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杉山++和一
摘要:關于景觀和聲景觀的印象評價,根據(jù)評價者的不同進行比較與分析,所以設定了在日本長崎市內(nèi)4處的調(diào)查地點。首先,實施了現(xiàn)場調(diào)查,通過攝像機拍攝現(xiàn)場的狀況。其次,通過攝像機拍攝的映像再生,利用SD法對景觀和聲景觀進行評價。并且,運用數(shù)量化理論和群集分析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此外,利用同一視頻,以日本大學生,中國大學生,韓國大學生為對象進行了各自的印象評價,從而對不同國籍的評價者的印象評價所產(chǎn)生的差異性結果進行討論對比分析。
關鍵詞:景觀 聲景觀 印象評價 語義差異法(SD法) 數(shù)量化理論
一、研究背景
當今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是越來越好。為建設出一個美好的城市,讓人們在城市中居住的更加安逸,對于城市環(huán)境中的聲景觀越來越受重視,隨之相關的研究課題也越來越多。
說起景觀(Landscape),人們往往只注重了視覺方面的信息資源。其實當人在接觸到某一個場的情景時,已經(jīng)無意識的同時得獲取不僅僅是視覺信息,還有聽覺信息等的其他感官的信息,從而綜合信息后形成對某一事物的整體印象。說起聲音景觀(Soundscape),它源于加拿大音樂家R. Murray Schafer在20世60年代末提出的概念。
通過文獻研究,可以得出人類的視覺和聽覺不是各自獨立的,它們具有彼此影響的效果。然而,聲音的屬性特征決定了它在歷史,文化,社會以及環(huán)境中的重大意義。研究表明,噪音控制并不能帶來城市聲景觀的舒適?,F(xiàn)階段聲景觀的評價部分多采用語義差異法??傊?,考慮到聲景觀涉及到物理,社會,心理等諸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環(huán)境和感知個體的復雜性,對于聲景觀的研究方法必須走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思路。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綜合地利用景觀和聲景觀的信息,運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手法分析景觀和聲景觀。為此,通過評價者對形成景觀的事物和形成聲景觀的聲音進行定性的印象評價,并運用數(shù)量化理論和群集分析的方法,對評價數(shù)據(jù)進行了定量的分析。在此基礎上,通過對日本、中國和韓國的大學生在使用相同的視頻和聲音的情況下進行的印象評價,做了對比與討論,分析了同一年齡層不同國籍的調(diào)查對象所得出評價結果的相似性和差異性。
二、研究概要
以特征性的景觀和聲音景觀并存地區(qū)為考慮條件,在長崎市內(nèi)選定了,立神船塢上,水邊的森公園,外海海岸和天主公園4處的評價對象調(diào)查點。
在進行實地調(diào)查過程中,首先,提取形成現(xiàn)場的景觀的個別事物以及形成聲景觀的個別聲音,接著將它們按照構成要素分類。運用數(shù)碼攝像機(SDR-CX430V)和高技能型精密噪音測量器(LA-5566)10分鐘收錄當時現(xiàn)場周邊的景觀和聲景觀。日后,在日本長崎大學環(huán)境科學部的都市設計研究室里,通過投影儀和放聲器向日本、中國和韓國的大學生再現(xiàn)當時的景象,同時,對形成景觀的所有事物和形成聲景觀的所有聲音逐個進行SD法評價。關于實施SD法的評價人數(shù),有研究結果表明人數(shù)在20名左右結果是基本穩(wěn)定的。介于此,在2014年8月至11月期間分別以21名日本大學生,22名中國大學生和22名韓國大學生為評價主體,實施了SD法的評價調(diào)查。
三、研究分析方法
首先,對各個調(diào)查地點的景觀和聲景觀進行單一事物和聲音的提取。其次,設定利用SD法評價中的的形容詞對,中間劃分為7個連續(xù)的等級,對所有的事物和聲音實施定性的SD法評價。將得到的印象評價數(shù)據(jù)編輯處理后,適用于數(shù)量化理論Ⅲ類12)和集群分析,得以施行定量的印象評價。
通過運行數(shù)量化理論Ⅲ類,將SD法的印象評價數(shù)據(jù)轉換算出樣本得分,然后,利用集群分析,做出樣本分布圖,將所有的事物和聲音分成5個小組(a~e)。同樣運行數(shù)量化理論Ⅲ類算出類別得分,綜合所有評價項目算出所有事物和聲音的印象評價綜合分。進而作成印象評價綜合分的頻度分布圖,設定5個評價等級(A~E)。用交叉統(tǒng)計分析的方法驗證樣本分類和等級劃分評價結果的有效性,并求得出兩者之間的克萊默關聯(lián)系數(shù)。
四、結果
(一)日本大學生的印象評價結果
長崎市內(nèi)的4個調(diào)查地點共提取出形成景觀的事物和形成聲景觀的聲音31個樣本。如圖1所示,將31的樣本分為5個小組(a~e)。小組a的樣本在右下的領域分布著,小組b到小組e的樣本以逆時針方向分布。印象評價好的事物和聲音集中分布在小組a和小組b,相反,印象壞的事物集中分布在小組d和小組e。因此,通過所屬集團就可以明確的看出事物與聲音之間的關系。
同時,根據(jù)事物和聲音的印象綜合評價分,對5個印象評價等級(A~E)進行了分類規(guī)劃。印象評價綜合分越高,表明對這種東西或聲音的印象評價越好。不難看出,“女神大橋”、“浦上天主教堂”、等相對有特征性的事物和聲音顯示出了比較高的印象評價,“公園的綠色”、“?!?、“波浪聲”等自然性要素較強的事物和聲音也獲得到了相對較高印象評價綜合分。然而,“資材車棚”、“工廠”、“作業(yè)音”等人工性的要素的事物和聲音的印象評價綜合分就相對低很多。
為了驗證這兩種方法的有效性,進行了交叉統(tǒng)計分析。顯著水平α=0.05,自由度16的x 2的臨界值的分布表計算和26.296。檢定統(tǒng)計量的實現(xiàn)價值81.51被算出,可以說2種分析手法而產(chǎn)生的結果之間是有關聯(lián)的。進而算出克萊默關聯(lián)系數(shù)為0.81(0.05有意水準)。由此可見,兩者之間顯示出了很強的關聯(lián)性??梢哉f,計算出的樣本印象評價等級規(guī)劃和樣本集團分類的結果大致一致,印象評價結果是有效的。
(二)日本大學生,中國大學生和韓國大學生印象評價結果的比較
使用同一視頻,對于中國大學生和韓國大學生,也同樣的使用了SD法實施評價。如表1所示,比較三者從結果上看,有著較高印象評價的樣本和有著較低印象評價的樣本基本一致。也就是說,總體上來看,沖擊力和自然因素強的樣本它的印象評價高,反而言之,人工因素的樣本印象評價低。但是,在“海”、“浦上天主教堂”樣本上的評価上,中國大學生與日本,韓國大學生之間在評價結果上產(chǎn)生了差異。此外,中國大學生的印象評價好壞范圍廣泛,印象評價綜合分的幅度更大??梢?,這是由于母國的文化環(huán)境和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所產(chǎn)生的印象評價差異。
與日本大學生的印象評價結果做比較,進行克萊默關聯(lián)系數(shù)檢定。從表2上可以看出,日本大學生和中國大學生,和韓國大學生之間是存在著關聯(lián)的。無論是樣本印象評價等級規(guī)劃還是樣本集團分類,在大體上看,有著中程度的關聯(lián),表明了日本大學生,中國大學生和韓國大學生的印象評價沒有看出大的評價差異,存在著共同點。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日本大學生的印象評價結果和韓國大學生的印象評價結果更相似。
五、考察
此次,把景觀和聲景觀作為整體調(diào)查對象,利用定性的調(diào)查手法語義差異法,結合運用定量的數(shù)據(jù)分析數(shù)量化理論Ⅲ類和集群分析,從而真正意義上做到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來研究景觀和聲景觀。根據(jù)各個樣本的集團分類可以直觀的表述景觀和聲景觀所存在的關聯(lián)性,各個樣本的印象評價綜合分更是將印象評價簡單化,數(shù)字化,對于高評價分樣本的保留和規(guī)劃,對低評價分樣本的取舍和塑造,為城市規(guī)劃設計提供依據(jù)。
參考文獻:
[1]Schafer M.The tuning of the world[M].New York: Alfred A Knopf,1977.
[2]李國棋.聲景研究和聲景設計[D].北京:清華大學,2004.
[3]秦佑國.聲景學的范疇[J].建筑學報,2005,(01).
[4]巖宮眞一郎?細野晴雄?福田一昭(1992b)音環(huán)境と景観の相互作用:景観の印象に及ぼす音環(huán)境の影響と音環(huán)境の印象に及ぼす景観の影響.日本生理人類學會11(1),51~59.
[5]Kang J. Urban sound environment [M].London:Taylor & Francis incorporating Spon,2006:43.
[6]Ballas J A.Common factors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an assortment of brief everyday sound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993,19:250-267.
[7]Kang J,Zhang M.Semantic differential analysis of the soundscape in urban open public spaces[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10,45:150-157.
[8]陸晶,馬曉潔,陳克安.西安市典型地域聲景觀調(diào)查與分析[J].噪聲與振動控制,2007,1-5.
[9]Brown A L,Kang J,Gjestland T.Towards standardizing methods in soundscape preference assessment[J].Applied Acoustics,2011,72:387-392.
[10]Yu L,Kang J.Influencing factors on sound preference in urban open spaces[J].Applied acoustics,2010,71:622-633.
[11]Smyrnova Y,Kang J.Determination of perceptual auditory attributes for the naturalization of urban soundscape[J].Noise Control Engineering Journal,2010,58:508-523.
[12]菅 民郎(1993a)多変量解析の実踐(下).現(xiàn)代數(shù)學社,京都,251pp.
(作者簡介:[1]陳萍,日本國立長崎大學大學院 博士研究生在讀,專業(yè):水產(chǎn)·環(huán)境科學綜合研究科 環(huán)境海洋資源學專攻,研究方向:城市景觀和聲景觀的分析與評價。[2]杉山 和一,英文名:SUGIYAMA KAZUICHI,國籍:日本,學歷:博士(工學),工作單位:日本國立長崎大學大學院 水產(chǎn)·環(huán)境科學綜合研究科,職稱:教授,研究專業(yè):都市計畫·建筑計畫、交通工學·國土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