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俊波
美國作家愛斯米·科德爾在《特別的女生薩哈拉》一書中詳細敘述了一個孤單、寂寞、安靜的女生薩哈拉,她從不寫作業(yè),不主動回答老師的問題,是老師同學眼里的“特別的女生”,沒人能讀懂她的心……直到波迪老師的出現。波迪小姐讓學生寫日記,薩哈拉交了四個字“我是作家”,波迪老師的評語是“我相信”。后面薩哈拉連續(xù)四次日記本空著交上,波迪小姐沒有像其他老師一樣,對她進行“特殊教育”,而是連續(xù)四次在本子上寫了一句評語——作家需要寫作!一句簡短的話,就這么不輕不重地敲擊著薩哈拉的特別,從而使特別的女孩走出了孤僻,成為一個真正的、特別的女孩。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她就會發(fā)出特別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fā)生共鳴,我自身就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薩哈拉是幸運的,她遇到了不拘一格看學生的波迪老師。波迪老師找到了適合薩哈拉尺碼的水晶鞋,并耐心地等待,灰姑娘終于變成了美麗的“小天鵝”。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時常看到一些把握不準孩子成長“尺子”的現象:有的教育者以“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借口,不管不顧孩子的特點,主觀地讓他們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班,使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喪失了兒童的天性;有的教育者信奉“分數論”,以分數的高低來評價孩子的品性和優(yōu)劣;還有的教育者總拿自己孩子的不足與其他孩子的長處比較,讓孩子失去了進取的信心和動力…… 這些趕鴨子上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最終將事與愿違。那么,我們該如何找準教育孩子的“尺子”呢?
第一,關注和了解學生發(fā)展的核心素養(yǎng)。它主要指學生應具備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是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yǎng);其發(fā)展是一個持續(xù)終身的過程,可教可學,最初在家庭和學校中培養(yǎng),隨后在一生中不斷完善。核心素養(yǎng)是連接宏觀教育理念、培養(yǎng)目標與具體教育教學實踐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是教育孩子的具體化目標和實踐。
第二,尊重和理解學生發(fā)展的個性差異。每個孩子都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環(huán)境,人格修養(yǎng)、自身素質、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差異。有的性格張揚,有的性格內斂,有的擅長感性思維,有的擅長理性思考,有的長于動手,有的長于動口……我們的教育者要充分考慮孩子的特點,充分地理解、尊重、信任和關愛孩子,通曉激勵、喚醒、鼓舞,在發(fā)現他們閃光點的同時找準 “尺子”,關懷備至地、小心翼翼地呵護他們幼小的心靈。
中國有句俗語:“看菜吃飯,量體裁衣”。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理論聯系實際,在發(fā)現中找準孩子成長的“尺子”,深入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和潛力,并適時地給他們搭建平臺,讓他們一展所長,在揮灑個性中真正實現發(fā)展自己、成長自己、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