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仁成
(一)帝號
表示封建君主身份的專用名稱。
秦朝以前,帝號一般用“王”。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p>
公元前221年,嬴政并吞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quán)的秦王朝,以“德兼三王,功過五帝”,自封“始皇帝”。從此,皇帝便成了歷代君主的帝號。
帝號除“王”“皇帝”外,在中學(xué)語文課本文言文里,見到的還有:
天子, 如《隆中對》中“挾天子以令諸侯”。
帝王, 如《原君》中“愿世世無生帝王家”。
帝, 如《出師表》中“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
皇上, 如《譚嗣同》中“皇上欲大用康有為”。
圣上, 如《隆中對》中“奸臣竊命,圣上蒙塵”。
圣, 如《譚嗣同》中“先遺內(nèi)侍持歷朝圣訓(xùn)受君”。
圣人, 如《五人墓碑記》中:“侍圣人者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上, 如《譚嗣同》中:“而上畏西太后,不敢行其志。”
君, 如《岳陽樓記》中“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
人君, 如《諫太宗十思疏》中“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
陛下, 如《出師表》中“愿陛下聽之信之”。
朕, 如《譚嗣同》中“朕位幾不?!?。
(二)年號
封建皇帝紀(jì)年的名號。
漢武帝以前,最早的紀(jì)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紀(jì)年。如《曹劌論戰(zhàn)》中“十年春,齊師伐我”。即魯莊公十年發(fā)生的事;《陳涉世家》中“二世元年七月”,即指秦二世即位的第一年七月。
采用年號紀(jì)年法是從漢武帝劉徹開始的。漢武帝即位這一年(前140年)稱為建元元年,第二年稱為建元二年。封建皇帝用來紀(jì)年的年號大都表示一種吉祥的意味,以祝福其在位期間的豐年和安寧。如“永平”“太康”“永樂”“咸寧”等年號都有太平、興隆、昌盛之意。唐代宗李豫在即位不久的一天夜里,夢見上天有一巨大的黃金印落到了大唐國土上,他認(rèn)為這是一個吉祥的兆頭,翌日便取年號為“寶應(yīng)”。
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稱為“改元”。 明朝以前,同一皇帝在位時可以改元,即可以先后采用幾個不同的年號,如漢武帝曾先后用過“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后元”等11個年號。唐高宗先后也用過“永徽”“顯慶”等14個年號。
到了明代,皇帝在位期間開始只采用一個年號,規(guī)定一帝一元,因而人們常用年號稱謂皇帝,如明思宗朱由檢被稱為崇禎皇帝。
清代,人們習(xí)慣以年號稱謂所有的皇帝,如康熙(愛新覺羅·玄燁)、乾?。◥坌掠X羅·弘歷)……它們既是年號,又被人們用來稱清朝歷代皇帝。
(三)尊號
對封建皇帝阿諛奉承,表示尊崇加上的號。
尊號是從唐朝武則天開始的,武則天先后被加尊號“神圣皇帝”“金輪大圣皇帝”、清朝慈禧太后被加尊號長達(dá)16字:慈禧端估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
有的皇帝信仰宗教,尊號往往帶宗教色彩。明武宗朱厚照的尊號是:大慶法王西天覺道圓明自在大定慧佛。
(四)謚號
古代帝王死后,朝廷常根據(jù)死者生前事跡以褒貶善惡給予的一種稱號。
謚號始于周代,止于清末。其中秦代曾廢除過。
謚號一般只用一字,可分三類:
(1)表揚??捎谩拔摹薄拔洹薄罢选?“元”“桓”“惠”“宣”等字。西漢劉徹死后,謚號為“武”,稱“漢武帝”。
(2)批評。可用“幽”“靈”“煬” “厲”等字。西周姬胡在位,殘酷剝削人民,死后謚號為“厲”,稱“周厲王”;隋楊廣,荒淫暴虐,死后謚號為“煬”,稱“隋煬帝”。
(3)同情??捎谩鞍А薄皯选薄绊╩@n)”等字。西漢劉欣死后,謚號為“哀”,稱“漢哀帝”。
謚號也有好幾個字的。唐高宗李治死后,謚號為“唐神堯大圣大光孝武帝”。
(五)廟號
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特立的名號。
從漢代起,每個朝代第一個皇帝的廟號一般為“太祖”“高祖”“世祖”。如劉邦被稱漢高祖,李淵被稱唐高祖,趙匡胤被稱宋太祖,忽必烈被稱元世祖,朱元璋被稱明太祖。
第二個皇帝或以下皇帝的廟號為“太宗”“世宗”等。如李世民被稱唐太宗,劉徹被稱漢世宗,朱厚被稱明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