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恩
為什么要出國留學?當年,從公司辭職去留學的時候,我經(jīng)常被人這樣問;回國進入高校教書以后,又經(jīng)常有學生和家長來問同樣的問題。我卻一直不知道應該如何回答。
是啊,為什么要出去留學呢?學專業(yè)、長見識、好玩、方便找工作、方便移民,這些答案看上去都很充分,能夠滿足絕大多數(shù)人,但是對于我自己來說,似乎都不能形容出國留學對我的幫助和影響。
直到今天,在跟同事的一次聊天中,我似乎找到了最直接、最簡單的答案。
當時我們正在看一本國外的畫冊,畫冊的名字叫《lost in translation》(這本書以文圖的形式,解釋了“這種語言”翻譯成“那種語言”時,因為“翻譯”而丟失了語言本身表達的含義和玄機)。書中所配的插圖簡單易懂,且有很強的構圖感和形式感。同事雖然不精通英語,但對這些插圖非常贊嘆。于是,我們開始討論為什么我們學校的學生不能畫出這樣的插圖,以及為什么在中國這樣的書很少的問題。
同事也是自國外留學回來的,他回憶起在國外上學時的一門課程。這門課程的名字他不記得了,但記得內(nèi)容是專門討論——如何使用各種方法來營造好的畫面效果。讓他大開眼界、超出他猜想的是,外國的老師并沒有找一些所謂不同的插圖進行比較,并沒有去總結一些所謂規(guī)律和方法然后告訴學生。老師的做法是:把同樣的畫面用不同的繪畫工具進行繪制:鉛筆、油畫顏料、電腦繪畫……或者把同一張畫打印在不同材質的表面上,然后進行比較和分析、總結——學生們一目了然。
我們的老師是用歸納、總結、借鑒的方式教的,我們的學生,當然也會用歸納、總結、借鑒的方式做作業(yè)。我親眼看到,我們的學生在創(chuàng)作、設計自己作品的時候,首先會去搜(抄)一個別人的例子,然后比著做一個,交作業(yè)。這樣做可以很快做出漂亮的效果,在有些情況下,效果比國外學生的作業(yè)效果還要好。于是,我們的學生和老師都會皆大歡喜。
我不禁想起很久之前看過的一個BBC拍攝的紀錄片,名字叫《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么?》,講的是由于在國際性的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比賽中,英國學生的成績總是比中國學生差得多,于是為了比較兩種教育方法的優(yōu)劣,從中國最好的高中邀請各個科目的老師,到英國一所不錯的高中,用三個月的時間教授一個試驗班,然后與普通班的英國學生一起考試,看到底哪個班的考試成績更好。最后,中國老師教的班級,在突破了語言、文化等重重障礙后,毫無懸念地贏了。
其中有一個情節(jié)是這樣的:中國老師上化學課的方法,是直接把各種化學公式、習題抄在黑板上,要求學生記錄、掌握。學習強度很大,很多學生因為跟不上而直接放棄了學習。然后,攝制組又拍攝了英國化學老師的課堂,學生們正在分組做實驗,嘗試各種化學物質之間的反應并記錄比較。英國化學老師說,這樣做實驗的過程,才是“科學本身”。
另一個類似的情節(jié),是在教授勾股定理的數(shù)學課上,中國老師還是把大量的筆記、習題抄在黑板上,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很多“懶惰”的學生又放棄了;而英國數(shù)學老師的課堂上則讓學生根據(jù)能力進行分組學習,老師再分別進行輔導和解答。英國老師說:如果學生由于上了我的課,而對數(shù)學失去了興趣,那是我最大的失敗。
紀錄片以中國老師取得全面勝利告終,但我們真的贏了么?
我猜,一個在“失敗”的英國教育方法下教育出的學生,無論大學選擇了什么樣的專業(yè),他都會用“自幼”就開始使用的試驗、分析、研究的方法去學習自己的專業(yè);而“勝利”的中國學生呢,則會用最快的方法找到已有的“正確答案”。只是,有“正確答案”的,常常是別人已經(jīng)做過的事情;而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常常是沒有“正確答案”,甚至可能沒有“答案”的。
我猜的哈。
話又說回來,能夠設計、實施一個這樣的試驗,能夠拍攝這樣一個紀錄片,能夠做這樣一件事情,本身就已決出了勝負。
那么,如果有條件,要不要出去留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