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由錯別字引發(fā)的笑話比比皆是,堪稱文化一絕。
一、諧音式
相傳清朝中堂大人李鴻章有個遠房親戚趕考,呆坐半天也做不出答卷。于是便想走后門中榜,就在試卷上寫道:“我是中堂大人李鴻章的親妻(戚)!”主考官看后又好氣又好笑,提筆批道:“既是中堂親妻,我定不敢娶(?。?!”
二、對聯(lián)式
清代一次科舉考試,有個考生因不懂《書·秦誓》中“昧昧(想念深切)我思之”一句的意思,將其寫成了“妹妹我思之”。主考官考試不明其意,繼而啞然失笑,回避批道:“哥哥你錯矣!”兩者恰好構(gòu)成工整的對仗。
三、幽默式
某店在招牌上把“月餅”寫成“曰餅”,有人說:“‘曰字是個白字?!钡曛鞑恍家活櫍骸罢f得倒好,‘白字還有一撇呢!”
某老板的商品介紹把“零售”寫成“另售”,有人糾正道:“‘另字寫成別字了?!崩习宸创较嘧I:“你弄清楚,‘別字還有一立刀呢!”
某商人做廣告時,把“錫紙”寫成“昔紙”。有人指出:“‘昔字是個錯字。”商人嗤之以鼻:“哼,‘錯字還有金旁呢!”
四、打油詩式
一人給老岳父寫信,請其代買一筐杏子,但卻把“杏”字錯寫成“否”。老岳父知道女婿寫了別字,買下杏子托人帶去并捎上了一封信:“賢婿來信要買‘否,急得老漢滿街走。買了一筐小黃杏,不知是‘否不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