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芬
天生政治家 不當火頭軍
在第一次俄國革命以前,已參加革命的斯大林主要在家鄉(xiāng)格魯吉亞或高加索其他地區(qū)活動。當時他在一日三餐上沒有什么特別喜好,完全遵循格魯吉亞人的飲食習慣。
剛到俄羅斯時,這位高加索的革命者不太適應。但他很快就喜歡上了俄羅斯的氣候和飲食習慣。在那段歲月,無論是住在沃洛格達、圣彼得堡,還是被流放到荒涼偏遠的西伯利亞小城那雷姆、圖魯漢斯克,斯大林對俄羅斯人的粥、餃子、酸菜湯、水煮白肉、清水燉魚,還有燒烤山鶉、榛雞等野味一點都不反感。
另外,斯大林有一個特別之處,那就是他不喜歡、不會,甚至根本就不愿意做飯。可能他認為做飯對一個真正的男人,尤其是能支配自己意志的男人來說有傷大雅。這在他被流放到圖魯漢斯克邊區(qū)時得到了充分表現(xiàn)。
那時他和加米涅夫、斯維爾德洛夫(后兩位均是蘇共早期重要領(lǐng)導人)住在一起。3個人一致商量好輪流下廚房。斯大林非常樂意捕魚、打野味,把各種食物送到廚房,但堅決拒絕做飯和洗碗。他連自己用過的盤子也不想洗,一吃完馬上溜之大吉。這造成了一場不小的混亂。
粗茶就淡飯 勸酒是行家
1920年代斯大林先后在克里姆林宮餐廳、聯(lián)共中央機關(guān)餐廳就餐。
斯大林的食譜非常簡單。冬天,第一道菜一定是用漬白菜做的肉湯,夏天則用新鮮白菜熬素湯;第二道是帶奶油的蕎麥粥和帶汁的上等牛排;第三道為紅莓果醬或干果凍。下午5點鐘,斯大林喝檸檬茶,吃餅干和一塊白面包,也就是蘇聯(lián)普通療養(yǎng)院里的那一套。不過他一年四季都是這樣,而且長年如此。直到具有轉(zhuǎn)折意義的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結(jié)束后,斯大林那常年不變的飲食才有了變化。
從30年代中期起,斯大林的餐桌上開始擺放各種密封的瓶裝酒……斯大林總是親自打開瓶蓋,給自己斟上一杯。他只喝自己開封的酒。另外,他個人盡可能地少喝,卻喜歡勸別人喝酒,說出一套又一套祝酒詞讓人不得不喝下一杯又一杯。這是與斯大林吃飯時最難以忍受的……”
擺下豪門宴 觥籌定乾坤
德黑蘭會議和雅爾塔會議期間斯大林舉辦的奢侈的外交盛宴,為日后的蘇聯(lián)招待筵席定下了體現(xiàn)泱泱大國氣勢的基調(diào)。斯大林本人在這種場合極少以美食家的身份出現(xiàn),因為他在正式宴會上一向吃得很少。但他下達了一項特別任務:要求利用烹飪手段,給西方領(lǐng)導人以強大壓力,即通過他們自己的胃使他們自覺地尊重、崇敬以至贊譽蘇聯(lián)的無所不能。在被希特勒炸為廢墟的克里木半島召開雅爾塔會議,就其籌備速度和縝密實施而言,它本身即為一項規(guī)模浩大的工程:所有的準備工作在短短的18個晝夜全部完成。1945年元月8日,蘇聯(lián)內(nèi)務人民委員貝利亞簽發(fā)了有關(guān)會議中飲食保障的、長達4章25條的第0028號密令。
看到里瓦基宮的宴會廳里桌椅排放井然,看到餐桌上的銀制餐具熠熠生輝、瓷制器皿光澤宜人,看到盛滿各式美味佳肴的盤碟被魚貫地端送上來,看到各種名貴的美酒佳釀滿席陳列,見多識廣、目光敏銳的英國首相邱吉爾第一個領(lǐng)悟了這一幕的象征意義。他明白,戰(zhàn)后的蘇聯(lián)會比戰(zhàn)爭初期的蘇聯(lián)更加強大。
斯大林獲得了他希望獲得并致力爭取的東西:雅爾塔會議的政治成功完全配得上所舉辦的耗資費時、奢侈豪華的盛大筵席。
晚年疑心重 果腹需親躬
二戰(zhàn)結(jié)束后的最初幾年,斯大林的菜譜中開始出現(xiàn)各式法國菜。雖說他盡量少出席正式宴會,但有時是無法避免的。這時他往往吃得相當少,一般局限于鮭魚片、鱘魚、干炸牛排等,主食一般是面包夾魚子醬。
在斯大林晚年,同他一起吃飯的人急劇減少:有的去世了,有的離職了,有的被冷落了。
斯大林對別人的不信任、多疑以及害怕別人投毒,在他逝世前發(fā)展到了極端。他甚至將自己反鎖在辦公室里,親自用電爐做飯。面對如此簡陋的條件,再加上他并不會做飯,可想而知他當時所能享用的只不過是炒雞蛋或煮通心粉之類而已。斯大林的這些行為令人難以置信,但事實終歸是事實,有不少人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對此都有充分的描述。這說明斯大林當時正經(jīng)歷著嚴重的心理危機,處在精神崩潰邊緣。這種情況大約持續(xù)了幾個月。1953年3月5日,病魔終于徹底摧垮了這位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