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卓然
相傳東晉文人王羲之,最終成為大書法家,還和吃餃子有點關(guān)系呢。
王羲之研習書法,也曾自滿自足過,少年時代,他的書法已筆鋒初露,震驚方圓百里。一時間贊市充耳,王羲之也禁不住飄飄然起來。
一天,王羲之到集市上去,見一家餃子鋪門口人聲喧嚷,熱鬧非常。尤其是門旁的那幅對聯(lián),分外惹眼。上面寫著“經(jīng)此過不去,知味且常來”十個字,橫匾上寫的是“鴨兒餃子鋪”。這幅對聯(lián)的內(nèi)容很有點兒氣魄,但是字卻寫得呆板無力,缺少工夫。王羲之看罷,把嘴一撇,心里暗想:這兩筆字也就只配在這等小鋪門前獻丑!但他又一琢磨那幅對聯(lián)的口氣,心想,這里是什么人的買賣,竟如此狂妄!我倒要去看個究竟,領(lǐng)教領(lǐng)教。
走進一看,只見店鋪內(nèi)矮墻旁設(shè)有一口開水大鍋,包好的白面餃子,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鳥,一個接一個地越墻而過,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滾沸的鍋中,餃子鋪的伙計,忙前忙后地招呼著顧客。王羲之順手掏出一些散碎銀兩,要了半斤餃子,然后坐下。這時他才發(fā)現(xiàn),餃子個個玲瓏精巧,好像浮水嬉戲的鴨子,真是巧奪天工的奇貨!他用筷子將餃子夾起,慢慢地送到嘴邊,輕輕地一咬,頓時,香氣撲鼻,鮮美溢口。不知不覺間,一盤餃子,全部下肚。
飽餐后,王羲之心想,這鴨兒餃子果然不錯,只是門口那幅對子的字寫得太拙劣了,我何不乘機露一手,為他們另寫一幅,也不辜負這頓美味。想到此,他便問店伙計:“請問你們店主人在哪里?”店伙計指了下矮墻說:“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墻后。” 王羲之繞過矮墻,只見一位白發(fā)老太太端坐在面板前,一個人又搟餃子皮,又包餃子餡,轉(zhuǎn)瞬即成,動作異常嫻熟。更令人稱奇的是,餃子包好之后,老人便隨手向矮墻那邊拋去落入鍋中。王羲之對此收獲之驚嘆不已,忙上前問道:“老人家,像您這么深的工夫,需得多長時間?”老太太答道:“熟練需五十載,要深練需一生?!?/p>
一聽這話,王羲之沉思了一會兒,然后又問:“您的手藝這般高超,為什么門口的對聯(lián),不請人寫得好一點呢?”王羲之不問還好,一問倒使老人生起氣來。她氣鼓鼓地 說:“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只是不好請吶。就說那個剛露了點臉兒的王羲之吧,都讓人給捧上天了,說句實在話,他寫字的那工夫,真遠不如我這包餃子的工夫深呢!常言說的好,山外青山樓外樓,人人都應(yīng)爭上游,一次上游就驕傲,下回定誨人后頭!”老人一席話,說得王羲之面紅耳赤,羞愧難當,恭恭敬敬地給老人寫了一幅對聯(lián)。
從此,這家鴨兒餃子鋪就掛上了王羲之書寫的對聯(lián),買賣也越來越興隆了。王羲之本人呢,倒更虛心更刻苦地習書練字了,后來終于成為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書法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