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中國的“立體快巴”——“巴鐵”試行的消息,在業(yè)內激起了千層浪,一時之間社會各界褒貶不一,巴鐵項目及其設計者、投資者更是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據(jù)了解,這輛頗具想象力的“空中巴士”——巴鐵1號試驗車整體只有一節(jié)車廂,車長22米,寬7.8米,高4.8米,額定載客數(shù)為300人,下層鏤空,橫跨兩條街道,形似“龍門吊”,車輛可以從底部穿過,上層能載客1200?1400人,時速達60公里,造價只有地鐵的20%左右,并聲稱能減少現(xiàn)有主要交通干道35%以上的擁堵狀況。
不過,事實上早在1969年就有美國建筑師夢想將類似“立體快巴”的創(chuàng)新交通工具付諸實踐。然而40多年過去了,建造“跨界車”的想法因無法解決許多實用性問題而從未真正啟動。眼下的“巴鐵”經首次路試后,人們發(fā)現(xiàn)這一盼望已久的“創(chuàng)意”似乎也存在著諸多問題:低矮的車下空間將對其他車輛產生影響;過重的車身對路面會造成損毀;限制高度、轉彎半徑、過十字路口、過立交橋等日常出行中的常見問題,也沒有具體的解決方案。
2016年初,“巴鐵”的總設計師宋有洲曾向媒體表示,他已經安排上海交通大學研究所汽車工程院,進行評估TEB設計的可行性。然而交大研究所所長隨后卻否認了這一說法。與此同時,交大研究所副主任和兩位教授稱,他們確實進行了設計分析,但這純屬個人行為。同時,西南交通大學也否認參與了這項技術的研究開發(fā)。
有鑒于此,隨之而來的質疑聲響徹云霄,諸多主流媒體都發(fā)出了質疑聲音。據(jù)報道,“巴鐵”這次幕后的資本推手是一個叫“華贏集團”的第三方財富管理平臺,而目前巴鐵科技公司的投資方華贏集團正進行私募基金募集。更加令人不解的是,項目投資企業(yè)與理財平臺的“華贏集團”的老總是同一個人,許諾給投資者回報為10%?13%。這種不斷向投資者融資的現(xiàn)象,不禁令人聯(lián)想起震驚全國的“e租寶事件”——以創(chuàng)新為名騙取國家科研經費。
目前,巴鐵1號試驗車已經被官方封藏,生產樣車的工廠失去了動工跡象,金主華贏凱來的互聯(lián)網金融項目也已下線。是真創(chuàng)新,還是假集資?眾說紛紜之下,“巴鐵”項目的真實性和可行性仍有待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