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用話題】好奇心 探索 勇氣 堅守
人物時事速遞>>·原創(chuàng)·
瑞典斯德哥爾摩當?shù)貢r間2016年10月3日11時30分,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授予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以表彰他發(fā)現(xiàn)了細胞自噬的機制。在273位被提名的科學家中,51歲才評上教授、忍受多年冷板凳、沉醉于實驗、現(xiàn)年71歲的大隅良典最后折桂,霸氣獨得諾獎。值得一提的是,獲獎后,組委會給他打電話,日本時間晚上六點多,他居然還在實驗室里。
冷知識 細胞自噬
細胞自噬的意思就是“吃掉自己”。細胞自噬過程是細胞降解回收自己零部件的過程,這個過程能快速提供能量和材料用于應急。細胞自噬基因突變會導致疾病,在嚴重的疾病包括癌癥以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中都包含了細胞自噬過程。人們知道自噬機制的存在已經(jīng)近50年,但是它在生理學和醫(yī)學中的核心重要性只有在大隅良典20世紀90年代開拓性的研究之后才被人們廣泛意識到。大隅在1992年發(fā)現(xiàn),在缺乏營養(yǎng)的情況下,酵母細胞出現(xiàn)了大量的自噬現(xiàn)象,這也是人類首次在酵母中看到自噬現(xiàn)象。
人物素描1 對世界抱有寶貴的好奇心
大隅良典,1945年生于日本福岡縣。他有著宮崎駿一樣的大胡子,被網(wǎng)友稱為“搞生命科學的宮崎駿爺爺”。大隅從小體弱多病,卻喜歡自然,“(小時候)夏天喜歡在小河里撈魚、捕螢火蟲、采集昆蟲,手持網(wǎng)子在野外一走就是一天。采筑紫、野芹菜、木通、楊梅、野草莓,能夠感受自然的四季變遷。抬頭看見滿天的星星可以很容易辨認出星座,銀河像地上的河流一樣奔騰。這些當時都沒有想過,但今天作為自然科學專業(yè)的分子生物學的研究者,這樣的體驗,就是一切的原點吧。”加之身為九州大學工學教授的父親的耳濡目染,大隅從小就將科學家作為人生目標,他曾經(jīng)對化學感興趣,但最后依然“皈依”了生物。
人物素描2 把眼光放在未知領域
大隅良典發(fā)現(xiàn)細胞自噬之路并非一帆風順。20世紀70年代,對于大腸桿菌的相關研究如火如荼,而分子生物學在日本還沒有人涉及。大隅在讀博士的時候也做大腸桿菌相關的研究,但是并沒有什么成績,工作也找不到。后來,大隅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更換研究方向去研究細胞里的液泡,這在當時是一個冷門研究方向,跟他同方向的競爭者都沒有,他偏偏要進行液泡輸送物質(zhì)的研究?!拔也辉倏?cè)栁业难芯坑袥]有用”,而是專心做實驗和研究,沉溺于其中的他最終開拓出屬于自己的一片科學天地。他也不止一次在各種場合開導現(xiàn)在的年輕研究者,要有探索、開拓的精神,不要安于現(xiàn)狀。
【考場仿真試題】請以“探索”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范文片段示例】魯迅先生曾說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當年,從研究大腸桿菌轉(zhuǎn)向分子生物學的大隅良典就是一位勇士。在一個連競爭對手都沒有的未知領域,他大膽展開探索,“細胞自噬”的開拓研究,不正是勇士探索的結(jié)果嗎?科學研究需要探索,我們又何嘗不需要呢?搭上探索之車,去開拓屬于自己的領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