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見
唐太宗的“勤政”與“善政”
文/孔見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封建帝王中少有的一位明君,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開創(chuàng)了為后世稱頌的“貞觀之治”。他不但勤于政務,而且善于理政,有值得稱道的理政方法。
據(jù)載,在一次朝會上議論封建諸侯問題時,禮部侍郎李百藥將他寫的《封建論》呈給唐太宗參閱,其中涉及到李世民的理政之道。他寫道:唐太宗“罷朝之后,引進名臣,討論是非,備盡肝膈,唯及政事,更無異辭。才及日昃,命才學之士,賜以清閑,高談典籍,雜以文詠,間以玄言,乙夜忘疲,中宵不寐”。在這里,不僅反映唐太宗勤于政務,不貪圖游樂,對政事能夠做到“乙夜忘疲,中宵不寐”。每日朝會,他用心聽取各種意見、建議,作出決定思考周密;而且罷朝之后,還把一些大臣留下繼續(xù)討論,唯恐出錯。在討論中,他能夠做到虛懷若谷,同大臣們推心置腹,“備盡肝膈”,人盡其言。更為可貴的是,到了晚上,他還和一些飽學之士高談闊論典籍詩文,以至抽象的“玄言”。這看似與政事無關,實際上這種“務虛”是十分有益的,它不僅拉近君臣之間的關系,充實自己的知識,而且必然會涉及盛衰興亡的歷史經驗,是非得失的不同看法,達到“知風化之本,見政理之源”的目的。正因為唐太宗能夠通過務虛活動,善于聽取各種不同意見,所以使他的許多決策、措施,特別是在他的貞觀之治的初中期,比較符合民情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出現(xiàn)了初唐盛世。
在古代帝王中,很少有人像李世民這樣重視廣納眾言,懂得“務虛”的重要。他還是秦王的時候就設立文學館,以收羅四方飽學之士。經過挑選,李世民吸收了房玄齡、杜如晦、孔穎達等18人入館,要求他們輪流在館值班,以備顧問。這些人對李世民建功立業(yè)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流傳下來的成語“房謀杜斷”,就是指房玄齡多謀,杜如晦善斷, 這兩人都成為貞觀一代名相。后來李世民還請畫家閻立本為他們畫像,“藏之書府”, 留下了“十八學士登瀛洲”的美談。作畫時18學士中薛收已過世,李世民動情地說:“恨不早圖其像”。這18學士就是李世民組織起來的有名的智囊團。
君主開明,臣下敢言,沒有拘束。唐太宗也從這種“務虛”活動中總結出一些理政的經驗,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用人如器,各取所長”;“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四海之主,不得獨私故人”;“草創(chuàng)難,守成更難”;“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上畏蒼天監(jiān)視,下畏群臣仰望”;“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以人為鏡,以史為鏡”,等等,都為后世提供了有用的政治格言。他還和群臣討論,隋朝本是一個強盛富庶的國家,為何隋煬帝繼位不到13年便亡國?他認為主要原因有三條:一是廣修宮室,到處巡幸;二是美女珍玩,征求不一;三是東征西討,窮兵黷武。隋煬帝恃其強盛,不顧后患,徭役無時,干戈不斷,不顧百姓死活,終于激起民變,以至身戮國亡。他常以前朝歷史教訓,引以為戒。
唐太宗確是封建帝王中少有的能夠自覺探求理政經驗,善于用眾人的智慧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他有豐富深厚的多方面知識的修養(yǎng),有“手不釋卷”的讀書習慣,但他還是認為:“君主不能一人獨斷,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即使是一國之君,也不能夠遍知天下事,要想治理好國家,就必須虛懷納諫”。他有自知之明,防止恃才傲世。他雖擅長詩文,但當有人請求刊刻他的詩文集時,他沒有答應,說:“君主以德政治天下,只靠文章是無用的。梁武帝、陳后主、隋煬帝都有文集刊刻于世,但最終也沒有挽救他們失敗的命運?!彼€無限感慨地說:“隋煬帝的詩文寫得如此之好,但他的行為卻截然相反,可見敗德之君留文于世,只能是貽笑后人?!?/p>
雖然時代不同,但唐太宗的理政經驗,對我們仍然是一份值得借鑒的歷史遺產。我們的領導干部是人民的勤務員,更應該放下令人厭惡的架子,虛心學習,善于聽取不同意見,力求做到務虛與務實相結合的工作方法,以保持自己決策的正確性。須知:那種裝腔作勢,目空一切,唯我正確,一人說了算的惡劣作風,往往是同自己腹內空空、又恥于下問相聯(lián)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