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洪波(媒體評論員)
雙十一無須降溫
作者 劉洪波(媒體評論員)
從溫飽不得的階段進入溫飽階段再進入小康階段,消費理性也在變化。人們已經不再只是因為“必需”才去消費。
今年雙十一,電商銷售額又報捷,網(wǎng)購概念的普及程度比往年又有提高。線上線下融合,已非趨勢而是現(xiàn)實。就連我70多歲的老父親,都整天抱著“移動端設備”掛在網(wǎng)上了,去年他還沒有這樣。
消費高峰,當然不免有各種銷售陷阱。按數(shù)量講,陷阱的數(shù)量是大的;按出現(xiàn)的幾率來講,是否比平時更大一些,也未必。不良購物體驗的吐槽,總是看得到的;理性消費的提醒,也是能及時地聽到的;雙十一過后,各種一地雞毛的報道,也將在社會新聞里報道。
不過,又怎么樣呢?雙十一仍是雙十一,“光棍節(jié)”已經被“網(wǎng)購節(jié)”壓到角落,而且購物狂歡已經從網(wǎng)商擴展到實體店,沒有哪個商家能甘居“世外桃源”,不去順應這個極致消費日的到來,因為無視市場機會,不只是不符合經營的原則,甚至,不去參與市場,滿足購物大軍的愿望,簡直也不符合經營的道德。
至于消費體驗,類似于黃金周的旅游。黃金周旅游,人人都可以預見其火爆,人人一身的疲憊,似乎都有理由叫喊體驗不佳,但也不見有削平峰值的跡象。選擇在個人。我個人的選擇是既不在黃金周出游,也不在雙十一網(wǎng)購。但我想,肯定有更多的人體驗到了雙十一或者黃金周的愉快,擁擠對有的人也可能是值得回味的體驗吧,而且打折確實能讓人做出“理性選擇”,參與某種盛大場面也能讓人產生愉快之感。
“理性消費”是雙十一中最容易出現(xiàn)的一種提醒。從出發(fā)點來說,我覺得這是善意的,但就實際效果來說,不排除確實勸阻了部分人的“不理性消費”,但總體上是無效的。
消費理性還是不理性,真是一件難說的事情。任何人經過選擇、比較,決定去購買某種商品或服務,都可以說是“理性”的行為,他一定在自己的愿望或欲望,與滿足愿望或欲望的付出之間進行了計算。理性并不意味著不后悔,可能在下一個時刻,或者當他拿到商品、熟悉了商品之后,就后悔了,這不是不理性,而是理性在調整中,后悔本身也是理性的一種表現(xiàn)。
從溫飽不得的階段進入溫飽階段再進入小康階段,消費理性也在變化。人們已經不再只是因為“必需”才去消費。如果僅僅必需才消費,生產就會維持在最基本生活資料的水平,滿足“舒適需求”“個性需求”的物品都沒有人買。如果大家僅僅因為手機壞了才去更換,手機廠不知要倒閉多少?!氨匦琛钡亩x也改變了,過去認為的高級享受,現(xiàn)在可能被視為必需。雙十一與其說是“釋放消費”不如說是“拉動消費”。消費需求不是恒定的,雙十一的購買行為,若沒有這個日子未必會成為消費行為。如果大家都“理性”,整個社會的消費水平都可能下降。
基于上述考慮,我不認為雙十一有需要降溫的問題,只要大家樂意,讓它能走多遠走多遠好了。當然,消費權益維護要跟上,這也是沒有疑義的。
編輯:郭梁 美編:徐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