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同祥
我國大寫數字的由來
□易同祥
我國古代記賬,通常使用我們中國的漢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但這些字容易涂改,給貪污犯以可乘之機,特別是明朝朱元璋執(zhí)政時期,戶部侍郎郭桓勾結地方官吏,貪污精糧達2400萬石之巨。為了堵塞漏洞,朱元璋下令在賬房登記用“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代替“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這就是我國大寫數字的由來。
其實,朱元璋規(guī)定的這些大寫數字在漢字中都早已出現,只是原意并非指數目。如:壹:指專一;貳:變節(jié),背叛;叁:“參”的另一種寫法,加入,謁見;肆:任意妄為;伍:古有“五人為位”之說;陸:高出水面地勢平坦的土地;漆:漆樹或漆料;捌:有齒為耙,無齒為捌;玖:黑色的美石;拾:把東西拾起來;陌:田間路或街道;阡:田間小路,也泛指田野。朱元璋的功績,在于把“漆”變成了“柒”,“陌”變成了“佰”,“阡”變成了“仟”。他是個完善者,絕非發(fā)明者。
(作者單位:重慶市巫溪縣教育科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