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文劍,周勝波,柳 夢
(1.廣西道路結構與材料重點實驗室,廣西 南寧 530007;2.廣西交通科學研究院,廣西 南寧 530007)
?
再生水泥混凝土性能研究綜述
龔文劍1,2,周勝波1,2,柳 夢1,2
(1.廣西道路結構與材料重點實驗室,廣西 南寧 530007;2.廣西交通科學研究院,廣西 南寧 530007)
文章對再生水泥混凝土集料的性質(zhì)、制備與分級,再生水泥混凝土的微觀構造、物理力學性能,以及再生水泥混凝土工程運用等研究成果進行了匯總分析,提出了相關研究建議,以期能對再生水泥混凝土的研究與應用提供指導與借鑒。
再生水泥混凝土;集料;性能;制備;應用;綜述
資料表明,水泥混凝土全球年產(chǎn)量已達42億m3,其中我國占比達到總產(chǎn)量的1/3。粗細集料作為水泥混凝土的主要成分,約占水泥混凝土總量的75%,可預見如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天然集料將被消耗殆盡[1]。此外,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房屋拆遷、改建等產(chǎn)生的建筑水泥混凝土廢料以及道路改擴建產(chǎn)生的水泥混凝土廢料與日俱增,如何有效處置水泥混凝土廢料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谝陨显颍芯空邔⑺嗷炷翉U料進行回收、破碎處理后制備成再生水泥混凝土集料(RCA—Recycled Concrete Aggregate),并將其運用于建筑以及道路工程等領域。
為了對今后再生水泥混凝土的相關研究與應用提供指導與借鑒,本文主要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匯總分析并提出進一步研究建議:(1)RCA與天然集料的技術指標對比,以及RCA的制備與分級;(2)RCA混凝土微觀構造及其物理、力學性能;(3)RCA混凝土應用。
RCA集料(實際使用時主要為粗集料)作為RCA混凝土重要組成成分,與新集料(亦稱天然集料,NA-Natural Aggregate)存在較大的性能差異,因此有必要對其與天然集料的性能對比進行探討。同時考慮由于來源與制備方式的差異導致RCA性能的差異,亦有必要對RCA破碎技術與分級標準進行相關分析,以促進我國RCA應用標準的制定。
1.1 RCA技術指標與界面改性
國內(nèi)外用于評價再生骨料性質(zhì)的技術指標主要有:表觀密度、吸水率、壓碎值、針片狀顆粒含量、氯化物含量、硫酸鹽含量、沖擊值、有機物含量等[2]。由于RCA來源、制備工藝的不同導致不同文獻RCA指標參數(shù)存在較大的隨機性與變異性。但總體而言,RCA由于裹覆有疏松、輕質(zhì)的水泥砂漿,主要表現(xiàn)出表觀密度(或堆積密度)小、吸水率大、壓碎值大等特點[2,3]。其中RCA表觀密度與堆積密度分別為天然集料的85%與90%左右[4],這主要是由于附著的水泥砂漿密度小于天然集料密度所致。吸水率也由于來源與制備的不同存在較大差異[5,6],總體而言RCA吸水率均遠高于NA,且隨著天然集料吸水率的增大而增大。RCA壓碎值則與基體混凝土的強度和加工破碎方法有關,基體混凝土強度越高、破碎時水泥砂漿脫落程度越大則壓碎值越小[2]。
表1列舉了RCA與天然集料典型技術指標對比[7]情況。
表1 RCA與NA主要技術指標對比表
針對RCA與天然集料的性能差異,RCA界面改性處理也成為了學者關注的研究點??紤]該差異主要是由附著的水泥砂漿引起,改性處理主要在于促進集料表面水泥砂漿的脫落。根據(jù)處理工藝的不同,界面改性處理可分為物理方法與化學方法[2]。其中物理方法主要是通過改善制備工藝進行實現(xiàn);化學方法是指將RCA在聚合物、水泥砂漿以及酸、堿等化學漿液中進行浸泡、干燥處理。如肖開濤的研究表明采用聚合物(PVA溶液)和有機硅防水劑對RCA進行處理,可改善RCA性能[8]。
1.2 RCA制備
前述分析可知,RCA部分性能指標較天然集料差,主要是由于裹附的水泥砂漿影響所致,而RCA制備方法直接影響著裹覆水泥砂漿含量。無論RCA還是天然集料,粒徑及界面性狀均會對混凝土性能影響產(chǎn)生較大影響,有必要對RCA制備技術引起重視。
侯景鵬等設計了帶有風力分級設備的骨料再生工藝,可以通過風力分級裝置以及洗塵設備對粒徑為0.15~5 mm細骨料進行篩選[9],進而實現(xiàn)細骨料的再生利用,這為集料的分離處理提供了較好的制備思路。德國RCA生產(chǎn)有干法與濕法兩種制備工藝,其中干法可分為兩個處理階段:(1)預處理階段:該階段主要為分揀雜質(zhì)、初次破碎以及利用磁性分離機去除鐵質(zhì);(2)粒組分化階段:二次篩分,利用空氣分離機對各粒組細小雜質(zhì)進行分離。濕法則是利用脈沖水流依據(jù)不同物質(zhì)密度不同進行篩選[10]。
以上研究成果均注重RCA的分離技術而忽略了關鍵的破碎技術,其多以顎式破碎并輔以人工方式進行RCA制備,并沒有專用的破碎機械與破碎工藝,這也是造成RCA測試數(shù)據(jù)具有較大變異性的原因之一。鑒于此,如長安大學基于硬化水泥混凝土的結構組成與破碎機理,研發(fā)了壓研破碎技術來制備RCA,以提高其集料的性能與制備效率,通過相關研究其取得了較好的試驗效果[1]。循環(huán)壓研技術主原理在于運用兩塊相對轉動的粗糙錐面襯板對再生水泥混凝土塊連續(xù)施加擠壓、剪切、搓研和摩擦作用力,使混凝土微結構中最薄弱組成相——集料與水泥砂漿界面過渡區(qū)內(nèi)產(chǎn)生壓應力和剪應力甚至拉應力的聯(lián)合作用,從而導致裂縫拓展以致破壞分離。
1.3 RCA分級
由于來源與制備的差異,導致RCA性能指標差異性較大,為了保證物盡其用,建立合適的分級方法以保證RCA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尤為必要。日本作為最早使用RCA的國家,早在1977年就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規(guī)范》,并在RCA的制備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備工藝[2]。在英美,BS(英國標準)和ASTM美國材料試驗協(xié)會標準也采用了最低表觀密度、最大吸水率、最大針片狀含量以及最大氯含量等評價指標對不同應用領域RCA指標進行了限定[2]。我國雖還未制定相應規(guī)范,但近年來我國學者也在該領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劉數(shù)華為了對RCA進行性能分級,采用RCA壓碎值作為分級指標,并將其分為了3個等級[11]。李秋義等提出了需水量比和強度比兩項新指標,并基于兩項指標將RCA分為3級,同時也指出了不同等級集料的可應用領域[12],這對促進我國RCA研究、應用的規(guī)范化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
2.1 RCA微觀構造
水泥混凝土作為一種多相復合非均質(zhì)材料,主要由水泥漿與粗細集料等組成,各相性質(zhì)以及不同相之間的界面作用對混凝土物理、力學性能具有重要影響[13]。研究表明,水泥混凝土內(nèi)部結構中存在界面過渡區(qū)(ITZ-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該區(qū)域位于粗細集料與水泥膠漿結合處,為混凝土力學性能最薄弱部位[13]。界面過渡區(qū)性能直接影響著水泥混凝土抗彎強度、抗拉強度以及耐久性等性質(zhì)[14]。RCA混凝土較普通混凝土有著更加復雜的界面構造,因此其ITZ區(qū)域各相物質(zhì)間粘結特性也較普通混凝土更加復雜。魏鴻等學者借助于掃描電鏡和電子能譜儀,對RCA混凝土的微觀形貌和結構進行了觀察,表明RCA混凝土界面過渡區(qū)呈現(xiàn)疏松、多孔特性,且大粒徑水化物晶體相對較多[15]。肖建莊研究表明舊界面過渡區(qū)相對密實,而新界面過渡區(qū)比較疏松,厚度范圍相對較大,這是由于RCA表面粉塵較多而造成[16]。水中和等研究表明,表面狀況對RCA混凝土微觀結構具有較大影響,表面孔隙率高,強度較低的普通再生混凝土集料可引起集料-水泥界面微觀結構的多孔和疏松,而含硅灰的高強混凝土再生集料可獲得密實的新界面。因此改善RAC集料的表面狀態(tài),是改善RCA混凝土性能的一個重要途徑[13]。
2.2 物理及力學性能
RCA混凝土抗壓強度主要受到水灰比、RCA使用量等因素影響。文獻表明,其它條件相同時,在保證RCA混凝土抗壓強度不受到較大影響的前提下,RCA使用量(占總集料質(zhì)量百分比)最高可達到25%~30%。且當RCA使用量在0%~30%時,隨著水灰比變化,其抗壓強度曲線與普通水泥混凝土抗壓強度曲線非常接近[3]。也有研究表明,當RCA使用量為25%以內(nèi)時,抗壓強度不會受到較大影響;但若使50%~100%替代比例的RCA混凝土達到與普通水泥混凝土相同的抗壓強度,則需將水灰比調(diào)低4%~10%;若水灰比不變,當完全使用RCA替代時,混凝土抗壓強度將降低20%~25%[17]。
與抗壓強度相比,RCA混凝土劈裂抗拉強度所受影響較小。更有研究表明RCA混凝土抗拉強度與普通混凝土相當,有時甚至強于普通混凝土[18]。研究者將此歸因于附著的未水化水泥砂漿以及有效界面過渡區(qū)(此指較優(yōu)集料與水泥砂漿的粘結區(qū)),認為雖然附著砂漿區(qū)雖更易導致抗壓破壞的發(fā)生,但其能在集料和砂漿之間創(chuàng)造較平穩(wěn)的應力過渡區(qū)而提升抗拉性能。
季天劍等采用70%質(zhì)量比的RCA粗集料制備RCA混凝土,同普通混凝土進行控制應力法疲勞加載對比試驗,并由疲勞試驗結果得到雙對數(shù)疲勞方程。結果表明,RCA混凝土的疲勞規(guī)律與普通水泥混凝土相似,且在高應力水平狀態(tài)下RCA混凝土的疲勞壽命大于普通水泥混凝土[19],這與肖建莊研究結論一致[20],表明使用RCA混凝土修建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完全能夠滿足混凝土面板的力學性能要求。
研究表明,通過對RCA混凝土進行合理的配合比設計[21],完全可以用作道路基層材料使用。實體工程研究表明,應用于高等級公路水穩(wěn)基層且無側限抗壓強度在水泥劑量為4.0%時完全可滿足規(guī)范要求;用作二級公路基層且在水泥劑量為3.5%時也可滿足要求。同時由于RCA裹覆有未水化水泥砂漿,RCA混凝土具有較普通水泥混凝土更高的回彈模量[22]。王軍龍等將RCA應用于二灰穩(wěn)定再生混凝土基層也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23]。也有文獻指出,只要合理選用砂率、減水劑以保證混凝土的工作性與混凝土的耐久性,其也可以完全作為低等級公路面層使用[24]。除了用作道路結構層材料,也有將RCA混凝土應用于道路養(yǎng)護與維修領域。如鐘發(fā)林利用RCA混凝土進行水泥混凝土路面修復,取得了較好的經(jīng)濟和環(huán)保效益[25]。
(1)由于裹覆的水泥砂漿,RCA較天然集料具有密度小、孔隙率大以及吸水率大的特點,建議設定以上指標限定值以建立我國的RCA應用規(guī)范。
(2)建議對RCA的制備、性能分級等方面進行研究,以促進我國RCA應用的規(guī)范化。
(3)RCA混凝土部分物理與力學性能較普通水泥混凝土具有一定差距,但RCA在各級公路基層、養(yǎng)護與維修乃至低等級公路面層等應用領域具有較好的經(jīng)濟效益與環(huán)保效益。
[1]趙 悟,馮忠緒,董 武.RCA的循環(huán)壓研破碎技術[J].混凝土,2006(6):59-62.
[2]梅迎軍,鄭建華.再生混凝土集料研究進展[J].混凝土,2010(1):89-93.
[3]McNeil Katrina, Kang Thomas H.K.Recycled Concrete Aggregates:A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crete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2013,7(1):61-69.
[4]孫躍東,肖建莊.再生混凝土骨料[J].混凝土,2004(6):33-36.
[5]Shayan A.Performance and Properties of Structural Concrete made with Recycled Concrete Aggregate[J].Aci Materials Journal,2003,100(5):371-380.
[6]Limbachiya M.C.,Leelawat T.,Dhir R.K.Use of recycled concrete aggregate in high-strength concrete[J].Materials & Structures,2000,33(9):574-580.
[7]高啟聚,叢 林,郭忠印.廢棄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在路面基層中的再生利用[J].公路交通科技,2008,25(2):20-23.
[8]肖開濤.再生混凝土的性能及其改性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4.
[9]侯景鵬,史 巍,宋玉普.再生混凝土技術的研究開發(fā)與應用推廣[J].建筑技術,2002,33(1):15-17.
[10]李 坤.再生骨料及再生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6.
[11]劉數(shù)華,冷發(fā)光,再生混凝土技術[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yè)出版社,2006.
[12]李秋義,李云霞,朱崇績.基于需水量比和強度比的再生粗骨料分類方法[J].材料科學與工藝,2007,15(4):480-483.
[13]水中和,潘智生,朱文琪,等.再生集料混凝土的微觀結構特征[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3,25(12):99-102.
[14]Katz Amnon.Properties of concrete made with recycled aggregate from partially hydrated old concrete[J].Cement & Concrete Research,2003,33(5):703-711.
[15]魏 鴻,凌天清,卿明建,等.再生水泥混凝土界面過渡區(qū)的結構特性分析[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7(5):709-711.
[16]肖建莊,劉 瓊,李文貴,等.再生混凝土細微觀結構和破壞機理研究[J].青島理工大學學報,2009,30(4):24-30.
[17]Etxeberria M.,Vázquez E.,Marí A.etal.Influence of amount of recycled coarse aggregates and production process on properties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J].Cement & Concrete Research,2007,37(5):735-742.
[18]Kang Thomas,Kim Woosuk,Kwak Yoon Keunet al,The Choice of Recycled Concrete Aggregates for Flexural Members[M].2012:726-731.
[19]季天劍,王 輝,陳榮生.再生水泥混凝土疲勞性能[J].交通運輸工程學報,2002,2(2):16-18.
[20]肖建莊,李 宏.再生混凝土單軸受壓疲勞性能[J].土木工程學報,2013,46(2):62-69.
[21]張學兵.再生混凝土配合比及拉壓強度的實驗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05.
[22]李德章.合肥地區(qū)再生水泥穩(wěn)定集料路用性能試驗分析[J].工程與建設,2008,22(6):743-744.
[23]王軍龍,趙景民.二灰穩(wěn)定再生混凝土集料在道路基層中的應用[J].中外公路,2009(1):234-238.
[24]肖益民,黃曉明.再生粗集料混凝土路用性能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2007(3):103-105.
[25]鐘發(fā)林.再生水泥混凝土在公路養(yǎng)護中的應用[J].公路,2002(12):120-122.
Summary on the Properties of Recycled Cement Concrete
GONG Wen-jian1,2,ZHOU Sheng-bo1,2,LIU Meng1,2
(1.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Road Structure and Materials,Nanning,Guangxi,530007;2.Guangxi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Institute,Nanning,Guangxi,530007)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 aggregate properties,preparation and grading,and micro-structure,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ecycled cement concrete,as well a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recycled cement concrete,then proposed the relevant research suggestions,hoping to provide th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recycled cement concrete.
Recycled cement concrete;Aggregates;Performance;Preparation;Application;Summary
U416.26
A
10.13282/j.cnki.wccst.2016.09.007
1673-4874(2016)09-0027-04
2016-08-06
龔文劍(1990—),助理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道路工程新材料研究工作;
周勝波(1979—),工程師,博士,主要從事道路水泥混凝土結構與材料耐久性技術研究工作;
柳 夢(1988—),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道路工程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