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蟲/文
石頭大揭秘
礦物世界的石鴛鴦
——雄黃與雌黃
天 蟲/文
你一定聽說過植物中的鴛鴦藤——金銀花。
金銀花,又名忍冬。花初開為白色,幾日后變成黃色,因此得名金銀花。它通常3月開花,微香。又因一蒂二花,兩條花蕊探在外,成雙成對,形影不離,似鴛鴦對舞,也被稱為鴛鴦藤。
你一定熟悉動物界里的鴛鴦鳥——鴛鴦。
鴛鴦,是一種美麗的水鳥。古人叫它匹鳥,因為它總是一雄一雌形影不離,飛則共振翅,游則同嬉水,棲則交頸而眠。鴛鴦象征著一夫一妻、相親相愛、白頭偕老,鴛鴦圖案寓意成雙成對。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植物界與動物界里都有成雙成對的物種出現(xiàn),礦物界里是不是也有這樣雌雄共生的石頭呢?
無奇不有的大自然當(dāng)然不會厚此薄彼,并沒有把冷冰冰、硬生生的石頭遺忘掉,同樣慷慨地將綺麗的傳說賜給了石頭們。
于是,礦物界也產(chǎn)生了一對鴛鴦石——雄黃與雌黃。
雄黃
雌黃
自然界中的雄黃與雌黃,有鴛鴦石的雅稱,也被稱為夫妻石。其實礦物并沒有生命,更沒有性別之分,只是因為這一對礦物一直伴生在一起,人們就為它們增添了一絲浪漫的情調(diào)。這對礦物其中之一的顏色紅得像公雞的雞冠,公雞為雄性,所以這種礦物被稱為雄黃,而另一種顏色發(fā)黃的礦物則被稱為雌黃。
雄黃和雌黃都是含砷的硫化物。雄黃,又叫雞冠石,橘紅色,半透明,有油脂光澤,可藥用。雌黃,檸檬黃色,微透明,細粒狀、片狀或柱塊狀,有珍珠光澤,可用于繪畫顏料或者褪色劑。二者均是提取砷的主要礦物。將二者加熱,能夠得到讓人聞之變色的劇毒物——砒霜。
它們不僅形影不離,而且各自身懷絕技,享譽古今。屬于它們的傳說故事不可勝數(shù)。
《白蛇傳》中,白娘子飲了雄黃酒,顯出蛇身,嚇?biāo)懒讼喙S仙,這才有了后面盜仙草、水漫金山、雷峰塔倒塌等諸多戲劇性的事件。
那么,雄黃粉真的可以驅(qū)蛇嗎?
實際上,無論是雄黃酒還是雄黃粉,都不能完全地對蛇造成直接傷害,只有一定的驅(qū)趕作用。曾有人將涂滿雄黃粉的白鼠喂給蛇吃,蛇依然活得好好的。反倒是被艾草熏過的蛇會失去抵抗力,渾身發(fā)軟。
雄黃驅(qū)蛇的事雖然不靠譜,但端午節(jié)喝雄黃酒的傳統(tǒng)卻流傳了下來。在中國,許多地方都保留著端午節(jié)喝雄黃酒、用雄黃粉在額上畫“王”字的習(xí)俗。
端午節(jié)這天,人們把雄黃倒入酒中飲用,認為雄黃酒可以驅(qū)妖避邪。同時,還要用雄黃酒涂抹兒童的面頰、耳、鼻,或用雄黃粉在額頭上寫一個大大的“王”字?!巴酢弊直茸髅突ⅲ酝镑?,希望如此能夠使孩子們不受蛇蟲的傷害。
小孩子不能喝雄黃酒,大人們就在雄黃里加入艾葉等制成香包讓孩子佩戴。香包揮發(fā)出一種奇異的香味,使蛇蟲避行,同時也有殺菌醒腦的作用
長長見識
雄黃酒有毒
雄黃的主要成分是硫和砷,有毒性,酒和雄黃一起喝,很容易中毒。若是把酒加熱后再飲用,則會直接形成劇毒砒霜。另外,將雄黃直接涂抹在皮膚上,會造成皮膚過敏。所以,飲用雄黃酒或是涂抹雄黃粉,都應(yīng)慎之又慎。
雄黃被普遍地應(yīng)用于中藥中,最常見的就是牛黃解毒片。牛黃解毒片是清熱解毒的良藥,但卻含有雄黃、石膏等有毒成分。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年齡小的孩子一定不能擅自服用它,否則很容易產(chǎn)生藥物不良反應(yīng)。
說了這么多關(guān)于雄黃的故事,我們再來看一看雌黃有什么精彩的傳說吧。
有一個著名成語,大家一定聽說過——“信口雌黃”。
成語“信口雌黃”有不顧事實、隨口亂說的意思。可為什么成語中用“雌黃”而不用“雄黃”呢?這要從雌黃的用途說起。
在古代,雌黃主要用來修改書寫中的錯別字。那時,寫字的紙為了防止蟲蛀,多用黃檗(黃柏)染成,所以紙就略帶黃色。
我們現(xiàn)在寫錯了字,可以用修正液或修正帶修改,再高端點兒的直接用可擦筆書寫,即錯即擦。而古人寫錯了字,只能用顏色與紙色接近的雌黃把字涂掉,再重新書寫。宋代范正敏的《遁齋閑覽》上說:“有字誤,以雌黃滅之,為其與紙色相類,故可否人文章,謂之‘雌黃’。”
當(dāng)然,用雌黃涂錯別字,不僅僅是因為它的顏色與黃色書紙相近,關(guān)鍵還在于它的作用——不脫色。時至今日,雖然修改錯別字已無需再用雌黃,但人們?nèi)匝赜闷洹靶薷摹钡脑?,把曲解古書、妄加評論、隨口亂說的行為稱為“信口雌黃”。
最后,我們再來看一則成語。它是由雄黃和雌黃共同完成的。
說的就是雄黃和雌黃加熱后生成的砒霜。
這則成語叫做“人言可畏”。
砒霜有劇毒,古今皆知。古今中外被砒霜毒殺的人不計其數(shù)。相傳,拿破侖也是因囚禁處的糊墻紙中有用于防蟲防腐的砒霜,受潮后逸出,引起慢性中毒而亡的。
那么,你知道砒霜還有一個名字叫“人言”嗎?為什么有這么一個怪名字呢?
原來,我國古時候,能制砒霜的雌黃和雄黃多產(chǎn)自信州(今江西省上饒市),所以砒霜又叫“信石”。砒霜劇毒,信石可怕,人們畏懼其毒,又把“信”字拆分成“人”“言”兩字,以隱名“人言”代替“信”字,并用“人言可畏”來表示信石(砒霜)的可怕。后人將“人言可畏”演變成特指一些惡毒語言很可怕、能夠傷人的意思,完全沒有了人們畏懼砒霜的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