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兒媽
自從有了妹妹,孩他爸參與度更高了,每天無論多忙,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手哄孩子,追著大的,抱著小的,做游戲、輔導作業(yè)、一起讀書講故事……他一回家,我就可以踏實休息了??傄娝诓蛔〉钠v掛在臉上,笑容卻是發(fā)自內心的。
我有時覺得他對孩子好得沒限度,家人和身邊的朋友們都說,他比我細致很多。出門給孩子帶水,帶備用衣服,帶小點心,帶帽子,帶墨鏡,帶小毯子,帶玩具,帶防曬霜,各種帶。進出溫差大的屋子,必定是倆手一手捂在一個孩子額頭上,說怕涼著或是熱著。
在作業(yè)寫不好或是讀書不認真被我吼過后,看到爸爸的第一時間,兒子一定是淚如雨下,所有委屈都倒給爸爸,然后可憐兮兮地說:“爸爸,你得幫我說說情??!”
如此,無論是我們自己預設,還是孩子心中的實際感受,都是孩子跟爸爸比跟我更為親密無間,說白了,就是兒子親爸爸更多。
然而開學不久的一天,卻發(fā)生了一件讓我們意外的事情。
那天早上,我正忙著給妹妹洗漱換衣服,之后約了人談事,眼看就要來不及了。孩他爸給兒子做好早餐,滿心歡喜地喊小家伙起床,說:“咱們盡量早點不遲到,爸爸還給你準備了巧克力,今天帶著去學校吃吧!”
原本以為孩子會歡呼雀躍,沒想到他卻一點也不領情地說:“我今天不想爸爸送我,我想讓媽媽送我上學?!蔽乙詾樗褪请S口說說,于是回他說:媽媽忙著呢,不是說好爸爸去嗎?沒想到兒子拗勁兒一下上來了,怎么說也不肯讓步,就要讓我送。
我和孩他爸一時間愣在那里,不解地問為什么?兒子說:“不為什么,最近爸爸送了好多次了,我就想讓媽媽送。”后來我甚至威脅他說,要是媽媽送,就別帶巧克力了。作為一個舍命不舍食兒的資深吃貨,兒子眉頭都沒皺就答應了。
那天最終是我去送的兒子,孩他爸有點無奈。更奇怪的是,之后連續(xù)幾天,兒子總會問:“媽媽,今天是你接我嗎?媽媽,明天的輔導班你能帶我去上嗎?”
我倆都不明白,孩子為什么態(tài)度轉變竟如此之大,數(shù)次追問,都沒問出個原因。孩子只說,想爸爸媽媽換著接送,然而那次換到媽媽后,就再沒有換回爸爸的意思了。
孩他爸有點傷心,這種感受我特理解。你毫無保留地對一個人全情投入,使盡全身力氣去愛他,付出一切對他好,而他全權收下你的好意,然后莫名其妙地以冷漠回應你,若是父母與子女間不好理解,換作戀人之間就能明白了。
不知道該怎么安慰孩他爸,好在妹妹黏爸爸厲害,好幾天晚上都是啃著爸爸胳膊就睡著了。
有天晚上我回家很晚,進門時妹妹剛要睡著,見到我一下子醒過來,非要我抱。孩他爸怕我累,就跟妹妹說:讓媽媽先吃飯,爸爸抱!但妹妹不肯,一直伸著手找我。我抱過來陪她玩了一會兒,再遞回給爸爸,她就哭起來。
我只好接回妹妹,邊喂奶邊小心地寬慰孩他爸說:“她不是不與你親近,喂母乳的孩子,到了晚上的鬧覺時間,天皇老子也抱不走,非吃上這一口不可,就跟抽大煙差不多哈?!?/p>
孩他爸噗嗤笑了,他說:你不必安慰我,我這幾天也想清楚了,咱們對孩子無所保留全情投入,但真沒必要玻璃心。愛他們,待他們好,是不可抑制發(fā)自內心,并且不求回報的,這愛,孩子也一定能夠收到。假若預設了孩子的回報方式,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那這份愛就成了有條件的、狹隘的。孩子若是給了尚可,若是給不到,那便容易心理失衡,反而容易產(chǎn)生些不良情緒。
周日晚上,兒子拿著本書坐著看完倒著看,我跟他說好再看十分鐘就睡覺,他答應了,結果看了一個十分鐘、又一個十分鐘,直到快十點了還上躥下跳。我著急地說:“都說你好幾遍了,還不睡,說話也不算數(shù),明天早晨能起來嗎?精神不好怎么上學???”
一向彬彬有禮的兒子忽然脫口而出:“都啰嗦好幾遍了,煩不煩?。恳粫壕退€不行嗎?”
這太讓我意外了,同時也覺得一時無言以對。我們家里素來說話都很講禮貌,我從沒有預想有一天竟會出現(xiàn)這樣的事情。我傷心地跟孩他爸說:“我對他那么好,他怎么能這樣跟我說話???”
孩他爸跟兒子聊了會兒,小家伙還沒意識到自己哪里做得不妥,只是知道媽媽不高興了。孩他爸告訴他那樣對媽媽說話是很沒有禮貌、教養(yǎng)的,聽到的人會覺得很不舒服。兒子說,其實是因為上次去一個同學家玩,同學媽媽不讓同學老看動畫片,那個孩子就這樣跟他媽媽說話,而那個媽媽不僅沒有批評他,反而允許他繼續(xù)玩游戲機。因此兒子就從同學那里“偷師”回來,他覺得這樣說話會很有效,同時又很過癮,甚至還有點很男子漢的感覺。
聊完孩他爸來寬慰我,又說到了玻璃心的事,我告訴他聽完兒子的解釋,我已瞬間釋然。而且,其實我小時候也做過類似的事。
我的母親是個伶牙俐齒、說話思路和條理極清楚的人。印象中,我和父親倆人加起來,都說不過她一人。有次因為學習的事實在被數(shù)落急了,一向乖巧的我,幾乎不受控制地脫口而出:“你憑什么老說我?你不就靠張嘴嗎?”
母親登時目瞪口呆,應付各種場面從來得心應手的她,沒有多說一句話,即便是我立時道了歉,她也沉默了好幾天。為這事,我不知挨了父親多少說,仿佛所有的優(yōu)點,都因為這件事被抹殺掉了,一時間我成了大逆不道的孩子,那滋味實在不好受。
其實這么多年過去了,我依然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說那樣的話,心里明明不是那樣想的,也根本沒打算表達那樣的意思,只是被說急了慌不擇語,但為什么會選擇那樣的說話方式,不得而知。唯一能夠在心里確認的是,我始終深愛母親,并從小就以她為榮,從不曾動搖過。
于是回過頭來再看自己的孩子,就能明白,他們彼時表達的對你不感興趣的情緒,或是頂撞的話語,其實未必發(fā)自本心,或者即便是真實情緒的表達,也并不代表他們對你的愛少了一分一毫,他們可能只是并不明白后果和殺傷力。
我們讀紀伯倫,提醒自己兒女并不屬于我們,他們只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我們讀龍應臺,淚光盈盈地默念著目送孩子的背影不必追。其實,懂得與真正做到,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如若不然,連生活中孩子的一點小小冷落或是言語不敬都能輕易動搖我們對孩子的愛,說到底,還是自己的控制欲和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作祟吧。
于是常提醒自己:初心不變地去愛孩子,沒有道德綁架,沒有回報條件,允許他們犯錯,允許他們表達最真實的情感,那才是真真正正把他們當做并不歸屬于自己的獨立的小人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