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5日,一則譴責游客不文明行為的帖子引發(fā)了網友們的廣泛關注。帖子中有4張北京市房山區(qū)黃山店村怪石山景區(qū)的醉石林被噴上紅色涂料的照片。照片顯示,醉石林的景觀石上被噴上了“陳志成2016.9.1”“滄海桑田掀巨變造就嶙峋亂石山”等字樣。這些字的落款都有陳志成的名字,且日期均為2016年9月1日。發(fā)帖者還表示,陳志成還在金祖山、孤山口、火焰山等景區(qū)都進行了涂鴉,被破壞的都是景點的重要景觀,共有13處。
此事引起了網友們的憤怒。9月16日,陳志成主動致電黃山店村委會承認錯誤,17日便來到景區(qū)清洗涂鴉。陳志成今年53歲,他稱最近自己心情不是很好,另外也覺得年事已高,可能不會再爬上這些山了,于是就萌發(fā)了留個念想的想法。
涂鴉好洗,心病難去
據媒體報道,陳志成之所以認錯,是因為其外甥女認出了字跡,并提醒他相關部門正在找他。對陳志成而言,名字很清楚、筆跡很好辨認,既然外甥女能認出自己,那么就很可能有別的熟人能認出自己,很可能還會有人去舉報自己、相關部門也會找到自己。自己的“作品”引起了全國轟動,輿論的壓力推動著事情的進展,落網是遲早的事。這種認錯道歉更像是事情鬧大以后的一種自保。
這種僥幸心理并不是陳志成獨有的。很多時候,并不是法律沒有約束力,街上吐口痰都有法律管著,破壞文物、自然景觀、公共財物,在這么重要的地方亂涂亂畫怎么可能沒有法律約束?但大多數人賭的是罰不到自己身上,以為可以置身事外。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多了,確實不那么好對號入座,但現代科技的發(fā)展其實已經可以找到具體的人。買景區(qū)票不需要實名,但買火車票、飛機票、住賓館是要身份證的;在游人面前,你是個陌生人,但你留下的各種痕跡是能指向一個確定的人的。唯一的變數是管理部門到底執(zhí)多大的決心來應對這樣的事,是將懲罰掛在嘴上,還是費盡周折找到元兇。前者比后者省事也更節(jié)約成本,但后者無疑比前者更具有長久的約束能力。陳志成近乎瘋狂的行為,其實也是客觀縱容的結果,小惡積累成了大惡。涂鴉好洗,敷衍了事的心病卻難去。
景區(qū)人過留名,恐是貪念在作怪
“留個念想”,這話聽起來總有點奇怪。在《西游記》中,有一個叫做金池長老的和尚,貪圖唐僧的錦斕袈裟,于是想著燒死唐僧師徒二人,不成想被識破,偷雞不成蝕把米。不少游客恐怕有著類似的心理,山河壯美不能足其心,千山萬水不能靜其魂,天地遼闊不能撼其神,一定要用別樣的形式紀念,貪婪地表現著個人的占有欲,既毀了風景,又敗了名聲。
其實旅行是一件奢侈品,既然已經能夠享受得起這份奢侈,為何不能配上一份應有的修養(yǎng)?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從來不會沖突,很多的旅行文章中,都描述了旅行的不易和所獲所得。但是,每一份有營養(yǎng)的旅行日記,都是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最終豐富了自己,惠及了他人。由此聯想到頻頻曝光的旅客不文明行為,涂鴉、攀樹枝、丟垃圾、隨地大小便等等,其背后都充斥著一份自私和貪欲,以損人利己為追求的價值觀,亦越來越受到社會的抵制和反對。所謂文明出行,不過是有教養(yǎng)地做好自己能夠做好的事。這個目標很近,卻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