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攀升,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不斷提高,中國正在從一個區(qū)域性大國轉變成一個國際性大國,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日漸凸顯。大國之路伴隨著每個國民健康心態(tài)的養(yǎng)成,因為一個國家,只有當它的國民養(yǎng)成了與發(fā)展相適應的健康的大國心態(tài),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國。那么,作為大國國民應有怎樣的心態(tài)?如何涵養(yǎng)健康的國民心態(tài)?中華民族獨特心理情結與國民心態(tài)的培塑有怎樣的關系?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鄒廣文:涵養(yǎng)健康成熟的大國文化形態(tài),從根本上說就是要正確地認識自我,從容地面對世界,即在全球化的時代坐標下找準定位,展示現代中國的獨到風采。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佘雙好:中華民族文化心理中既有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的主干、支撐中華民族不斷浴火重生的積極的精神因素,也存在著因歷史和時代的局限性而出現的消極的成分,構成中華民族特殊的心理情結。在國家日益崛起的時候,我們應該以積極健康和健全的心態(tài)應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的種種挑戰(zhàn)。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博導 馮顏利: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大國,但是還面臨著文化軟實力提升不快,缺乏哲學社會科學的話語權等問題,新時期為了不斷增強話語權、提升軟實力,我們需要向國內外特別是向國外展現和平、發(fā)展、自信、擔當的大國意識,要著重強調培養(yǎng)新時期的大國國民心態(tài),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大國強國的姿態(tài)呈現給世界,才能真正躋身大國強國之列。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學術主任 周桂鈿:大國國民心態(tài)的養(yǎng)成需要認真學習、研究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樹立文化自信,站在世界歷史宏觀的高度上,客觀地審視中國與西方的文化差異。保持大國國民的應有心態(tài),堅持與人為善,和平發(fā)展,以平等的態(tài)度尊重各民族文化,增進各國間的互信與交流。
中央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孫 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是作為社會主義大國堅定的價值導向;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精神支柱的健康國民心態(tài),在對待國內國際上的雜音噪音、各種突發(fā)事件,就會具備強大的文化自信,就會理性從容,表現出大國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