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廣宏
半壁東南三楚雄,劉郎死去霸圖空。
尚余遺業(yè)艱難甚,誰與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風悲戰(zhàn)馬,神州落日泣哀鴻。
幾時痛飲黃龍酒,橫攬江流一奠公!
這是孫中山1907年挽湘潭人劉道一烈士(1884—1906)的詩,痛惜為同盟會萍瀏醴起義犧牲的初哲。1907年以前,孫中山謀劃的起義一次次失敗;此后直到1910年,潮州黃岡起義、惠州七女湖起義、欽州廉州防城起義、鎮(zhèn)南關起義、欽州廉州再起義、云南河口起義、 廣州新軍起義均告失敗??墒沁@位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始終百折不饒,挫而益勇,終于見到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清帝宣告遜位,自秦始皇起而經(jīng)歷兩千多年的封建皇帝體制,如萬丈高樓一樣轟然倒塌。中國再也沒有皇帝坐龍庭了,實現(xiàn)了無數(shù)仁人志士追求的“共和”。
2011年7月,習近平同志在“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開營講話中指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內(nèi)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夢”。鴉片戰(zhàn)爭以后西方列強的侵略蹂躪、封建統(tǒng)治的腐敗,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苦難。無數(shù)仁人志士奮起尋求救國救民、振興中華的道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結(jié)束了在中國延續(xù)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
這扇閘門有千鈞之重,打開極難。因為帝制在中國已經(jīng)根深蒂固,盤根錯節(jié)。千百年來,雖有少數(shù)志士想過取消帝制、推翻帝制,但大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議論上;唯有中山先生堅持這一信念,矢志不渝,通過不斷鼓吹、聚議、宣傳,團結(jié)起不少精英共同實現(xiàn)締造共和的理想,并且舉起振興中華的大旗,不斷地實踐、起義,失敗又來,跌倒再起,正如1918年他在《〈孫文學說〉自序》中所說:“文奔走國事三十余年,畢生學力盡萃于斯;精誠無間,百折不回,滿清之威力所不能屈,窮途之困苦所不能撓;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勵;用能鼓動風潮,造成時勢,卒賴全國人心之傾向,仁人志士之贊襄,乃得推覆專制,創(chuàng)建共和?!彼K于成為中國推翻帝制成功的第一人,立下絕世奇功,使四海內(nèi)外為之驚嘆!
《中山自傳》寫道:“予自乙酉中法戰(zhàn)敗之年(1885),始決傾覆清廷、創(chuàng)建民國之志。由是以學堂為鼓吹之地,借醫(yī)術為入世之媒,十年如一日”,開始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他首先在港澳宣揚革命主張,“數(shù)年之間,每于學課余暇,皆致力于革命之鼓吹,常往來于香港、澳門之間,大放厥詞,無所忌諱。”但是社會上積習難除,接受的人很少,“聞吾言者,不以為大逆不道而避之,則以為中風病狂相視也。予與陳、尤、楊三人常住香港,昕夕往還,所談者莫不為革命之言論,所懷者莫不為革命之思想,所研究者莫不為革命之問題。四人相依甚密,非談革命則無以為歡,數(shù)年如一日。故港、澳間之戚友交游,皆呼予等為‘四大寇?!崩斫獾娜藥兹瑛P毛麟角。
1894年孫中山建立“興中會”,并且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組織廣州起義?!爸良孜缰袞|戰(zhàn)起,以為時機可乘,乃赴檀島(檀香山)、美洲,創(chuàng)立興中會,欲糾合海外華僑以收臂助。不圖風氣未開,人心錮塞,在檀鼓吹數(shù)月,應者寥寥”;只有兩位華僑傾家相助,1895年謀劃起義,“予則常往來廣州、香港之間。慘淡經(jīng)營,已過半載,籌備甚周,聲勢頗眾,本可一擊而生絕大之影響。乃以運械不慎,致海關搜獲手槍六百余桿,事機乃泄,而吾黨健將陸?zhàn)〇|殉焉。此為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而犧牲者之第一人也”?!按艘椅矗?895)九月九日,為予第一次革命之失敗也”。此時革命進入停滯階段,“然已有舊同志以失敗而灰心者,亦有新聞道而赴義者,惟卒以風氣未開,進行遲滯。以久留檀島無大可為,遂決計赴美,以聯(lián)絡彼地華僑”;誰知“美洲華僑之風氣蔽塞,較檀島尤甚。故予由太平洋東岸之三藩市(舊金山)登陸,橫過美洲大陸,至大西洋西岸之紐約市,沿途所過多處,或留數(shù)日,或十數(shù)日。所至皆說以祖國危亡,清政腐敗,非從民族根本改革無以救亡,而改革之任人人有責。然而勸者諄諄,聽者終歸藐藐,其歡迎革命主義者,每埠不過數(shù)人或十余人而已”。這時孫中山已經(jīng)受到清廷的注意和迫害,處境十分艱危:“予之游美洲也,不過為初期之播種,實無大影響于革命前途也,然已大觸清廷之忌矣。故于甫抵倫敦之時,即遭使館之陷,幾致不測”。是為倫敦蒙難之事,幸得到地方士紳救助,才脫離險境。
隨后,孫中山在歐洲考察中逐漸形成獨特的政治主張,“始知徒致國家富強、民權發(fā)達如歐洲列強者,猶未能登斯民于極樂之鄉(xiāng)也;是以歐洲志士,猶有社會革命之運動也。予欲為一勞永逸之計,乃采取民生主義,以與民族、民權問題同時解決”?!叭晃嵘剿?,以革命為唯一之天職,故不欲久處歐洲,曠廢革命之時日,遂往日本,以其地與中國相近,消息易通,便于籌劃也?!笨墒强陀^情況很不理想,“日本有華僑萬余人,然其風氣之錮塞、聞革命而生畏者,則與他處華僑無異也。吾黨同人有往返于橫濱、神戶之間鼓吹革命主義者,數(shù)年之中而慕義來歸者,不過一百數(shù)十人而已。以日本華僑之數(shù)較之,不及百分之一也。向海外華僑之傳播革命主義也,其難固已如此,而欲向內(nèi)地以傳布,其難更可知矣。內(nèi)地之人,其聞革命排滿之言而不以為怪者,只有會黨中人耳”。不過此時仍是應者寥寥。
革命進入低潮時期,“由乙未(1895)初敗以至于庚子(1900),此五年之間,實為革命進行最艱難困苦之時代也。蓋予既遭失敗,則國內(nèi)之根據(jù)、個人之事業(yè)、活動之地位與夫十余年來所建立之革命基礎,皆完全消滅。而海外之鼓吹,又毫無效果。適于其時有?;庶h發(fā)生,為虎作倀,其反對革命、反對共和,比之清廷為尤甚。當此之時,革命前途,黑暗無似,希望幾絕,而同志尚不盡灰心者,蓋正朝氣初發(fā)時代也”。他們在這種艱難挫折的形勢下,仍然繼續(xù)奮斗。
孰料這時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清政府亂作一團,無暇再顧革命黨問題。孫中山抓緊時機籌劃惠州起義,但因武器不足,后援缺乏,仍未能成功?!案樱?900)之役,為予第二次革命之失敗也”。不過,壞事變成了好事。“當初次之失敗也,舉國輿論莫不目予輩為亂臣賊子,大逆不道,詛咒謾罵之聲,不絕于耳;吾人足跡所到,凡認識者,幾視為毒蛇猛獸,而莫敢與吾人交游也。惟庚子失敗之后,則鮮聞一般人之惡聲相加,而有識之士且多為吾人扼腕嘆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較,差若天淵。吾人睹此情形,中心快慰,不可言狀,知國人之迷夢已有漸醒之兆”。因為民眾開始看清了清廷之腐敗無能,開始把希望寄托在革命黨身上。
1905年,孫中山倡議建立了革命同盟會,“乙巳(1905)之秋,集合全國之英俊而成立革命同盟會于東京之日,吾始信革命大業(yè)可及身而成矣”。從此,起義就在同盟會旗幟下展開,“丙午(1906)萍醴之役,則同盟會會員自動之義師也”,失敗后劉道一等人流血犧牲?!靶l(fā)動潮州黃岡之師,不得利,此為予第三次之失敗也。繼又命鄧子瑜發(fā)難于惠州,亦不利,此為予第四次之失敗也”。“時適欽、廉兩府有抗捐之事發(fā)生”,“我軍以力薄難進,遂退入十萬大山,此為予第五次之失敗也”。“欽廉計劃不成之后,予乃親率黃克強、胡漢民并法國軍官與安南同志一百數(shù)十人,襲取鎮(zhèn)南關”,“后清廷與法國政府交涉,將予放逐出安南。此為予第六次之失敗也”。“后克強乃以二百余人出安南,橫行于欽、廉、上思一帶”,“以彈盡援絕而退出,此為予第七次之失敗也”?!包S明堂乃以百數(shù)十人襲得河口,誅邊防督辦,收其降眾千有余人”?!包S明堂守候月余,人自為戰(zhàn),散漫無紀;而虜四集”,“此為予第八次之失敗也”。“廣州新軍舉事,運動既熟,擬于庚戌年(1910)正月某日發(fā)難”,“軍中無主,遂以潰散。此吾黨第九次之失敗也”?!靶梁ィ?911)三月二十九廣州之舉,是役也,集各省革命黨之精英,與彼虜為最后之一搏。事雖不成,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轟轟烈烈之概已震動全球,而國內(nèi)革命之時勢實以之造成矣,此為吾黨第十次之失敗也”。通過這些生動的自述,完全可以看到孫中山——這位革命先行者十次失敗后的勇氣和毅力,決非常人所能達到。
經(jīng)歷了長期艱辛的困難、失敗,全國革命志士終于在孫中山“國民革命”的旗幟下,取得了辛亥革命的勝利。就像他在《自傳》開篇時所講的一段話:
夫事有順乎天理,應乎人情,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為先知先覺者所決志行之,則斷無不成者也,此古今之革命維新、興邦建國等事業(yè)是也。
孫中山認為,雖然建立了共和政體,“已達‘破壞之成功”,但還需要作艱苦的建設,不能“只破不立”。因此他在遺囑上提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推翻幾千年的帝制,只是過了第一道關;締造了共和,還有保衛(wèi)共和、鞏固共和的更加艱巨的任務。民國初年,連續(xù)發(fā)生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的怪事,共和的偉大果實幾乎得而復失。于是孫中山不得不發(fā)動二次革命,聯(lián)俄聯(lián)共,團結(jié)合作,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中華民族做出了光輝榜樣。但限于當時的客觀條件,真正的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重任,還要靠中國共產(chǎn)黨來全面完成。
不過,辛亥革命畢竟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帶來了20世紀思想大解放;追求民主、自由的理想,成為民眾自覺的行動。孫中山在《關于五權憲法的演說》里提到,“自由這個東西,從前的人民都不大講究。極端的自由,就是無政府主義。兄弟講‘自由與‘專制兩個潮流,要調(diào)和它們,使不各趨極端。如離心力與歸心力一樣,單講離心,或是單講歸心,都是不對”?!懊绹偨y(tǒng)林肯他說的‘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兄弟將他這主張譯作‘民有、民治、民享”。“必要民能治才能享,不能治焉能享?所謂‘民有總是假的?!畡谛恼咧稳?,勞力者治于人,今欲破除之,亦未嘗無方法。人力非不可以勝天,要在能善用不能善用耳?!?/p>
今天,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已經(jīng)吹響了進軍號角,讓我們以中山先生那種勇敢精神、頑強斗志、若谷虛懷、若渴企盼,作為一面高懸的明鏡,來紀念他老人家誕辰150周年。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