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宗族類貴州詩歌總集考論

2016-12-13 14:57李美芳
貴州文史叢刊 2016年4期
關(guān)鍵詞:宗族貴州

李美芳

摘 要:通過對各種文獻書目、地方史志和全國各大圖書館的調(diào)查摸排,目前已知歷史上出現(xiàn)過的宗族類貴州詩歌總集約十余種,其中不乏散見于省外多地的孤本和珍本。在貴州詩歌總集編纂史上,無論是就數(shù)量還是就質(zhì)量而言,宗族類詩歌總集始終處于發(fā)達水平。它們不僅作為貴州一族一姓的文學成果出現(xiàn),也反映了貴州家族文學的整體風貌。

關(guān)鍵詞:貴州 詩歌總集 宗族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16)04-74-82

宗族類詩歌總集,簡而言之,即收錄一族一姓詩文作品的總集,在傳統(tǒng)目錄學上被稱為“氏族之屬”或“家集”。它起源于唐朝,發(fā)展于宋、明,到清代真正進入成熟階段,而其流風余韻則一直綿延至民國時期。

通過對各種文獻書目、地方史志和全國各大圖書館的調(diào)查摸排,目前已知歷史上出現(xiàn)過的宗族類貴州詩歌總集約十余種。其中不乏散見于省外多地的孤本和珍本,理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根據(jù)不同的命名方式,可以將宗族類貴州詩歌總集分為下面三種類型:

一、以“某氏+家集”命名

此類以“家集”命名的總集著眼于整個家族所有成員的全部作品,但由于編者編纂宗旨的不同,其中也存在著“選”的成分,又由于作者創(chuàng)作實績的不同,選源從一二篇章到若干別集不等,因此總集中的各家作品數(shù)量差異較大。

黎庶昌輯《黎氏家集》是一部典型的叢刻性質(zhì)的總集,有總目,無總序,主要收錄清代遵義黎氏四世、十二家(含存目在內(nèi))的詩、文、詞集,另外還附錄了四位清代貴州文人、高僧的著述。

據(jù)《黎氏家集》總目記載,該書共有小集三十六種、一百二十八卷,包括正集三十一種、一百二十二卷,附集五種、六卷。在正集之中,標注“未刊”“別刊”而存目的著述居多,實際收錄的僅有十二種、三十六卷。具體情況如下:

黎安理《夢余筆談》一卷、《長山公自書年譜》一卷

黎恂《蛉石齋詩鈔》四卷、《千家詩注》二卷

黎愷《石頭山人遺稿》一卷

黎兆勛《侍雪堂詩鈔》六卷、《葑煙亭詞》四卷

黎庶燾《慕耕草堂詩鈔》四卷、《琴洲詞》二卷

黎庶蕃《椒園詩鈔》七卷、《雪鴻詞》二卷

黎庶昌《丁亥入都紀程》二卷

附錄

莫庭芝《青田山廬詩鈔》二卷、《青田山廬詞鈔》一卷

鄭《悅坳遺詩》一卷

章永康《瑟廬遺詩》一卷

丈雪通醉《丈雪和尚語錄》一卷

存目

黎恂《運銅紀程》二卷

黎兆勛《詞林心醉》一卷

黎兆熙《野茶岡人學吟》一卷

黎兆祺《息影山房詩鈔》二卷

黎庶燾《筱庭雜文》一卷

黎尹融《家稿匯存》一卷

黎庶昌《沙灘黎氏家譜》一卷、《孔詁》二卷、《拙尊園叢稿》五卷、《全黔國故頌》二十四卷、《續(xù)古文辭類纂》二十八卷、《使東奏議》二卷、《使東文牘》二卷、《西洋雜志》八卷、《拙尊園畫存錄》一卷、《牂牁故事》四卷

黎汝貞《干生詩存》一卷

黎尹融妻蹇莊《妃蘅樓詩》一卷、《黎氏鄉(xiāng)會試朱卷匯存》一卷

明萬歷初年,黎朝邦率子孫從四川廣安遷入貴州龍里衛(wèi),十九年后遷往遵義沙灘定居,子孫后代以耕讀為業(yè),詩禮傳家。從編者黎庶昌祖父黎安理起,黎氏一門逐漸顯貴,在科舉仕途、文學創(chuàng)作和學術(shù)研究方面均有建樹。陳田曾評價說:“黎氏號多材,長山[黎安理]開先,雪樓[黎恂]涵蘊之,而世愈昌,子孫彬蔚,人各有集,稱為‘西南名家。”1

入黔第七世黎安理,清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舉人,嘉慶十三年戊辰(1808)以大挑二等選黎平府永從縣(今從江)訓導,十八年癸酉(1813)改山東長山(今鄒平)知縣,后因病去職,以授徒為業(yè)。子黎恂,嘉慶十五年庚午(1810)舉人,十九年甲戌(1814)進士,官浙江桐鄉(xiāng)知縣,云南平彝(今富源)、姚州(今姚安)、巧家廳等地知縣、知州、同知。黎恂弟黎愷,道光五年乙酉(1825)舉人,十五年乙未(1835)大挑二等以教職用,歷任印江縣學、大定府學、開州(今開陽)儒學訓導。黎恂子黎兆勛,《黔詩紀略》《上里詩系》的編者之一;黎兆熙,道光國子生;黎兆祺,府學附生,以軍功賞知府。黎愷子黎庶燾,咸豐元年辛亥(1851)舉人,曾任遵義湘川、育才、培英三書院講席;黎庶蕃,咸豐二年壬子(1852)舉人,以軍功保知州,候補兩淮鹽運大使;編者黎庶昌,廩貢生,因上“萬言書”得賞知縣銜,分發(fā)江南大營委用,入曾國藩幕,與張裕釗、吳汝綸、薛福成并稱“曾門四大弟子”1,歷任江蘇吳江知縣等職。先后出使歐洲、日本等國,歸國為川東道員,兼重慶海關(guān)監(jiān)督。黎兆祺子黎汝貞,同治國子生。黎庶燾子黎尹融,光緒五年己卯(1879)舉人,聯(lián)捷成進士,九年癸未(1883)補殿試,簽發(fā)吉林即用知縣,署賓州廳(今賓縣)同知,補農(nóng)安知縣。黎尹融妻蹇莊,遵義人、四川候補道員蹇訚之女。

清光緒十三年丁亥(1887),黎庶昌再次出任駐日公使。次年,在東京使署開編《黎氏家集》。由于書目數(shù)量巨大,刊刻時間從光緒十四年戊子(1888)一直持續(xù)到十五年己丑(1889),而其中各集的刊刻順序并未遵循特定規(guī)律。在體例安排上,該書以黎氏著述居于前,旁姓著述居于后;在黎氏著述中,又以長者著述居于前,晚輩著述居于后,男性著述居于前,女性著述居于后。

《黎氏家集》以遵義黎氏的大量著述作為材料來源,“選”的成分頗為濃重,這主要就正文部分的選人、選集而言。從總體上看,《黎氏家集》主要對諸家已刊各集進行匯編,未刊的則僅存書名,部分入選別集還經(jīng)過了刪減,如黎兆勛《侍雪堂詩鈔》原八卷,今編為六卷,又黎庶燾《慕耕草堂詩鈔》原七卷,今編為四卷。而作為以“家集”命名的總集,某些“選”的特性不可避免地成為了體例上的疏漏。《黎氏家集》中各家均以詩、詞、文集進入總目或正文,而未見其中的家族成員亦有別集見存,如黎汝謙撰《夷牢溪廬詩鈔》《夷牢溪廬文集》;部分作家在入選各集之外還另有更具代表性的作品,如黎安理撰《鋤經(jīng)堂詩文集》。又如黎兆祺撰《息影山房詩鈔》刻于光緒九年,卻不在正文選錄之列,這是唯一一部見于總目、已刊卻別行的作品。此外,附錄之清代貴州文人、高僧也不是隨意選取的,他們多與黎氏有著非親即友的關(guān)系。莫庭芝,編者黎庶昌內(nèi)兄;鄭,黎庶昌表兄;丈雪通醉丈雪,入黔二世黎懷智師。

客觀地說,《黎氏家集》比較完整地展現(xiàn)了遵義黎氏家族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豐碩成果,影響深遠,流傳廣泛。在《黎氏家集》問世的同一時期,黎庶昌又在日本使署刊刻了《黎氏三家詩詞》。該書實際上是《黎氏家集》的刪減本,具體包括:黎兆勛撰《侍雪堂詩鈔》六卷、《葑煙亭詞》四卷,黎庶燾撰《慕耕草堂詩鈔》四卷、《琴洲詞》二卷和黎庶蕃撰《椒園詩鈔》七卷、《雪鴻詞》二卷。

《艾氏家集》,艾氏十五世孫艾盛春、艾瀛春和十六世孫艾紹儒輯,收錄明清兩代都勻府麻哈州(今麻江)艾氏八世、十家的詩文作品,他們分別是入黔六世艾世美,七世艾友芝、艾友蘭、艾友蕓,八世艾士賓,十世艾承洪,十一世艾茂,十二世艾佩蓀,十三世艾朝宗,十四世艾香。該書分為上下兩卷,上卷為明代部分,具體包括艾世美、艾友芝、艾友蘭三人詩各兩首、艾友蕓詩四首;下卷清代部分,包括艾士賓詩一首,艾承洪文一篇,艾茂詩七首、文六篇,艾佩蓀文六篇,艾朝宗文一篇,艾香詩一首。此外,各家作品之后還附有親友所撰墓志銘、序言和壽詩等。關(guān)于這一體例安排,編者艾瀛春有著自己的考慮,他說:“至于慶吊贈答諸名著,其性情文章,無不與先人相印證,義難割愛,善不嫌多,并附錄于次,署曰《艾氏家集》。”2

明洪武時,艾懋文、艾懋武兄弟由江西新建貿(mào)易來黔,遂定居于此。三百年來,艾氏一門人才輩出,文章、科第都頗為繁盛。這與艾氏家學有著淵源關(guān)系,而此種風氣的開啟者正是《艾氏家集》的第一家艾世美。艾世美學古通經(jīng),隆慶末由選貢為四川馬湖訓導,升江西廬陵(今吉安)教諭,又任湖廣松滋(今湖北松滋)知縣,所到之處皆有政聲。但艾世美淡于仕進,后棄官歸里,耕田課子,植柳聽泉,陳矩曾評曰“有陶彭澤遺風”3。萬歷初年,鄒元標貶謫都勻,艾世美令子艾友芝、艾友蘭、艾友蕓拜其為師,后三人都相繼成名。艾友芝,萬歷二十五年丁酉(1597)舉人,授北直隸漷縣(今北京通縣)知縣,升廣西橫州(今橫縣)知州;艾友蘭,萬歷末由選貢授湖北竹山知縣;艾友蕓,萬歷貢生,崇禎初官至云南(今祥云)知縣。在《艾氏家集》中,艾茂入選的詩文作品數(shù)量最多。他是清代享譽滇黔的杰出人物,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舉人,十六年辛未(1751)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主講貴山書院九年,與陳法、張甄陶并稱“貴山書院三先生”1。又曾參與編修《獨山州志》,著有《寶珠堂詩集》等。艾茂之后,艾氏家族又有清選貢、貴陽府龍里縣教諭艾佩蓀、清歲貢艾朝宗和清恩貢、候選直隸州判艾香出現(xiàn),皆見于《艾氏家集》之中。

“艾氏家集”在歷史上曾經(jīng)兩輯,第一次約在清道光、咸豐年間,主事者為艾朝宗;第二次是在清末民初,主事者為艾盛春、艾瀛春、艾紹儒。艾朝宗前輯之《都春園詩文集》在戰(zhàn)亂中被毀,眾人皆以為艾氏詩文由此湮沒不傳,后來陳田手抄之“艾氏專集”于其弟陳矩處被萬大章發(fā)現(xiàn),艾氏后人艾盛春等將這重出于世的孤本與家藏的殘碑斷碣相參訂,最終使得艾氏詩文以《艾氏家集》的形式公開流傳。

與《黎氏家集》的“選”不同,《艾氏家集》以保存所有可得艾氏詩文為編纂目的。但由于材料來源的限制性,該“家集”中僅有數(shù)十篇作品,主體部分因此不免顯得過于單薄。也許正是出于此種考慮,編者才在作品后附錄了相當數(shù)量的其他材料。這樣一來雖略覺喧賓奪主,也實屬無奈之舉。實際上,該集問世后曾得到眾多好評,時人李國釗就說:“艾之家世起七世至十四世止,中闕九世,恰與《潘氏八世詩集》媲美。溯明及清,清白之遺,忠厚之傳,復繼之以詩書之澤,世德之積久彌光者?!?同時,艾氏子孫紹繼先人之意,萬大章、陳矩等鄉(xiāng)賢保存文獻之功亦不可抹殺。

此外,并未以“家集”二字命名,但與《黎氏家集》《艾氏家集》相似,著眼于整個家族的還有孫如璧輯《孫氏詩集》。孫如璧,貴陽府定番州(今惠水)人,清乾隆九年甲子(1744)解元,十三年戊辰(1748)進士,官直隸新河(今河北新河)知縣,著有《七愛軒詩稿》。從詩集名稱可見,該集對收錄作品文體有所限制,為詩歌專集。但該集早已亡佚,具體內(nèi)容一無所知。

上述諸集編者都從編纂“家集”的角度出發(fā),將一族一姓的全部作家作品作為備選對象和材料來源,而在具體操作期間卻各有不同?!栋霞壹分赜凇按妗?,基本上沒有“選”的成分;《黎氏家集》看似全面,卻有一定的篩選法則;《孫氏詩集》以“詩集”為題,強調(diào)選體。

二、以“某氏+幾世(代)”命名

從名稱可見,此類總集為兩代以上家族成員的作品匯集。諸如“幾世”“幾代”等詞匯的生成背景有二:一是對家族世系進行斷面上的截取,以此限定總集的囊括范圍;一是單純說明總集所收世代,而他們即是整個家族的全體文人。

《潘氏八世詩集》,又名《潘氏八世詩選》,潘氏第十七世孫潘元炳、潘元煒輯,收錄明清兩代貴陽府潘氏八世、十三家的詩歌別集十三種,并附錄潘氏同族三世、四家的詩集四種,具體包括:第一世潘潤民撰《味淡軒集》,第二世潘馴撰《瘦竹亭集》、潘驤撰《淡遠亭集》,第三世潘德征撰《玉樹亭集》,第四世潘奕撰《滇游草集》、潘快撰《留余堂集》,第五世潘文芮撰《翠屏寄客詩文集》、潘文苞撰《琢云軒集》,第六世潘曉撰《斷續(xù)亭集》,第七世潘以澄撰《寧愚堂集》、潘以溶撰《思敬堂集》,第八世潘桐撰《客留草集》、潘桪撰《藝蘭軒集》。附錄之作有與潘德征同輩的潘珍撰《學釣集》,之下潘淳撰《橡林遺草》,再下潘憲武撰《笠山詩集》、潘恂撰《海岳詩草》?!杜耸习耸涝娂分械膭e集均為潘氏各家的代表之作,雖然如潘馴撰《瘦竹亭集》、潘奕撰《滇游草集》等并非原貌,而是遭遇兵燹后的殘本或整理本,但窺豹一斑,其族詩心、文風或略可知之。

明朝初年,潘氏先祖潘興國應“內(nèi)地實邊”之政,自湖南武陵(今常德)徙黔,著籍貴州前衛(wèi)(今貴陽)。六傳至潘松,隱居不仕,富而好義。潘松子潘維岳,嘉靖十六年丁酉(1537)舉人,歷任云南永平知縣,沾益、昆陽知州。至此,潘氏科名始盛,家世好文,代有顯人。潘維岳子潘思聰,萬歷時為云南武定司獄,后辭官養(yǎng)親。潘思聰子潘潤民,即《潘氏八世詩集》的第一家,萬歷三十一年癸卯(1603)鄉(xiāng)試第一,三十五年丁未(1607)成進士,改庶吉士,授禮部主事,歷官廣東、四川、河南等省,崇禎十四年辛巳(1641)卒于云南左布政使任上。潘潤民子潘馴,崇禎十二年己卯(1639)舉人,清康熙初云南蒙自知縣;潘驤,明末貢生,云南羅次知縣,四川崇慶知州。二者皆有文名,潘馴曾出仕清朝,事跡列入清代史籍,潘驤入清不仕,故列入明代。潘馴子潘德征,康熙八年己酉(1669)舉人,授貴州黃平學正,升云南羅次知縣,改昆明,又升武定推官、知府。潘德征子潘奕,康熙國子生;潘快,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舉人。潘奕子潘文芮,雍正諸生,后移居黔西。潘快子潘文苞,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舉人,官福建鹽運使。潘文芮子潘曉,雍正諸生。潘曉子潘以澄、潘以溶皆為乾隆諸生。潘以澄子潘桐,嘉慶太學生。潘以溶子潘桪,嘉慶諸生。莫友芝曾評價說:“郎陵[潘潤民]子馴、驤,孫德征,曾孫奕、快,元孫文芮、文苞,來孫曉,晜孫以澄、以溶,仍孫桐、桪,傳七世十二人,皆有集藏于家,馴詩尤名雋。桪子元炳、元煒會編為《潘氏八世詩集》若干卷,二百年風雅不墜,固郎陵有以植之,亦昆陽[潘維岳]、武定[潘思聰]之遺澤遠矣。”1

《潘氏八世詩集》的形成是一個由簡到繁、日漸積累的過程。從清乾隆年間到嘉慶年間,再到道光年間;從“三世”到“七世”,再到“八世”。乾隆年間,唐金從潘氏后人潘以溶處得見《潘氏三世詩集》,并為之作序;嘉慶年間,奉父親潘以溶之命,潘桪攜《潘氏七世詩集》求教于正在選輯《黔風》的傅玉書,傅玉書對其進行了??薄⒕幋?;道光年間,潘桪子潘元勛等與正在從事《黔風演》編纂工作的傅汝懷相遇于貴陽,他們將《潘氏七世詩集》合以后出之第四世潘奕撰《滇游草集》、第八世潘桐撰《客留草集》和潘桪撰《藝蘭軒集》三集,又對其進行了重訂,始成今所見之《潘氏八世詩集》。

在中國古代社會,名門望族大致以所處地域為依托。因此,宗族類詩歌總集又可被視作是地方類的延伸,為了進一步強調(diào)出身,宗族類也往往冠以地方之名。

《畢節(jié)路氏三代詩鈔》,該書為清代畢節(jié)路氏三世、三家詩歌別集的合刻本,具體包括:路璜撰《黔靈山樵詩鈔》四卷、路朝霖撰《紅鵝館詩鈔》二卷附路承鋆《嘯亭詩鈔》、路朝霖撰《壬辰蜀道雜詩》。

畢節(jié),清大定府所轄之縣,地當黔、滇、蜀要沖,北達四川,西達云南。路璜,編者路承熙祖,清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舉人,二十四年甲辰(1844)大挑二等,二十五年乙巳(1845)恩科進士,官河南洛陽知縣三十余年。路朝霖,路承熙父,同治八年己巳(1869)舉人,光緒二年丙子(1876)恩科進士,改庶吉士,歷任四川東鄉(xiāng)(今宣漢)等地知縣,又升河南候補道員。路承鋆,路承熙弟,光緒貢生,歷任云南候補直隸州知州。

實際上,《畢節(jié)路氏三代詩鈔》的正集僅有路璜、路朝霖父子二人的《黔靈山樵詩鈔》《紅鵝館詩鈔》和《壬辰蜀道雜詩》。該集卻題名為“三代”,可見編者對附錄之路承鋆撰《嘯亭詩鈔》也是一視同仁的。對此,徐世昌曾說:“仲量[路承鋆]表弟,劬學早世,其兄誦丞[路承熙]以遺詩見示,篇什無多,因附尊人集后。清才不壽,為之嘆息?!?

據(jù)《全黔詩萃》卷四十六徐楘小傳記載,他另編有《銅仁徐氏十一代詩集》若干卷。在編輯《黔詩紀略補》之時,陳田曾從徐氏后人徐尚之處得見《銅仁徐氏十二世詩集》,卻并未將其歸入徐楘名下。目前二書均未得見,或早已亡佚。從《黔詩紀略補》中可知,《銅仁徐氏十二世詩集》至少收錄了明清兩代徐氏十五位詩人的詩歌作品,他們是入黔始祖徐宰六,第二世徐鶴年,第三世徐穆、徐稷,第四世徐以暹,第五世徐懋德,第六世徐訚、徐奭,第七世徐世垓,第八世徐鎮(zhèn),第九世徐如澍、徐如洙、徐如淳,第十世徐楘、徐枟。明嘉靖初年,徐宰六由江西臨川遷居貴州銅仁,于是世代定居此地。徐氏以詩禮傳家,徐宰六的祖父、父親皆工詩善文,入黔之后亦承襲家風,明代徐鶴年有《北山雜詠》一卷,徐穆有《閩游》《滇游》詩草二卷,徐稷有《熟選樓稿》,徐以暹有《煙波小草》二卷;清代徐懋德有《味陶詩草》,徐訚有《香雪齋稿》四卷、《澹園紀年詩鈔》四卷,徐世垓有《蜀游詩草》,徐鎮(zhèn)有《倦游吟草》,徐如洙有《東麓居士詩集》,徐如淳有《醉軒吟稿》四卷,徐楘有《紅蔗山房詩集》三十卷、詞一卷、文十三卷、駢文六卷,徐枟有《錦石軒稿》四卷。陳田曾評價說:“銅仁之徐,十二世皆有詩集,以較貴陽之潘氏八世有詩集者為過之?!?

上述諸集名稱中都含有“幾世”“幾代”,但從具體內(nèi)容來看,部分此類總集仍以整個家族為著眼點,如《潘氏八世詩集》《銅仁徐氏十二世詩集》,“八世”“十二世”明確的是當時可得潘氏、銅仁徐氏所有詩人的數(shù)量;與其截然不同,畢節(jié)路氏并不只有《畢節(jié)路氏三代詩鈔》所收的幾位詩人,“三代”不過是摘錄片段而已。

三、以室名堂號命名

除姓氏或籍貫加姓氏外,以室名、堂號命名的宗族類詩歌總集也頗為常見。它基于這樣的客觀條件或心理期待,即室名、堂號與特定家族之間是對等關(guān)系,換句話說,人們都認可某一室名或堂號就是某一家族的指稱,甚至專名。

《蒲編堂詩存》,徐世昌輯《晚晴簃詩匯》中作《蒲編堂遺集》,凡四卷,路璋、路璜昆仲輯,收錄其曾祖路邵,祖路斯京,叔祖路斯亮、路斯云,父路孟逵三世、五家以及師熊攀龍詩歌作品。該集分為正集和附錄兩個部分,正集共三卷,卷一為路邵詩五十四首,卷二為斯京詩一百四十三首、路斯亮詩十一首、路斯云詩四十五首,卷三為路孟逵詩二百四十六首;附錄之卷四為熊攀龍《小橋吟稿》九十九首。

路邵,清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舉人,歷任浙江黃巖等地知縣。路斯京,路邵長子,附貢生;路斯亮,路邵次子,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副榜,六十年乙卯(1795)舉人;路斯云,路邵三子,嘉慶九年甲子(1804)舉人,大挑二等,任湄潭縣儒學。路孟逵,路斯京子,嘉慶十三年戊辰(1808)舉人,十九年甲戌(1814)進士,任山西榆次知縣。作為宗族類詩歌總集,《蒲編堂詩存》一書有著較為特殊的地方,除路姓作者之外,還編選了熊攀龍的詩歌作品。徐世昌曾評價說:“既彰祖德,并著師資,闡潛發(fā)幽,甚盛事也?!?熊攀龍,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拔貢,候選州學正。關(guān)于這一體例安排,編者路璜解釋說:“末附小橋熊先生[熊攀龍]吟稿,則先大夫曩昔唱和至友,曾為璜弟兄授讀者,一生甘苦已見原序中。詩尤膾炙人口,嘗見賞于簡齋[袁枚]、船山[王夫之]諸公,附刊于后,示不忘舊交,且志師教也?!?可見,除熊攀龍的詩歌成就外,“示不忘舊交,且志師教”是最為重要的原因。

孫殿起撰《販書偶記》、武作成編《清史稿藝文志補編》等書都將《蒲編堂詩存》誤入別集,且其著作權(quán)歷來僅為路璜一人所有,而據(jù)杜壽田、陳昌綸序和路璜跋可知,該集實由路璜與兄路璋共同編輯完成。

據(jù)《貴州通志藝文志》記載,畢節(jié)路氏另輯有《蒲編堂詩文集》八卷,收錄路邵、路斯京、路斯亮、路斯云、路孟逵、路璋、路璜四世、七家詩文作品,當出于路璋、路璜輯《蒲編堂詩存》之后。只可惜該集并未得見,詳細情況不得而知。

《懷浙堂先世遺詩》,顧立志輯,“懷浙堂”乃其室名。該書收錄明清兩代黎平顧氏十三家的詩歌作品,凡一百八十一首,又附文三篇。具體包括:顧亮詩三首,顧鼎新詩四首,顧湛詩一首,顧海詩六首,顧滋梧詩一首,顧滋根詩五首,顧滋柳詩一百四十三首、贊一首,顧滋柏詩一首,顧爚詩一首,顧勛詩一首,顧烜詩二首,顧敏仁詩三首。顧滋柳名下還附有《竹窗集句序》《百梅詩集序》《遁園存草序》三文。另外,總集末尾還附有編者顧立志族侄顧榮昌詩十首。對此,顧立志曾說:“余編先世遺詩時,鳳喈[顧榮昌]曾襄參校,今詩刻告成,而已不及見矣。因于友朋處錄得其詩,共十首,附之卷末,蓋不忍沒其苦心孤詣,亦以感吾宗之人文寥落云。”1

顧亮,入黔始祖。九世顧鼎新,清順治十七年庚子(1660)貴州開科解元,任思州府教授,升云南陽宗知縣。十世顧湛,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湖廣鄉(xiāng)試第十六名,以授徒為業(yè);顧海,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舉人,雍正元年癸卯(1723)進士,官翰林院庶吉士,補行人司行人,充會試同考官。十一世顧滋梧,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第二十七名舉人,卒時猶未得官。顧滋根,黎平庠生,因子顧燾官福建臺灣營都司,敕贈昭武都尉。顧滋柳,黎平廩貢生,為鄉(xiāng)祭酒。顧滋柏,乾隆貢生。后世顧爚、顧勛,皆為乾隆諸生。顧烜,乾隆四十六年辛丑(1781)歲貢,任貴定縣訓導。顧敏仁,嘉慶廩生。顧榮昌,同治元年壬戌(1862)歲貢,卒贈教諭。

自占籍黎平以來,四百余年中,顧氏科第代不乏人,又以文章知名于時。家塾所藏詩集甚多,如顧鼎新撰《松花集》、顧海撰《燕臺集》、顧滋梧撰《伴梅堂草》、顧滋柳撰《遁園存草》,但諸集未經(jīng)付梓,后皆蕩然無存。于是,帶著萬分遺憾之情,顧立志開始四處收羅先世遺作,不論零篇散句,悉數(shù)存錄。數(shù)年之后,《懷浙堂先世遺詩》初步編成,顧立志將其出示師黎兆勛,請求給予指導。清咸豐丁巳七年(1857),黎兆勛為之作序,在序中評價說:“是編之錄,詩雖不多,而顧生子孫之善守,深可嘉也?!?同治五年丙寅(1866),顧立志又曾問序于甕安人宋銜芳,并在同年刊刻了《懷浙堂先世遺詩》。

據(jù)《貴州通志藝文志》記載,《溯源堂詩文集》八卷,畢節(jié)張氏所輯三世、八家詩文作品集,具體包括:清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進士、河南柘城知縣張鵬九;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進士、翰林院檢討張履元,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舉人張復元;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恩科進士、江蘇蘇松督糧道張鳳枝,嘉慶七年壬戌(1802)進士、甘肅甘涼道張本枝,嘉慶六年辛酉(1801)恩科進士、國子監(jiān)學政張名枝,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舉人張瓊枝,嘉慶五年庚申(1800)舉人張森枝。但該集早已亡佚,其他情況不得而知。

保存家族文獻、表彰家族文人是宗族類詩歌總集的本質(zhì)所在。更有甚者或于詩集名稱中綴以“聯(lián)(連)珠”“花(華)萼”“蘭玉”“青箱”“箕裘”等詞匯,以進一步強化門庭昌盛、薪火相傳的意味。

《屏鳳山莊箕裘集》二十二卷,屬于清斷代詩文總集,收錄來源于家藏諸稿、鄭珍輯《播雅》和莫友芝等輯《黔詩紀略》中的遵義宦氏的詩文作品,主要包括第一世宦儒章,第二世宦大猷,第三世宦廷銓、宦廷臣,第四世宦必濟,第五世宦懋庸,第六世宦應清在內(nèi)的六世、七家。屏鳳山莊,位于遵義董公寺潘家壩,乃宦氏世代居住之地?;聭逶f:“蓋憲庵公[宦儒章]以下,吾高、曾、祖、考以至吾身皆生是莊,今匯六代之殘篇斷簡而合刊之,弓冶箕裘系是莊矣?!?可見,該集之所以題曰“箕裘集”,不僅是為了說明輯先輩著述以垂諸后世的編纂動機,更是為了借此宣揚宦氏“弓冶箕裘”的傳統(tǒng)美德。全書分為正集和附錄兩部分,正集共十七卷,卷一、卷二《鳳屏遺文》,卷三《鳳屏遺詩》,宦儒章撰;卷四《墨泉遺文》、卷五《任天吟草》,宦大猷撰;卷六、卷七《敬思堂文稿》,卷八《敬思堂詩稿》,卷九《敬思堂試帖》,宦廷銓撰;卷十《簡堂遺詩》,宦廷臣撰;卷十一《子蕃遺文》、卷十二《江南游詩鈔》,宦必濟撰;卷十三《窶藪室主人試帖》,宦懋庸撰;卷十四、卷十五《漢上消閑社主文鈔續(xù)集》,卷十六《漢上消閑社主詩鈔別集》,卷十七《漢上消閑社主試帖》,宦應清撰。附錄之五卷,分別為《家乘》《氏族續(xù)考》和《吾家童子暫行教育法》各一卷以及《屏鳳莊舊主自述》二卷。

宦氏先世本姓關(guān),元時避兵湖北黃州(今黃岡),更姓 ;后由四川江津(今重慶江津)遷遵義,改姓宦。入黔始祖宦定益,即補博士弟子員,二世宦奇遇,皆手澤無存。三世宦儒章,即《屏鳳山莊箕裘集》的第一家,清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舉人,十七年壬申(1752)恩科進士,歷官廣西灌陽、崇善(今崇左)知縣,湖南桂陽知州、永州知府?;麓箝?,宦儒章子,宦廷銓父,因宦廷銓官贈教諭?;峦?,嘉慶六年辛酉(1801)拔貢,十三年戊辰(1808)舉人,官印江教諭;宦廷臣,宦廷銓弟,嘉慶貢生,以子宦必恭官封訓導。宦必濟,又作必晉、必敬,宦廷臣次子,后出嗣宦廷銓,道光廩貢生?;马?,國學生?;聭?,宦懋庸子,清末歲貢。

《屏鳳山莊箕裘集》中的內(nèi)容涉及詩文、家乘、年表等,總體上顯得極其龐雜。根據(jù)編者的選錄標準,大致可將該集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祖宦必濟以前諸家作品,因為僅有片紙只字遺存,所以有得必存;一是父宦懋庸和編者自己的著述,單收現(xiàn)存未刊之詩文集,已刻印傳世者不錄,卷帙繁重者則擬他日另刊。由此可見,《屏鳳山莊箕裘集》是“存”與“選”二者兼顧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宗族類貴州詩歌總集中“一門多集”的現(xiàn)象廣泛存在。如遵義黎氏之《黎氏家集》《黎氏三家詩詞》,畢節(jié)路氏之《蒲編堂詩存》《蒲編堂詩文集》《畢節(jié)路氏三代詩鈔》。貴州家族文風之盛,或略可知之。然而,通過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兩組總集的產(chǎn)生背景迥異,前者主要是由于編者著力點的不同,黎庶昌輯《黎氏家集》和《黎氏三家詩詞》雖然出現(xiàn)于同一時期,但一立足于全體,一僅針對其中三家;后者則體現(xiàn)了家族成員的階段性成就,路璋、路璜輯《蒲編堂詩存》、佚名輯《蒲編堂詩文集》和路承熙輯《畢節(jié)路氏三代詩鈔》刊刻于清咸豐到民國時期,選錄對象分別是當時或之前出現(xiàn)的各家作品。

在貴州詩歌總集編纂史上,與省級、府縣級等其他類型的詩歌總集相較,宗族類詩歌總集算是最為發(fā)達的一支。它起源于清乾隆年間,持續(xù)到民國時期,歷史悠久,貫穿始終,幾百年來不斷發(fā)展與完善。同時,不僅作為貴州一族一姓的文學成果出現(xiàn),也反映了貴州家族文學的整體風貌。

The Clan Poetry Collections of Guizhou

Li Mei fang

(Communication School,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Kunming 650221, China)

Abstract: Through investigating all kinds of bibliographies and local chronicles and major libraries all over the country,we have known that there are about more than ten Clan Poetry Collections of Guizhou in the history, including the only existing copies and rare editions dispersed in other places. In the compilation history of Guizhou Poetry Collections,no matter the quantity or the quality,the Clan Poetry Collections were always in the developed level. They didnt only appear as the literary achievements of a family of Guizhou,but also reflected the overall appearance of the family literature of Guizhou.

Key words: Guizhou,poetry collection,clan

1[清]陳田等輯《黔詩紀略后編》卷十五黎恂小傳,《續(xù)黔南叢書》第八輯,下冊第1118頁。

1 參見李詳著《李審言文集·學制齋文鈔》卷一《論桐城派》,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第三版,下冊第888頁。

2 艾盛春等輯《艾氏家集》卷首艾瀛春序,民國六年(1917)貴陽文通書局排印本。

3 艾盛春等輯《艾氏家集》卷首陳矩序,民國六年(1917)貴陽文通書局排印本。

1 參見艾盛春等輯《艾氏家集》卷首艾瀛春序,民國六年(1917)貴陽文通書局排印本。

2 艾盛春等輯《艾氏家集》卷首李國釗序,民國六年(1917)貴陽文通書局排印本。

1 [清]莫友芝等輯《黔詩紀略》卷十二潘潤民小傳,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第一版,第472—473頁。

2 路承熙輯《畢節(jié)路氏三代詩鈔·嘯亭詩鈔》卷首徐世昌序,民國天津徐氏退耕堂排印本。

1 [清]陳田輯《黔詩紀略補》卷中徐宰六小傳,《續(xù)黔南叢書》第八輯,下冊第1638頁。

2 徐世昌輯《晚晴簃詩匯》卷九十三路邵小傳,中華書局1990年10月第一版,第五冊第3889頁。

3 [清]路璋、路璜輯《蒲編堂詩存》卷末路璜跋,清咸豐八年戊午(1858)刻本。

1 [清]顧立志輯《懷浙堂先世遺詩》顧榮昌小傳,清同治五年丙寅(1866)顧氏刻本。

2 [清]顧立志輯《懷浙堂先世遺詩》卷首黎兆勛序,清同治五年丙寅(1866)顧氏刻本。

1 [清]宦應清輯《屏鳳山莊箕裘集》卷一《鳳屏遺文敘略》,民國六年(1917)排印本。

猜你喜歡
宗族貴州
魏晉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shè)
貴州,有多美
尋味貴州——遵義
尋味貴州
沉醉貴州
多彩的貴州 多彩的茶
我與貴州茶一起
79首同名民歌《放風箏》的宗族關(guān)系
依法懲治“村霸”和宗族惡勢力
一個漢族宗族的認同符號——重慶永川松溉羅氏宗族個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