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山壁
對臺戲
公元220年劉邦來到南鄭,委身漢王。歷史在這兒拐了個彎兒,中華民族進入大漢時代,漢中成為一個重要歷史舞臺,并且進行了一次“戲改”。上千年的封建宗主被趕下臺,代之一個草根皇帝,幾個布衣將相,演繹了許多精彩故事,其中《追韓信》《未央宮》成為漢中的保留劇目,永不落幕,那幾個角兒天天在眼前晃來晃去。
城市南隅的漢臺,典型的漢代建筑,堆土成臺,拔地而起,高七米。有首詩說:“留此一杯土,猶是漢家基?!毙劬崤_上的望江樓,高十八米,巍巍乎高哉,正是高祖劉邦的形象。底部白色山門,是粉底朝靴;中部棕紅梁枋、隔板、回廊,五色彩繪,是蟒袍;頂部廡頂歇山,翼角飛檐,錯綜交織,突出一個攢尖,是王帽。那個高鼻子皇帝,正撥云縱目,望著蜀波楚浪吟哦:大風起兮云飛揚……
也許當年偏居一隅,迫于無奈,權宜之計,還無心營造宮苑。不久天下歸漢,這兒便成龍興之地,后人添磚添瓦,大興土木,漸漸變成觀瞻的名勝??赐づ_樓榭,珍木修篁,蔚然大觀。漢桂九株,濃蔭如蓋;旱蓮二株,清香襲人;鐵樹二株,一高一矮;皂莢二株,一雄一雌,樹齡都在數百年以上。博物館占據一角,更是藝術的園林,古棧道陳列,石門十三品,都是國之瑰寶。臺分三級,高低相間,花木掩映,深不可測,讓人聯想起未央宮,霎時劍拔弩張起來。
漢臺西南三百米,有拜將臺,正方形,高四米,白玉欄桿。兩側石碑相對,西碑舒同題字“拜將臺”,東碑刻有祝紹周絕句:“辜負孤忠一片丹,未央宮月劍光寒。沛公帝業(yè)今何在,不及淮陰有將壇?!睘轫n信鳴不平。臺前韓信戎裝石像,高六尺,一手握劍,一手托印。氣勢不夠威武,倒像一個白面書生。也難為雕塑家,《史記·淮陽侯列傳》,并無相貌刻畫,只有一句“奇其言,壯其貌”。大概韓信并沒有武功,更無項羽那樣拔山之力,其軍事才能全憑腦子聰慧,善于知己知彼,排兵布陣。一旦失去軍權,輕易束手就擒,連幾個宮女也對付不了。
兩臺南北相望,曾經相互依存,情同兄弟。劉邦接受蕭何舉薦,聽了韓信“登臺對”,喜出望外,“擇良日、齋戒,設壇場,見禮?!睆拇嗣餍迼5?,暗渡陳倉,得關中。繼而出井陘,背水一戰(zhàn),征服山東,奪取天下。拜將臺成為漢軍由守而攻的轉折點。可惜劉邦能共患難而不共富貴,功成狗烹,用時如金,棄之如土,拜將臺連著斷頭臺。從此漢中兩臺唱起了對臺戲,站在北臺看南臺,像是公審,這邊居高臨下,那邊是弱者。站在南臺看北臺,像是答辯,這邊據理力爭,那邊無言答對。控辯雙方,各執(zhí)一詞,各有各的群眾。我問身邊兩個當地人,觀點對立。一個怨劉邦“卸磨殺驢”,另一個說,拉完磨又踢又咬,還不收拾你。全國范圍好像更同情弱者,評選中國十大名臺,拜將臺榜上有名,與琴臺、叢臺、孔雀臺等位列一起,而漢臺落選了。外地人說起漢中,往往只知拜將臺而不知漢臺。
不僅劉邦丟了許多選票,連蕭何也遭詬病。當年漢朝甫定,論功行賞,以蕭何最盛,食邑最多。劉邦稱其為“功人”,諸將為“功狗”。連太史公也說“天下俱稱其美”。但是百姓并不認同,認為他忠而不義,“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漢中人心里有桿秤,給張良修廟,為韓設祭壇,給蕭何的評價只是路邊一塊石碑,在漢中以北八十里馬道村,村邊有條河,河北有個不犬的石碑,“蕭何追韓信處”。碑上有兩句詩:不是寒溪一夜?jié)q,哪來炎漢四百年。立碑人打了伏筆,蕭何月下追韓信,從漢中到關中只有一條道,沿褒斜道一直向北走,自西向東流的寒溪,二人都應阻滯在河南岸,而把碑立在河北,暗里指責蕭何把事做過了。
張良韓信兩位教員,時時耳濡目染,漢臺有個鏡吾池,天天對照洗心,影響了漢中人的性格,看透世事,不熱衷仕途,不激進。除了東漢李固當過太尉,再沒出什么達官顯要。本地人外出當兵上學,急著回鄉(xiāng)。外地人進來求職,都想留下。不圖山清水秀,物阜財豐,看重的是漢中民風淳厚,生活安逸。中醫(yī)說“甘溫除大熱”,漢中人心態(tài)好,不卑不亢,不溫不火,隨性自如,不與人比。常說:“他們吃蒸飯,我也有鍋邊吃。他們吃肉,我們也吃紅豆腐。”《華陽國志》上說,漢中人“尚滋味,好辛香”,民諺說:“有酒不怪菜”“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睗h中人血液里多了些浪漫因子,不時不食,見面話是“好耍吧”“耍漢中去”“過得去,攢個逑勁?!庇袀€世外桃源的味道。
武侯墓說戲
諸葛亮是智與勇的化身,國人奉為神明。據我所知,全國現有孔明廟三十三座,武侯祠九座,為爭先生生平中一段戶籍,南陽、襄陽打不完的官司。唯獨武侯墓,“自漢至明一千三百年來從無異說?!保ㄇ宓拦馊辍吨椅浜铎裟怪尽罚┮驗橄壬∷牢逭稍坝羞z囑:“死后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殮以時服,不須器物?!眽灥?、規(guī)格都定死了。為匡扶漢室,先生駐節(jié)漢中八年,六次北伐,鞠躬盡瘁,死后也要守護國門。一朝主宰,而不還葬成都,另有意圖,不使自己威逼漢室宗廟,至忠也。
以朝圣心情,沿先生首次北伐之古金牛道北行,過定軍山便看到望碑,停車步行,足下沉重,生怕驚動先生安息。站在玉帶橋環(huán)顧四方,前書案(山),后筆峰,襟軍山,帶沔水,橋下溪水,靜靜繞墓一周,奔漢江而去。山光水色,茂林修竹,眼前仿佛是躬耕隴中場景,一派臥龍待顧氣象,有少年出世之生機,無英雄遲暮之悲涼。先生果然是易學大師,堪輿高人。
步入山門,綠蔭如蓋,碑碣林立。卷棚式獻殿,香煙繚繞,重檐式大殿,氣氛森嚴,正面先生塑像,綸巾鶴氅,一手扶膝,一手握卷,書僮侍立左右,外站龍驤虎賁(關平張蒼)。兩側墻上,懸掛岳飛手書前后出師表,大氣磅礴,似從胸中呼出。先生一臉莊重,二目深沉,依然在運籌帷幄。方形神龕像一輛戰(zhàn)車緩緩行進,窗外林濤颯颯,山影重重,疑似漢中練兵的木牛流馬、八陣圖。
三進院落,殿宇相連,許多門楣廊柱,便有了許多牌匾楹聯,皆出自歷代名家之手,仿佛一個跨時代的詩書聯展,真草隸篆,百花齊放,名言警句,標新立異?!俺鰧⑷胂唷薄白云鹦小薄皟染赐庵薄薄皾h祚難延忠魂痛裂三分鼎,軍山在望高冢靈通八陣圖”“銅雀臺荒七十二疑冢安在,定軍山古百千載血祀常新”“雖知天定三分鼎,猶竭人謀六出師”。從不同角度,概括出一個千古偉人的形象,也省去了這篇拙作許多文字。
大殿之后,四方攢尖墳亭,亭后圓形墓地,墓在中心,漢制復斗形,頭西腳東,永懷西蜀之意。墓高四米,周長六十四米,圍以大理石裙板。墓上蘭草青青,如同新墳,卻被兩株護墳漢桂說出已有一千七百年歷史。樹高十九米,胸圍三米,年年八月開花,花色金黃,香飄十里,因此生發(fā)一副名聯:水咽波聲一江天漢英雄淚,山無植來十里定軍草不香。與漢桂同齡的還有滿園參天古柏,《忠武侯祠墓志》上說:“蜀漢炎興元年(公元263年)所植漢柏五十四株,象征武侯在生之年?!卑亓挚此茻o序,實為八卦太極圖形,冢為圓心,行株距離按爻線長短布局?!赌怪尽酚涊d,祭期為每年清明,演戲三五日,通宵達旦。出于對先生崇敬,墓地千多年安然無恙。直到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八十三軍傷殘醫(yī)院進駐騷擾,砍樹作餉,漢柏損失過半,僅剩二十二株。諸葛亮位尊戰(zhàn)神,你蔣介石也敢冒犯,豈能不敗。
演戲的舞臺在墓園出口,一座明代戲樓,意在回頭看史。當年上演劇目,多是三國題材。戲劇界有“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三列國”一說,三國戲的主角又多半是孔明。歷代國人對先生的文治武功,由敬仰而神化。由民間傳說文人詩詞,一千年發(fā)展到長篇小說《三國演義》,又六百年演化為京劇《空城計》《借東風》,一個“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智圣形象,神乎其神,家喻戶曉。然而有的劇情純屬虛構,與史實相距甚遠,比如《空城計》。
勉縣博物館長、陜西省三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清華,歷經四十年史籍研究和實地考證,指出了《空城計》的空穴來風。公元228年諸葛亮首次北伐,即街亭之戰(zhàn),與他對陣的并非司馬懿,而是張邰。彼時司馬正任荊州都督,鎮(zhèn)守宛城,三年后大都督曹真病死他才接任,“始與亮在漢中抗衡耳”。(《三國志·諸葛亮傳》)再者地理也經不住推敲,當時蜀軍駐扎陽平關(今勉縣),而不是西城。古西縣在今安康市西北,街亭在今甘肅秦安縣,古街泉縣街中有井稱街泉亭,簡稱街亭。西城與街亭差之千里,那救兵趙云飛也過不來的。倒是十二年前(公元219年)定軍山之役,曹操運米千萬囊于天蕩山,趙云放火燒山后被曹兵包圍,營中兵少,弄險使了“空營計”,“大開營門,偃旗息鼓,曹操疑有伏兵而去。營內鼓聲震天,強弩勁射,曹軍驚駭,自相踐踏,紛紛墜入漢水,大敗而去?!贝稳談溱s來,驚呼“子龍一身都是膽?!比绱丝磥恚犊粘怯嫛反_有移花接木,張冠李戴之虞。
張良廟得杖
大凡旅游景點,或以山水出奇,或以人文制勝,或以文物珍貴,而擁三者于一身者,唯漢中張良廟是也。廟在川陜公路、古褒斜道上,留壩縣城北三十里,紫柏山下,連留壩這個縣名也因張良而得。張良是西漢開國功臣,封留侯。天下甫定,劉邦大宴群臣,稱贊“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彼蚁戎扔X,功成身退,避免了韓信彭越烏盡弓藏的下場。
正是農歷九月,秋山斑斕,層林盡染,萬紫千紅的山野,像一匹碩大的印花布,不光女人們喜愛,男人們也心里舒坦。這里是秦嶺南麓,。北緯33.5度,地球同緯度最漂亮的一塊地方。因為它是長江黃河的分水嶺,南北氣候的分界線,雨量充沛,植物繁多。路旁幾棵高大的梭欏樹,是分界線上的亮點,常常一棵樹上兩種景象,南邊露水北邊霜,一半細雨一半雪。
廟在路北,毗鄰大道,人流氣暢,設計照墻于外,大門蔽內,是風水學上一種破法。過小橋進山門,橋下流水淙淙,一下子把人帶進圯橋進履的故事。迎面是四角八方靈官殿,再向前是三清殿,左鐘右鼓,一方完整的院落。西廂旁開一門,邁進張良廟,東西向,與剛剛走過的中軸線垂直,打破了傳統(tǒng)的對稱格局。佩服設計者的智慧,另辟蹊徑,張良是人,三清是神,這樣就解決了主從關系,又各得其所,又不讓人感覺喧賓奪主。這樣張良廟也便放開手腳,三進院落,拜殿、大殿,左右配殿,一應俱全,也便名正言順了。廟院兩邊是方丈院和花園,五門九通,“出入是門,進退有度”,暗合張良的人生哲學。
兩處建筑風格也有所不同,三清殿屬儒家,“官式”格局,方方正正,橫平豎直,院內只植松柏,不見花草,森嚴肅穆。張良廟屬道觀,師法自然,隨坡就勢,錯落有致,廣種花草,有聲有色,輕盈舒展。連瓦工木工也各有特點。前者粗獷大氣,后者精巧入微,加進了一些“川味”,東西兩院,南北交匯,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南北兩座花園各有特點,北園花木見長,一棵玉蘭亭亭玉立,兩株黃楊冠蓋如云,五株紫柏形態(tài)各異。好大一片竹林,齊刷刷一塊方陣,奇怪的是每棵竹子出土后都先拐個彎,再向上生長,集體躬身下拜的樣子,向著廟堂。當地人說:“天上星星敬張良,地上萬株跪子房?!蹦蠄@正方形,中間一個圓形池塘,池中一個六角亭,合乎中國園藝傳統(tǒng):“花間隱榭,水際安亭?!背剡厓芍旯虐?,樹上釘著“身份證”,一名纓絡一名掛甲,都三百年高齡了??礃淦?,前者絲絲縷縷,纏纏綿綿;后者鱗斑點點,縱橫成行??礃涔?,一個蓬蓬松松如發(fā)髻,一個虬枝鐵臂,如頭盔。一公一母,比肩并立,默默含情。園之四周,一面竹影花墻,三面客舍回廊。東面一座三層小樓,抗戰(zhàn)初期曾接待過于佑任、馮玉祥、蔣介石等幾個大人物,都是匆匆過客,不解張良。一位是文人,卻熱衷仕途;一個是武夫,終被迫下野,一個自比帝王,整日磨刀霍霍想著殺人。
整個建筑群借山造勢,自西向東漸次抬高,長廊直抵山腳。山也名叫廟臺,高二百米,一條石徑垂下,像一副懸梯。石徑寬三尺,階石整齊。拾級而上,一步步走近山上的張良,身子也覺輕巧起來,飄飄然,一氣爬完一百九十個臺階,也不心慌氣短。山頂四望,果然五山環(huán)抱,二水分流,一方福地。五山叫不出名字,如五指伸開,掌心是一片廟宇。二水一名紫金河一名違駝河,兩條掌紋,生命線與愛情線,由合而分。“百尺樓臺騰紫氣”,授書樓仿佛浮在云彩上面,廟宇三層,底層是授書故事,中為黃石公塑像,上為張良,一身散淡的樣子。門有于佑任一聯:“送秦一錐,辭漢萬戶”。一錐一辭,概括了張良的一生。行云流水的草書,展翅欲飛的檐角,用來表現張良,形式與內容完美的結合。
下山路上,頻頻回頭,心里默念著一句話:“年少懷山心不了,年老懷山恨不早。”在廟門被商戶包圍起來,推銷一種拐杖,黃楊木的,雕刻精致。友人說,上山不見你,下山用不著了。我說用得著,平原上也用得著。商戶遞上一根龍頭拐杖,我說不配,換個普通的,拄在地上,高低合適。對友人說,本無張良之才,早就不走仕途了。但是做人走路,都有個懂行藏,知進退的問題。這根拐杖相見恨晚,有了它,余下的路更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