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Sue
理想和愛
文| Sue
推薦
《林徽因與梁思成》
作者: [美] 費慰梅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林徽因在其短暫而絢麗的一生中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美妙詩文,梁思成則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建筑事業(yè)。這本傳記,以細致客觀的筆觸,展示了林徽因與梁思成這對伉儷的傳奇人生。
喜愛欣賞林徽因已經是多年了,從第一次看《人間四月天》到看了張清平寫的《林徽因傳》和拜讀了她的詩集,再到后來看了梁思成寫的關于建筑的書籍《大拙至美》等。林徽因是我迄今最欣賞的一位女性:集才氣、集美質、集傲骨,也集熱愛與事業(yè)于一體的曠世才女。
關于建筑,梁思成奠基了中國的建筑學,寫了《中國建筑史》,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和解讀了李誡的《營造法式》。林徽因思想活躍,主意多;但構思畫圖,梁思成是高手,他畫線,不看尺度,一分一毫不差,林徽因沒那本事。他們倆事業(yè)上琴瑟和鳴!他們將自己的兒子命名為“從誡”來表達對李誡的崇拜之情以及對建筑事業(yè)的熱愛。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出現重大轉折。在太平洋戰(zhàn)場,“地毯式轟炸專家”美國的李梅將軍指揮美軍對日本本土實施了大規(guī)模轟炸。時任“戰(zhàn)區(qū)文物保護委員會”副主任的梁思成也接到了一項特殊任務——編制一份淪陷區(qū)的文物建筑表,并在軍用地圖上標注出其位置。對于一位建筑專家來說,恐怕沒有比這個更令人興奮的美差了。他同學生羅哲文不分晝夜地繪制地圖。在梁思成標記的地圖中,有一份特殊的地圖,上面劃著兩個圓圈,那便是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當梁思成將這個地圖呈遞到盟軍司令部時,盟軍的布朗森上校十分困惑,他不理解為什么一個中國學者要保護敵國的古建筑。梁思成解釋說:“要是從我個人感情出發(fā),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絕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類文明的結晶。像奈良的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結構建筑之一,一旦炸毀,是無法補救的。”
1953年,一股要掃掉北京古建筑的思潮開始興起,梁林等專家激烈反對,林徽因強撐病體去找北京市領導:“你們拆去的是有著八百年歷史的真古董……將來,你們遲早會后悔,那個時候你們要蓋的就是假古董!”梁思成面對他鐘愛的城門和城墻被拆毀時,他說過一段著名的話:拆掉一座城樓像挖去我的一塊肉,剝去一塊城磚像剝去我的一層皮。盡管如此,對城樓、城墻和牌樓的拆除還是在隨后大規(guī)模展開。
當然,記錄片里沒有提及梁思成最后十年的極度精神摧殘,但看到某些史料提及:1969年10月7日,住在北京醫(yī)院的梁思成接受了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接受英國作家韓素音關于文化大革命的采訪,組織一再叮囑他“想到什么就談什么”,“千萬不要像檢討似地談話”,但他還是失敗了。他的談話只剩下空洞的政治口號。30多年后再次相逢,那個詼諧風趣的梁思成徹底不見了。
林徽因先生葬于北京的八寶山的二號墓地,也許是上帝對她的眷顧,讓她躲開了后來殘酷的十年。梁思成先生終年七十歲,骨灰安放于黨和國家領導人專用骨灰堂,跟林徽因墓只一箭之遙。從梁林二人可以看出那一代學人的理想和愛的風骨,在緬懷他們,為他們嘆息的同時,我們更要反思自己的這一生該如何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