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鐳
記得8年前剛出國讀書時,我的三位導師在首次博士學業(yè)聯合指導會上諄諄教誨,無非是強調西方保障學術自由,在學術領域可不受任何限制地探究知識。起初,我也是一陣激動,以為真的到了學術“自由王國”。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和對西方社會認知的深化,我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政治正確”的玻璃墻無處不在——看不見,卻能真實感受到,經常無法逾越,甚至發(fā)自內心地不敢逾越,即便在大學這樣的象牙塔。
記得有一次,我在一篇學術論文的草稿中寫到“美國黑人”時,我用了“BlackAmericans”。我的一位導師看了,特意打電話把我叫到辦公室,非常嚴肅地對我說:“以后不要這么寫了,要寫非洲裔美國人(AfricanAmeri?cans)”。雖然我很是不理解,且認為這也太小題大做了,但我看到導師年邁而嚴肅的面容時,我似乎意識到了什么,遂用力地點了點頭。導師看到我的承諾,放心地笑了,自言自語道:“以后你會理解的”。后來,我的確理解了,“政治正確吧”。
還有一次,去旁聽一門課。講課老師在向同學們展示他對若干組學員學業(yè)情況多年的追蹤調查后,閃爍其詞地表示,白人學員成績明顯高于黑人學員成績,原因不明確,需要腦結構等其他學科的研究人員共同做進一步研究。但在隨后對亞裔學員成績?yōu)楹胃哂诎兹藢W員成績作分析時,他卻很明確,并且很堅定將之歸因于亞裔學員的刻苦。我對其“高論”很是驚訝,但更驚訝于這群白人學員這一所謂結論的“邏輯性”竟然毫無異議。這或許也是“雙重政治正確”吧。
最讓我刻骨銘心的,是向一份排名挺靠前的著名國際學刊的投稿經歷。我的觀點不同于學界主流觀點,因此引起三名匿名評審人較為強烈的質疑。在我作詳細解釋,并根據他們的建議,增加一些內容之后,其中兩名評審人表示接受,建議刊發(fā)。第三位評審人(事后得知是一位較為著名的美國主流學者)在我提交答辯,并且補引非常扎實的證據后,再也無法從學術角度提出否定意見。但他竟然給學刊編輯部發(fā)來電郵,抗議“像你們這樣著名的學術刊物,為什么要發(fā)表這樣的文章!”我收到編輯部照轉的電郵,照例要求我給予解釋和回應。我很無語,也不知如何回復,因為這已超出學術范圍。
我的文章最終發(fā)表了,因為三位評審人中有兩人開了“綠燈”。感覺很幸運,這份著名學術刊物的主辦者恰好是劍橋,而不是哈佛,或普林斯頓。相信我不是第一位有如此際遇的學者,但我衷心期盼自己是最后際遇“政治正確”的普通學者。▲
(作者是中山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南海戰(zhàn)略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