》中出現(xiàn)兩次,分別是孔子對曾子說“吾道一以貫之”,對子貢說“予一以貫之”。孔子在對弟子的循循善誘、諄諄教誨中充滿期待。顏子“具體而微”,孔門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只有顏子一人好學。孔子稱贊顏子:“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弊髡甙炎迂暸c顏子、曾子二人的道德學問與心性修養(yǎng)功夫進行橫向梳理,把《論語》相關(guān)章節(jié)打成一片,力求相互印證,觸類旁通,可以體會出作者精益求精的為學態(tài)度。注釋經(jīng)典要想實現(xiàn)左右逢其源,必須自己在義理上首先做到默識心通。但這種注釋《論語》的方式對于讀者的閱讀能力是一個考驗,如果讀者對于經(jīng)典文句不能熟讀成誦,對于義理沒有一定程度的領(lǐng)會,是難以讀出其中精義的。
又如“君子不器”章,原文只寥寥數(shù)語,作者注此章卻娓娓道來:
此章可就上下言。《周易·系辭》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本硬黄?,是說君子當“下學而上達”,不應舍上而就下,舍道而就器。
亦可就大小言。器之于道,有小大之辨:器有質(zhì)量,道無涯際;道可容器,器能載道。《禮記·學記》云:“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弊酉囊嗾f:“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贝诵〉?,即器用技術(shù)之屬。為學若專注于此,只能為“小人儒”,不能為“君子儒”。
亦可就專博、一多、本末言。《集解》包咸注:“器者,各周于用。至于君子無所不施?!庇郑祆洹都ⅰ罚骸捌髡吒鬟m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材一藝而已?!本羽B(yǎng)道不養(yǎng)器,故能執(zhí)一而統(tǒng)眾,由博而返約。
作者注解此章從上下、大小、專博、本末等多個角度切入,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從上下言,“君子不器”可以與“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呼應;從大小言,“君子不器”可以與“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呼應。從專博、一多、本末闡述“君子不器”均能從《論語》文本中找到根據(jù)?!缎伦R》的難能可貴之處在于,不是簡單地把《論語》相關(guān)章節(jié)堆砌在一起,而是觸類旁通,文字精練而義理恢弘。作者還引用其他儒家經(jīng)典來解讀《論語》,通過注解《論語》而闡發(fā)儒學精義,以旁敲側(cè)擊的方式引領(lǐng)讀者不斷去直面經(jīng)典,在相互印證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對于《八佾》篇“祭神如神在”章,作者認為“祭如在”含義有三:
一是“不在”,祭祀時祖先確乎不在,這是一事實。二是“曾在”,祖先生命確乎存在過,否則斷不會有我在此祭祀,這又是一事實。三才是“如在”,正因“曾在”之祖此時已“不在”,臨祭之時,更須因時追思,孝心誠篤,以期與祖先之魂靈相交接。故《中庸》記孔子言宗廟之禮說:“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祭禮乃是禮制對于孝親之連續(xù)性的要求,正是這種孝的不以生死定有無的連續(xù)性,使人類擺脫了叢林法則和動物世界。
作者把“祭如在”置于“曾在”與“不在”之兩端中去分析考察,祖先曾經(jīng)存在,故祭祀時需“誠敬”,祖先當下確實不在,故祭祀活動之外又需要“遠之”,兩者合在一起,就是孔子所謂“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一個“如”字執(zhí)兩而用中,體現(xiàn)出儒家的中道智慧。其他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吾道一以貫之”諸章,作者的疏解也非常到位。
《新識》一書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作者常引用宋明大儒如程子、朱子的語錄來解讀《論語》,對于朱子《四書章句集注》下的功夫比較多,但對陸王心學關(guān)注不夠。例如“以約失之者,鮮矣”一章,如果注意到《傳習錄》114條,“顏子不遷怒,不貳過,亦是有未發(fā)之中,始能”,“約”僅取“檢束”義是不夠的?!凹s”即是“一”,即是“未發(fā)之中”。顏子有怒、有過,這是“失”,但顏子能夠做到“不遷怒,不貳過”,或曰“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此是“失之者,鮮矣”。
當然,后人對于經(jīng)典的疏解詮釋,對于義理的發(fā)明闡述,本來就是一個精益求精的過程,顏子所謂“仰之彌高,鉆之彌堅”。有學生問朱子:“大學解已定否?”朱子回答:“據(jù)某而今自謂穩(wěn)矣,只恐數(shù)年后又見不穩(wěn),這個不由自家。”陽明先生告誡弟子:“義理無定在,無窮盡,吾與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謂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p>
朱子曰:“《論語》卻實,但言語散見,初看亦難?!币驗椤墩撜Z》內(nèi)容平實而切于人倫日用,形而上的意味太少,以至于從西方哲學角度研究儒學的近現(xiàn)代學者很少關(guān)注《論語》,甚至公開貶斥《論語》。許多章句只是孤零零一句話,師徒之間對話的背景沒有記錄下來,從文字上看直白淺顯,后人脫離了語境很難讀出味道來。《中庸》曰“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用以形容研讀《論語》,非常恰當。大部分人讀了《論語》都屬于程子所謂“有讀了全然無事者”這一類型,甚至大思想家黑格爾也宣稱《論語》只是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
今人應該如何研讀《論語》,學者應該如何注釋《論語》?劉強先生所著《新識》一書對此做了有意義的探索。一部《論語》乃“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內(nèi)容涉及為學為政、仁義忠孝、禮樂刑政等方方面面??鬃右虿氖┙?,例如不同弟子問“仁”與“孝”,孔子都做了不同的回答。即使是同一個弟子如樊遲不同時期問“仁”與“知”,孔子的回答也不同。但孔子之因材施教絕不同于西方的個性化教育,而是以成就內(nèi)在德性為唯一目標。既然孔門為己之學落實在成就德性上,所有言教必然是殊途而同歸、百慮而一致??鬃訌娬{(diào)“吾道一以貫之”,此是站在修道成德的高度來開示曾子與子貢,如今道統(tǒng)與學統(tǒng)接續(xù)不上,今人于此是望塵莫及的,孔門之實學難以契入,一貫之道高不可攀。但孔子兩次強調(diào)“一以貫之”,猶如釋迦牟尼宣稱“說法四十九年,卻無一法可說”,對于今人注釋《論語》卻能予以指導。唯有采用以經(jīng)解經(jīng)、相互印證的方式,融會貫通才能打破名相的藩籬,實現(xiàn)由“多”返“一”,由“博”返“約”,才能發(fā)掘《論語》各章蘊含的微言大義。
“天運循環(huán),無往不復”,儒學復興乃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儒學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在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大背景下,如何傳承與弘揚儒學,這是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目前高校中的學者大都以儒學經(jīng)典為研究對象,以西方學術(shù)的研究范式來研究儒學,他們筆耕不輟不過是希望寫出幾篇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論文或幾部學術(shù)專著,對于儒學缺少一份敬意與情懷,所從事的學術(shù)研究無補于世道人心。在文獻考證上可能會有新發(fā)現(xiàn),但對于儒學義理,前有孔子、孟子,后有朱子、陽明,一貫之道致廣大而通古今,更有何原創(chuàng)性可言?真正的原創(chuàng)其實就是內(nèi)在德性的培育與涵養(yǎng),唯有德性可以上接古圣先賢而又生生不息地展現(xiàn)在當下。儒學在當代的復興需要一批純粹的儒學研究者向儒家士人這個角色轉(zhuǎn)變,使儒學從書齋深入走向民間,推動儒學的普及、傳承與發(fā)展。
如今國學界還有一種思想傾向危害更大。有些學佛學道的民間人士主張“道”或自性需要直覺體證,非積學可至。他們束書不觀,游談無根,或沉溺于一法一術(shù),或口若懸河、空談心性,滿身江湖習氣。而在儒家,大中至正之道“上不蕩于虛無,下不局于器用”,“道”既具有超越的一面,又不離日用人倫物理??鬃釉唬骸拔础傻谩??”如不能深入體貼經(jīng)典中蘊含的義理,恭敬之心不能樹立,又如何能篤實踐行?對于個人修養(yǎng)來說,德性的成就本身必然落實在氣質(zhì)的變化上,先要潛心研讀經(jīng)典,做個文質(zhì)彬彬的讀書人。如不能涵養(yǎng)溫文爾雅、彬彬有禮的氣質(zhì),而鼓吹自己成就了高深道德,不過是自欺欺人。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p>
儒學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主干,如今弘揚國學應以傳承與復興儒學為核心。程子曰:“學者當以《論語》《孟子》為本,《論語》《孟子》既治,則《六經(jīng)》可不治而明矣?!卞X穆先生說:“今天的中國讀書人,應負兩大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人讀論語。”劉強先生近年來在學校與民間推廣《論語》,今年年初建立“《論語》講師群”面向全國培養(yǎng)《論語》講師,在儒學復興的當下身先士卒,以弘揚儒學為己任。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研讀《論語》的隊伍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