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鷹
每年三四月,耳邊不絕比較之聲。國家給企業(yè)退休人員漲了11次養(yǎng)老金,有人就與他人比了11年。比來比去,比出一肚子怨氣。長此以往,郁結(jié)在心,泄憤在外,成為人們不待見的“憤老”。
“憤老”很可怕。它會使心中的垃圾越來越多,臉上的烏云越布越密,日子過得越來越累,親人越聽越煩,身體越來越差。常聽到這樣的消息,某“憤老”花甲未到重病住院,某“憤老”忽然撒手人寰。他們辜負了頤養(yǎng)天年的機會和只有一次的生命,真是可惜至極!
我的一位朋友也是“憤老”。自從年底企業(yè)退休人員提高退休金的政策出臺起,她就喋喋不休地開始抱怨。抱怨社會不公,抱怨企業(yè)對她虧欠,抱怨自己運氣不好……一直抱怨了大半年才慢慢消停。她的血壓一直難以穩(wěn)定,頭昏目眩與她不離不棄。我對她說,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人與人是沒法比的,凡事都要想開點。如果你實在想比,就跟自己的過去比,看日子是否比過去寬裕了?生活質(zhì)量是否比過去提高了?
她說,眼前的、身邊的、比你差的人,收入是你兩倍時,你不生氣?我說,有時候,也會有一點。因為大家都不是無欲無求的圣人,沒有那么豁達和灑脫,但我們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緒,珍惜和滿足自己的擁有,過好自己的日子。如果一味去和別人比較,那是自尋煩惱,自找病生。錢再多,房再闊,車再豪華,也不見得就是幸福;粗茶淡飯,也不見得不幸福。如果我們一直看不透,想不透,那么就無法安心度日,幸福也會漸行漸遠。她似有所悟。
愛與別人比高低的人,總是比最后的結(jié)果,而不比起點時付出的不同和機遇的不同;總是與比自己強的人比,不與差的人比;與比自己富的人比,不與比自己窮的人比。因為他(她)們總是比上不比下,忽略了自身的擁有,忽略了知足和感恩,所以他(她)們活得不快活。這個“心病”有貼“心藥”可以醫(yī)治,這個“心藥”就叫“不比為貴”。
“不比為貴”是我國文史掌故大家鄭逸梅生前的座右銘。他說:“不與富交,我不貧;不與貴交,我不賤。自感不貧不賤,就能常處樂境,于身心有益?!闭驗橛羞@種良好的心態(tài),盡管一生充滿坎坷,鄭逸梅老先生卻始終保持坦然、樂觀、淡定的精神,活到了98歲。
今年5月過世的楊絳先生十分鐘愛英國詩人藍德的一句詩:“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鼻鞍刖湔f的是淡然的心境,后半句則描摹出那份文人的傲骨。在那些風雨如晦的日子里,她以自己的方式和豁達保持了知識分子的尊嚴。
“不比為貴”啟迪我們:不去比,就沒有悔恨感和嫉妒心;不去比,就沒有自卑和沮喪;不去比,就沒有煩惱和牢騷。心無重負地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去珍惜生活的饋贈,如此,就能讓自己身處快樂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