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改萍,周 旗,翟雅倩
(寶雞文理學(xué)院 陜西省災(zāi)害監(jiān)測與機理模擬重點實驗室,陜西 寶雞 721013)
?
1981~2013年寶雞地區(qū)能見度變化趨勢及突變分析
李改萍,周 旗*,翟雅倩
(寶雞文理學(xué)院 陜西省災(zāi)害監(jiān)測與機理模擬重點實驗室,陜西 寶雞 721013)
選取1981~2013年位于寶雞各縣區(qū)的11個地面氣象臺站人工觀測的大氣水平能見度數(shù)據(jù),采用Mann-Kendall趨勢突變檢驗法、滑動t檢驗法以及小波分析法對能見度進行分析,以了解其變化趨勢和突變。結(jié)果表明:扶風(fēng)縣、鳳翔縣、隴縣、岐山縣和千陽縣站點觀測能見度整體呈下降趨勢,其他站點的整體呈上升趨勢;能見度最大和最小變率分別出現(xiàn)在陳倉和鳳翔站點,分別為2.46和0.085 km/10年。能見度增加的縣區(qū)主要集中在南部秦嶺、渭河谷地和東北方向的麟游,年均能見度降低的縣區(qū)形成了東南-西北走向的帶狀。寶雞市年均能見度呈上升趨勢,變率為5.11 km/10年,2011~2013年該市平均能見度為17.65 km。低能見度(2.0~9.9 km)的比例呈現(xiàn)下降趨勢,較好能見度(20.0~39.9 km)的百分比呈現(xiàn)上升趨勢。寶雞市年均能見度存在多時間尺度,其年、四季主中心周期在24~28年范圍內(nèi)波動,且都為兩次準周期震蕩,各次周期相差較大。Mann-Kendall突變檢驗和滑動t檢驗結(jié)果表明通過顯著性檢驗的5個站點除陳倉區(qū)外,其余各站點均出現(xiàn)突變,且突變類型為多個類型疊加。
能見度;變化趨勢;突變;Mann-Kendall方法;滑動t檢驗;小波分析
能見度通常是指視力正常的人在當時的天氣條件下能夠從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認出黑色和大小適中的目標物的最大水平距離[1-4]。能見度的好壞對人民的健康生活和交通運行安全有著重要影響,是衡量空氣質(zhì)量好壞的重要指標[5-6]。美國環(huán)保局(EPA)將能見度的降低視為對所有空氣污染所引起的環(huán)境影響最有效的解釋[7]。
國外對能見度的研究20世紀初期就已經(jīng)展開了[6]。Holzworth等[8]最先提出利用累積百分率法進行大氣能見度趨勢分析。Craig等[9]最早應(yīng)用Ridit方法進行大氣能見度分析。Sloane[10-11]對累積百分率和Ridit這兩種方法進行了比較,并采用這兩種分析方法對美國中東部地區(qū)能見度觀測資料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12]。國內(nèi)利用這些方法對北京、天津等重點城市和地區(qū)的能見度進行了趨勢分析[13]。
寶雞地處中緯度地區(qū),位于我國西北內(nèi)陸,地處關(guān)中平原西部,屬暖溫帶半干旱半濕潤性的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20世紀以來,伴隨著全球變化,寶雞市能見度也發(fā)生了變化。能見度變化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經(jīng)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有一定的影響。目前對寶雞市能見度變化研究還不太系統(tǒng),因此本文依據(jù)寶雞市能見度逐日觀測數(shù)據(jù),利用相關(guān)分析方法對其能見度變化特征進行了分析,旨在為減少能見度降低的不利影響提供理論支撐。
本文所用數(shù)據(jù)來源于寶雞市1981~2013年11個氣象站點(圖1)能見度數(shù)據(jù)。每天3個觀測時點08:00、14:00、20:00時。本文選用14:00時能見度觀測數(shù)據(jù),該時刻觀測值更能代表所在區(qū)域的大氣能見度水平。8:00時能見度受兩個因素的影響:分別是早晨出現(xiàn)的輻射霧和夜間形成的接地逆溫未被破壞,從而導(dǎo)致大氣中顆粒物濃度升高[14-15],而這些現(xiàn)象到中午就會消散。20:00時觀測數(shù)據(jù),此刻所選目標物與白天選取目標物不同,而造成晝夜能見度資料的不一致性[16]。
圖1 寶雞市氣象站點分布圖
2.1 一元線性趨勢分析
利用一元線性趨勢分析法[17]對能見度序列的變化趨勢進行估計。若xi為樣本數(shù)量為n的某一能見度變量;ti為xi所對應(yīng)的時間,建立一元線性回歸方程:
xi=a+bti
(1)
2.2 小波分析法
小波分析是在傅立葉變換的基礎(chǔ)上引入了窗口函數(shù)[18],把一個時間序列分解為時間和頻率的貢獻,對獲取一個復(fù)雜時間序列的調(diào)整規(guī)律,診斷出能見度變化的內(nèi)在層次結(jié)構(gòu),分辨時間序列在不同時間尺度上的分布特征[19-22]。
2.3 Mann-Kendall檢驗法(下稱M-K檢驗)
利用Mann-Kendall檢驗法[22-23]對數(shù)據(jù)進行突變檢驗。其基本原理:定義統(tǒng)計量UFk和UBk,UFk為標準正態(tài)分布曲線,給定一個顯著性水平(Uα1),查表可得(臨界值)Uα1。當UFK>Uα1時,序列出現(xiàn)一個顯著性增長或減少的趨勢;所有UFk將組成一條曲線UF。同時使UFk=-UBk,若UFk或UBk的值大于0,則呈上升趨勢,小于0則呈下降趨勢。若兩條曲線在臨界值范圍之間出現(xiàn)交點,那么交點對應(yīng)的時刻就是突變點開始的時刻[24]。
2.4 滑動t檢驗法
q遵從自由度v=n1+n2-2的t分布。采取滑動的方法,連續(xù)設(shè)置基準點,可得到統(tǒng)計量序列qi,給定顯著性水平(α),查t分布表得到臨界值(qα),若|qi|>qα,則認為在基準點時刻出現(xiàn)突變[28]。
3.1 能見度變化趨勢
1981~2013年寶雞地區(qū)11個站點的年均能見度變化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渭濱站、陳倉、鳳縣、麟游、眉縣和太白6個站點年均能見度為上升趨勢,最大和最小變率分別為2.46/10年(陳倉)和0.03/10年(眉縣)。由年際均值來看,渭濱站總體呈現(xiàn)升-降趨勢,由21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呈現(xiàn)上升趨勢,隨后出現(xiàn)緩慢的波動,趨勢線在2011~2013年呈現(xiàn)明顯的上升趨勢,其變率為0.48 km/10年,年均能見度在10.59~15.29 km范圍內(nèi)波動;由年際均值看,陳倉站和鳳縣站呈現(xiàn)持續(xù)上升趨勢,在21世紀初有小幅度的下降,其變率分別為2.46 km/10年和2.30 km/10年,線性擬合程度較高;年均能見度分別在10.36~21.04 km和18.32~28.73 km范圍內(nèi)波動;由年際均值來看麟游站總體呈升降趨勢,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年代際均值相近為24.27 km和24.66 km,21世紀初期出現(xiàn)明顯的下降趨勢,其變率為1.71 km/10年,年均能見度波動范圍在18.14~33.95 km之間;由年際均值來看,眉縣站總體呈現(xiàn)先降后升,且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2013年年際均值較為相近,年均能見度波動范圍在9.28~14.83 km之間,其變率為0.03 km/10年,在整個時間序列眉縣出現(xiàn)能見度最低值9.28 km;太白年際均值80年代到20世紀末持續(xù)上升,之后出現(xiàn)交替下降、上升態(tài)勢,2005年之后年際均值較為相近,年均能見度波動范圍在24.65~28.49 km之間,變率為0.73 km/10年。
圖2 寶雞市及縣區(qū)年均能見度變化
鳳翔、隴縣、扶風(fēng)、岐山和千陽5個站點年均能見度為下降趨勢,最大和最小變率為0.79 km/10年(千陽)和0.085 km/10年(鳳翔)。由年際均值來看,6個站點均有交替上升、下降態(tài)勢。鳳翔站除80年代初期和90年代末有一定波動外,其他年際均值較為相近(13.72、13.93、13.62 km),波動范圍在11.61~15.93 km之間,變率為0.085 km/10年。隴縣90年代年際均值相近,年均能見度在14.86~19.97 km范圍內(nèi)波動,變率為0.095 km/10年。由年際均值來看,岐山站80年代和2006~2013年代際均值較為相近(13.30、13.25、12.85、12.74 km),年均能見度波動范圍在11.15~15.63 km之間,變率為0.18 km/10年。從年際均值來看,千陽站能見度波動相對較大,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年代際均值較為相近,年均能見度均值在14.30~23.31 km之間波動,變率為0.79 km/10年。扶風(fēng)站年際均值在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紀初期較為相近,年均能見度均值波動范圍為10.40~14.73 km,變率為0.38 km/10年。
總體來看,除陳倉、眉縣和鳳縣年均能見度在整個研究時段末端出現(xiàn)微弱的下降外,其余8個站點年均能見度均為上升趨勢,且扶風(fēng)、隴縣、岐山、渭濱站點上升趨勢明顯。與寶雞市地面氣象觀測站圖對比可看出,寶雞市年均能見度增加的縣區(qū)主要集中在南部秦嶺和渭河谷地地區(qū)和東北方向的麟游,年均能見度降低的縣區(qū)扶風(fēng)、岐山、鳳翔、千陽和隴縣形成了東南-西北走向帶狀。
表1為M-K方法對寶雞市及各縣區(qū)11個站點年均和季節(jié)的能見度變化趨勢檢驗的統(tǒng)計值,寶雞年能見度是由11個站數(shù)據(jù)平均得到。由表1可以看出渭濱區(qū)夏季,扶風(fēng)縣的秋、冬季,鳳翔秋、冬季,隴縣的夏、秋、冬季,眉縣的夏季,千陽秋季和岐山的秋季均呈現(xiàn)微弱的下降趨勢,但未通過顯著性檢驗。扶風(fēng)縣、鳳縣春季,麟游夏、秋季,眉縣秋冬季,岐山春冬季,千陽春冬季和太白夏季能見度均呈微弱的上升趨勢,未通過顯著性檢測。扶風(fēng)、鳳翔、隴縣、岐山和千陽年均能見度呈微弱的下降趨勢,且未通過顯著性分析,眉縣年均能見度呈現(xiàn)微弱的上升趨勢,未通過顯著性檢驗;渭濱區(qū)、陳倉區(qū)、鳳縣、麟游和太白年均能見度均呈現(xiàn)上升趨勢且通過顯著性檢驗。寶雞春、秋、冬季均呈現(xiàn)上升趨勢,且都通過顯著性檢驗;夏季能見度呈現(xiàn)微弱的下降趨勢,且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年均能見度呈上升趨勢且通過99%的顯著性檢驗,變率為5.11 km/10年。
表1 不同季節(jié)M-K趨勢分析方法的統(tǒng)計檢驗值
注:*表示通過90%置信度檢測;**表示通過95%置信度檢測;***表示通過99%置信度檢測。
將能見度分為0.1~1.9、2.0~9.9、10.0~19.9、20.0~39.9、40.0~100.0 km 5個區(qū)間[29],對寶雞地區(qū)每10年和近3年(2011~2013年)的能見度日值分布進行統(tǒng)計,結(jié)果如表2所示,不同代際低能見度(小于2.0 km)的出現(xiàn)比例逐步下降,較好能見度(20.0~39.9 km)的出現(xiàn)比例逐漸增加,0.1~1.9 km等級范圍內(nèi)為升-降的趨勢,變化幅度不大,10.0~19.9 km范圍內(nèi)所占比例為降-升的趨勢,大于等于40.0 km范圍內(nèi)所占比例為升-降趨勢。
表2 1981~2013年寶雞地區(qū)能見度區(qū)間分布 %
3.2 能見度周期變化
本文將寶雞11個地區(qū)年及四季能見度均值整理得出寶雞市年、四季能見度均值,進行小波周期分析。寶雞市年均能見度變化存在著多時間尺度特征。圖3表明寶雞市全年能見度均值變化存在著6、13和26年的3類尺度的中心周期變化規(guī)律;其中,26年尺度上周期性最強,出現(xiàn)了降-升的準兩次震蕩,且貫穿整個計算時域;13年的尺度為第二主周期,在1993年后存在降-升準兩次震蕩;6年尺度上出現(xiàn)了準5次周期震蕩,且在1991年之后表現(xiàn)穩(wěn)定。春季能見度均值中心周期存在著8、14和24年的3類尺度的周期變化規(guī)律;其中24年尺度上周期性最強,出現(xiàn)了準兩次震蕩,且貫穿整個計算時域;14年尺度為第二主周期,且在2001年之后出現(xiàn)1次周期震蕩。8年尺度為第三主周期,1993年之后出現(xiàn)了準5次周期震蕩。夏季能見度均值中心周期存在著6、9、13和28年不同尺度上的中心周期變化規(guī)律;其中,28年尺度為第一主周期,出現(xiàn)了準兩次周期震蕩,且具有全域性;13年尺度為次主周期且出現(xiàn)3次周期震蕩,在整個分析時段表現(xiàn)較為穩(wěn)定;9年尺度為第三主周期,且在1993年之后存在著準3次震蕩周期;6年尺度為第四周期,且在1988年之后存在著準6次周期震蕩。秋季能見度均值中心周期變化存在著25、13和8年3類時間尺度上的周期變化規(guī)律,其中25年尺度為第一主周期,出現(xiàn)了準兩次周期震蕩,并貫穿整個計算時域;13年尺度為次主周期,且在1998年之后出現(xiàn)準1次周期震蕩;8年尺度為第三周期,在1997年之后出現(xiàn)準兩次周期震蕩。冬季能見度均值變化中心周期存在6、9和27年3類時間尺度上的中心周期變化規(guī)律,其中,27年尺度上的周期變化存在準兩次周期震蕩且周期性最強;9年時間尺度上存在著準3次周期震蕩,周期性次之,均具有全域性;6年時間尺度周期性最弱,在1992年之后存在準5次周期震蕩,具有局部性。
小波方差圖(圖3)表明1981~2013年寶雞市年均和季均能見度主中心周期在24~28年范圍內(nèi)波動,其次周期相差較大。
圖3 1981~2013年寶雞市及四季小波變化實部圖和小波方差圖
采用M-K突變檢驗和滑動t檢驗方法對寶雞地區(qū)各個站點的年均能見度數(shù)據(jù)進行突變分析,圖4為M-K突變檢驗圖,滑動t檢驗圖略。符淙斌等[30]給出了突變的普適定義,最基本的突變類型有[31]:均值突變、方差突變、蹺蹺板突變和轉(zhuǎn)折突變。
通過上述對M-K突變檢驗方法的描述可知,渭濱區(qū)、鳳縣、麟游和太白站的能見度在上升過程中均出現(xiàn)突變,突變時間分別在1988、1991、1986和1988年前后。渭濱區(qū)突變點前后的均值為11.44 km和13.0 km,方差前后變化為0.24和0.85。鳳縣突變點前后的均值為21.97、27.30 km,方差前后變化為2.61和0.72。麟游縣突變點前后均值為19.41和26.06,方差前后變化為3.208和14.2715,其均值突變和方差突變都較為顯著。太白突變點前后均值變化為25.41 km和27.24 km,方差前后變化為0.22和0.51。 圖4中陳倉區(qū)突變點在1995年且交點在閾值范圍外,而滑動t檢驗未在1995年之后檢測出突變點,因此該站能見度未出現(xiàn)顯著突變。寶雞市能見度在上升過程中出現(xiàn)突變,突變點在1994年前后,突變點前后的均值分別為16.80 km和18.00 km,方差前后變化為0.27和0.39,其均值突變和方差突變都較為顯著。
寶雞地區(qū)11個地面氣象臺站的年均能見度變化趨勢不同。寶雞市、陳倉、鳳縣、麟游、眉縣和太白站呈上升趨勢,最大和最小變率分別出現(xiàn)在寶雞縣站和眉縣站,分別為2.46、0.30 km/10年。寶雞市年均能見度增加的縣區(qū)主要集中在南部秦嶺和渭河谷地地區(qū)以及東北方向的麟游,年均能見度降低的縣區(qū)呈東南-西北走向帶狀。
寶雞市春、秋和冬季年均能見度呈上升趨勢,而夏季呈現(xiàn)微弱的下降趨勢,年均能見度呈上升趨勢,增加5.11 km/10年。低能見度(2.0~9.9 km)的比例呈現(xiàn)下降趨勢,較好能見度(20.0~39.9 km)的百分比呈現(xiàn)上升趨勢。寶雞市年均能見度存在多時間尺度,其年及四季主周期在24~28年范圍內(nèi)波動,且都為兩次準周期震蕩,各次周期相差較大。
Mann-Kendall突變檢驗和滑動t檢驗結(jié)果表明渭濱區(qū)、鳳縣、麟游和太白4個站點均出現(xiàn)突變,且突變是幾種類型的疊加。
[1] 施紅,陳敏,韓晶晶.上海浦東地區(qū)大氣能見度的變化特征及影響因子分析[J].大氣科學(xué)研究與應(yīng)用,2008(2):1-8.
[2] 張小娟,陳娟,鄭小波,等.近50年來四川干能見度霧霾日數(shù)及消光系數(shù)時空變化特征[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4,23(12):1746-1753.
[3] 孔敏,顧松山.由Mie理論探討大氣能見度[J].知識經(jīng)濟,2008(8):87-88.
[4] 秦世廣,石廣玉,陳琳,等.利用地面水平能見度估算并分析中國地區(qū)氣溶膠光學(xué)厚度長期變化特征[J].大氣科學(xué),2010,34(2):449-456.
[5] 李兵,夏石友,吳正好,等.1980-2010年湖南安化山區(qū)大氣能見度變化特征[J].江西農(nóng)業(yè)學(xué)報,2015,27(6):125-129,133.
[6] 傅剛,李曉嵐,魏娜.大氣能見度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2009(5):855-862.
[7] 侯魯健,劉玉堂,呂波,等.濟南市大氣水平能見度與環(huán)境污染相關(guān)分析[J].環(huán)境工程學(xué)報,2014,8(6):2523-2528.
[8] Holzworth G E, Maga J A. A method for analyzing the trend in visibility[J]. J Air Pollut Conntrol Ass, 1960, 10(6): 430- 435.
[9] Craig C D, Faulkenberry G D. The application of riditanalysis to detect trends in visibility[J]. Atmos Environ, 1979, 13: 1617-1622.
[10] Sloane C S. Visibility trends-I. Methods of analysis[J]. Atmos Environ, 1982, 16: 41-51.
[11] Sloane C S. Visibility trends-II. Mideastern United Sates 1948~1978[J]. Atmos Environ, 1982, 16: 2309~2321.
[12] 范引琪,李二杰,范增祿.河北省1960~2002年城市大氣能見度的變化趨勢[J].大氣科學(xué),2005,29(4):526-535.
[13] 余予,孟曉艷,張欣.1980-2011年北京城區(qū)能見度變化趨勢及突變分析[J].環(huán)境科學(xué)研究,2013,26(2):129-136.
[14] 黃健,吳兌,黃敏輝,等.1954-2004年珠江三角洲大氣能見度變化趨勢[J].應(yīng)用氣象學(xué)報,2008,19(1):61-70.
[15] 余予,孟曉艷,張欣.1980-2011年北京城區(qū)能見度變化趨勢及突變分析[J].環(huán)境科學(xué)研究,2013,26(2):129-136.
[16] 彭艷,王釗,李星敏,等.近60a陜西關(guān)中城市群大氣能見度變化趨勢與大氣污染研究[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1,25(9):149-155.
[17] 賀偉,布仁倉,熊在平,等. 1961-2005年東北地區(qū)氣溫和降水變化趨勢[J].生態(tài)學(xué)報,2013,33(2):519-531.
[18] 張存暖,卞偉明.寸灘站近50年流量的小波周期分析[J].吉林水利,2009(9):46-49.
[19] 邵曉梅,許月卿,嚴昌榮.黃河流域降水序列變化的小波分析[J].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2006,42(4):503-509.
[20] 黃磊,張志山,吳攀.沙坡頭地區(qū)多年降水量時間序列的小波分析[J].蘭州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2010,46(5):63-66.
[21] 張軍濤,李哲,鄭度.溫度與降水變化的小波分析及其環(huán)境效應(yīng)解釋:以東北農(nóng)牧交錯區(qū)為例[J].地理研究,2002,21(1):54-60.
[22] 金成浩,韓京龍.基于Mann-Kendall檢驗的嘎呀河流域降水變化趨勢及突變分析[J].吉林水利,2013(12):62-66.
[23] 劉春玲,許有鵬,張強.長江三角洲地區(qū)氣候變化趨勢及突變分析[J].曲阜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2005( 1):109-114.
[24] 董滿宇,江源,任斐鵬,等.近50a來北方農(nóng)牧交錯帶氣溫變化趨勢及突變分析[J].中國沙漠,2010,30(4):926-932.
[25] 劉萱,張文煜,賈東于,等.河西走廊沙塵暴50a頻率突變檢測分析[J].中國沙漠,2011,31(6):1579-1584.
[26] 肖棟,李建平.全球海溫場中主要的年代際突變及其模態(tài)[J].大氣科學(xué),2007,31(5):839-854.
[27] 李艷春,李艷芳.寧夏近百年來的氣候變化及突變分析[J].高原氣象,2001(1):100-104.
[28] 李改萍,周旗,趙丹.1981-2013年寶雞市霧霾日數(shù)變化趨勢及突變分析[J].寶雞文理學(xué)院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2015,35(4):62-67.
[29] 葉香,姜愛軍,張軍,等. 南京市大氣能見度的變化趨勢及特征[J].氣象科學(xué),2011(3):325-331.
[30] 符淙斌,王強.氣候突變的定義和檢測方法[J].大氣科學(xué),1992,16(4):482-493.
[31] 馬曉波,胡澤勇.青藏高原40年來降水變化趨勢及突變的分析[J].中國沙漠,2005,25(1):139-141.
(責(zé)任編輯:許晶晶)
Analysis of Variation Trend and Abrupt Change of Visibility in Baoji Area during 1981~2013
LI Gai-ping, ZHOU Qi*, ZHAI Ya-qian
(Key Laboratory of Disaster Monitoring and Simulating of Shaanxi Province,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721013, China)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air horizontal visibility which were observed manually from 1981 to 2013 at eleven ground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of Baoji city, the variation trend and abrupt changes of visibility in Baoji are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Mann-Kendall tendency abrupt-change test, movingt-test, and wavelet analysis. The annual mean values of visibility generally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at Fufeng, Fengxiang, Long county, Qishan and Qianyang stations, and generally revealed a rising trend at the other stations. The maximum and minimum variation rate of the annual mean visibility were 2.46 km/10 a at Chencang station and 0.085 km/10 a at Fengxiang station, respectively. The counties with increasing annual mean visibility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ern Qinling, the Wei river valley and the northeastern Linyou. The counties with decreasing annual mean visibility formed a southeast-northwest zonal region. The annual mean visibility of Baoji city showed a rising trend with the variation rate of 5.11 km/10 a, and the mean visibility value of this city from 2011 to 2013 was 17.65 km. The proportion of low visibility value (2.0~9.9 km) revealed a decreasing trend, while the percentage of better visibility value (20.0~39.9 km) revealed a rising trend. The annual average visibility in Baoji had multi-time scales, its annual and seasonal primary center cycles fluctuated from 24 a to 28 a, and they all had two quasi periodic oscillations with largely different minor cycles. The results of Mann-Kendall abrupt-change test and movingt-test indicated that the abrupt changes of annual mean visibility appeared at 5 stations (except for Chencang station) which had passed the significant test, and the abrupt-change type was the overlaying of many types.
Visibility; Variation trend; Abrupt change; Mann-Kendall method; Movingt-test; Wavelet analysis
2016-07-06
國家自然科學(xué)基金項目(41071359)。
李改萍(1989─),女,陜西寶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自然地理學(xué)。*通訊作者:周旗。
P12.17
A
1001-8581(2016)12-009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