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
全球最著名的十大圖書館
編輯部
丹麥皇家圖書館由弗里德里克三世下令建造,始建于1648年,并于1793年首次對公眾開放。該圖書館自1999年以來就采用引人注目的黑色玻璃外墻,因此獲得了“黑鉆石”的美譽。這座圖書館幾乎收藏了所有已出版發(fā)行的丹麥文書籍,如重要的冰島語手稿——《古騰堡圣經(jīng)》,以及童話作家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日記。
法國國家圖書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路易十一于1461年建立的圖書館。1792年法國大革命期間,這座圖書館開始對公眾開放,從法國貴族們那里沒收的書也是在那時收藏入館的。當時,拿破侖對這座圖書館燃起濃厚興趣,還擴大了館藏,它一度成為十九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
中國國家圖書館的藏書與文獻數(shù)量超過3000萬冊,年流通人次超過500萬,是世界上中文藏書量最大的圖書館,也是亞洲最大的圖書館。這座圖書館收藏了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16世紀的甲骨文,以及現(xiàn)存最古老的印刷文獻。
多倫多公立圖書館有98家分館,自詡為世界上最繁忙的圖書館。該館年流通人次超過1800萬,年借閱量達到3200萬冊次,已超過其藏書量,因而在世界各大圖書館中顯得尤為獨特。多倫
多公立圖書館還收藏了阿瑟·柯南·道爾的藏書。
日本在二戰(zhàn)后被美國占領(lǐng)之前尚未建立國家公立圖書館。但因為對公眾開放信息被視作推進戰(zhàn)后民主化進程的關(guān)鍵內(nèi)容,所以,東京的國立國會圖書館應(yīng)運而生,于1948年對外開放。它不僅是兩院制立法機構(gòu)——國會的圖書館,也是國家圖書館,收藏了所有已出版發(fā)行的日文書籍。
1795年,葉卡捷琳娜女皇二世批準建立皇家公共圖書館,當時的館藏包括女皇自己的藏書和伏爾泰的私人藏書。由此開始,該館歷經(jīng)幾代,發(fā)展為如今的俄羅斯國家圖書館,年流通人次達100萬。目前館藏包括:早期的《古蘭經(jīng)》印本、4世紀時期的《新約》、《西奈抄本》等等。
俄羅斯國立圖書館始建于1862年,當時名為莫斯科公共博物館及魯緬采夫博物館圖書館,1925年改名為蘇聯(lián)國立列寧圖書館。隨后,這座圖書館收藏了所有發(fā)行的俄文著作,還有大量地圖、札記、樂譜和音頻文件。該館藏有1092年《阿爾漢格爾斯克福音書》的斯拉夫語手抄本。與很多國家圖書館相似,俄羅斯國立圖書館的貯藏空間日漸不足,他們不得不將部分館藏轉(zhuǎn)存至其他地方的藏室。
19世紀,幾家公共圖書館和私人藏館合并成為紐約公共圖書館,并逐漸發(fā)展成今天的規(guī)模;目前,它在紐約市的不同區(qū)域擁有眾多分館。該館經(jīng)費依舊來源于公共和私人募捐,以及政府支持。館內(nèi)藏品豐富,包括《古騰堡圣經(jīng)》在內(nèi)。2004年的電影《后天》曾把紐約公共圖書館的總部作為重要取景地。
國會圖書館成立于1800年,最初的館藏書目由美國總統(tǒng)托馬斯·杰斐遜所提供。盡管只有國會議員和圖書館職員才可以借書,但它是事實上的國家圖書館。凡在美國出版的書籍都要將兩份復(fù)制本存放在這里。1812年,這座圖書館遭遇英軍焚毀;1851年,又遭遇嚴重的火災(zāi),損失慘重。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有大量稀有書籍和繪畫,以及兩把珍貴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
1972年英國議會通過法案,建立大英圖書館;此前,它是大英博物館的一部分,卡爾·馬克思曾在著名的圓形穹頂閱覽室編著《資本論》,同樣在那里讀過書的名人還包括王爾德和圣雄甘地。大英圖書館的新館址在倫敦圣潘克拉斯區(qū),館藏包括:《古登堡圣經(jīng)》的兩個版本、《林迪斯法恩福音書》、達芬奇的一本筆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