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龔自珍全集》)
【品讀】
唐詩宋詞,詩在唐宋而大成,亦自唐宋后而衰微。至于清末,詩的語言化傾向越發(fā)嚴重,雖時有名家名句,但已失本來面目。詩不成詩,多是心語之類。文人學識廣博,隨口說話都是詩的語言,反過來所謂寫詩也變?yōu)榱穗S口說話,只不過文雅些罷了。在此,我們不讀詩,而是讀人。讀一讀己亥那一年,詩人龔自珍的心路歷程。
眾所周知,公元1840年爆發(fā)了中國近代史上的標志性事件——鴉片戰(zhàn)爭。在這一歷史節(jié)點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1839年,道光十九年,農(nóng)歷己亥年,龔自珍辭官了。
龔自珍家族三代為官,據(jù)《己亥雜詩》第十首所寫:“進退雍容史上難,忽收古淚出長安。百年綦轍低徊遍,忍作空桑三宿看?”龔自珍自己對這首詩作了備注:“先大父宦京師,家大人宦京師,至小子,三世百年矣!以己亥歲四月二十三日出都?!比嗽诒本┊敼?,世代榮耀百年,己亥歲四月二十三日這一天,龔自珍辭官出京,結束了這段富貴榮華的家族歷史。
龔自珍一生仕途非常不順,考了六次會試才考中進士。會試不過是資格賽,取得了進士的資格,還要參加殿試。殿試是排位賽,決出名次,其中前三名便是狀元、榜眼、探花。龔自珍在殿試對策中仿效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撰寫了《御試安邊撫遠疏》,議論新疆平定準噶爾叛亂后的善后治理,從施政、用人、治水、治邊等方面提出改革主張,史載“臚舉時事,灑灑千余言,直陳無隱,閱卷諸公皆大驚”,閱卷的官員們大驚失色,此人來者不善,踢館來了。主持殿試的大學士曹振鏞以“楷法不中程”,將龔自珍定為三甲第十九名,不得入翰林,仍為內(nèi)閣中書。內(nèi)閣中書這一官職,是內(nèi)閣大臣的小秘書,而翰林是內(nèi)閣大臣的接班人,天差地遠。
這個小秘書,龔自珍一當就是十年。十年之內(nèi),龔自珍屢屢揭露時弊、觸動時忌,得罪了權貴,忤逆了長官,于是下決心辭官南歸。他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眷,返回江蘇老家。其間南來北往,恰好一年,龔自珍共寫有315首雜詩,按時間排序整理成篇,稱作《己亥雜詩》。這首名詩,便是其中之一。
紅花本在枝頭之上,如同人本在京城當官,辭官出京,花落殘紅。“白日”,取自“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河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很多人生平背誦的第一首詩便是這首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但很多人一輩子也沒有想過何為“白日”。“依山盡”,說明太陽下山了,霞光漫天應該是紅色才對,怎么變成了白色?不知你平時注意觀察過沒有,有時天會霧蒙蒙的,微鋪有一層薄云,天既不昏暗又不晴朗,因此你可以看見云后的太陽,那太陽慘白慘白而沒有光芒,便是“白日”。古人語言體系中,日象征天子,天子本來應該光芒萬丈才對,這時候卻是病殃殃的“白日”。
“離愁”,離京的愁,所愁的對象即是那斜陽西下的“白日”。“吟鞭”,馬鞭輕吟,揮手一鞭,鞭子發(fā)出催馬前行的指令。龔自珍催馬向東而行,身后的京城位于西方,西方京城方向“白日斜”。離開朝堂,同樣也可以報效國家,我可以“化作春泥”,為明年春天的花朵提供
養(yǎng)分。
事實上,龔自珍沒有食言,辭官兩年后,便執(zhí)教于江蘇云陽書院,為國家培育英才。(胡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