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奇
(作者單位: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論文敘筆
《文心雕龍·銓賦》篇探微*
萬 奇
《銓賦》篇是系統(tǒng)、成熟的賦體專論。是“詮”,還是“銓”,筆者所見的版本并不相同。因“銓”字更為妥帖,本文用“銓”而棄“詮”。劉勰雖置“賦”于文體論中,但并不否認(rèn)“賦用”。其“賦”觀是賦“體”兼“賦用”。劉勰所說的“登高之旨”不是“賦詩言志”的政事行為,是指詩賦寫作之初的“睹物興情”,亦即《明詩》篇所講的“應(yīng)物斯感”。他倡導(dǎo)“麗詞雅義”的原因有三: 一是體現(xiàn)宗“經(jīng)”的指導(dǎo)思想。二是追求雅“麗”的審美理想。三是“洞見癥結(jié),針對當(dāng)時(shí)以發(fā)藥”。目前文章寫作還存在格調(diào)不高,文字粗疏的弊端,劉勰的“麗詞雅義”說不失為一劑救弊的良藥。從這個(gè)意義上看,劉勰的賦學(xué)理論不單單是就賦而言,已經(jīng)具有某種普適性的文章學(xué)價(jià)值。
文心雕龍;銓賦;賦體;賦用;麗詞雅義
《銓賦》篇是《文心雕龍》“論文敘筆”(文體論)的第三篇。全篇遵循“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tǒng)”(《序志》)的基本原則,考察賦體的來源、發(fā)展和演變,闡明賦體的含義和特點(diǎn),銓評戰(zhàn)國、漢、魏、晉的主要作家和作品,確立賦體寫作的“大體”,是一篇系統(tǒng)、成熟的賦體專論。
本文立足《銓賦》篇,并結(jié)合《文心雕龍》的其他相關(guān)篇章,重點(diǎn)研討“銓”與“賦”的含義、“登高之旨”和“麗詞雅義”等問題,辨難析疑,以探其本。
釋“銓”與“賦”
一、 “銓”與“詮”
是“詮”,還是“銓”,筆者所見的版本并不相同。元至正本、明楊升庵批點(diǎn)曹學(xué)佺評本、明楊升庵批點(diǎn)梅慶生音注本、日本岡白駒校讀本以及通行本作“詮”;而唐寫本、明王惟儉訓(xùn)詁本、日本九州島大學(xué)藏明版以及戚良德校注通譯本作“銓”字。*戚良德: 《文心雕龍校注通譯》,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4頁。本文用“銓”而棄“詮”,理由如下:
一是就版本而言,唐寫本是《文心雕龍》現(xiàn)存的最早版本,其權(quán)威性和可信度是其后版本無法相比的。唐代是寫本風(fēng)行的時(shí)期。“寫本”即“抄本”,“從版本學(xué)的角度說是很寶貴的。因?yàn)椴徽摴?、私,抄寫不易,故抄前總是要找最好的古本,以免徒耗人力、物力,所以精確度往往比印本高”;*奚椿年: 《中國書源流》,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30頁。而“人以藏書為貴,人不多有。而藏者精于讎對,故往往皆有善本,學(xué)者以傳錄之艱,故其誦讀亦精詳”。*葉德輝: 《書林清話 書林余話》,長沙: 岳麓書社,2000年,第21頁。因之,唐寫本的權(quán)威性與可信度遠(yuǎn)在其后版本之上。諸本若與唐寫本有不同之處,當(dāng)以唐寫本為準(zhǔn)。戚良德校注通譯本作“銓”而非“詮”,正是從版本方面考慮的:“筆者整理的目標(biāo)只有一個(gè),那就是力圖最大限度地接近劉勰之原文,而不是追求文字上的最佳表達(dá)方式。因此,對通行本所改雖多,但凡改必有較早版本依據(jù),且求其最為符合劉勰的用語習(xí)慣;……凡與通行本不同之處,皆在校注中指出最早版本依據(jù)?!?戚良德: 《文心雕龍校注通譯》,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頁。筆者深以為是。
二是就“銓”、“詮”各自的內(nèi)涵來看,“銓”字更符合《銓賦》篇的內(nèi)容?!霸?,形聲;從言,全聲。全為純玉,有完美全備義,說理完備為詮?!薄般?,形聲;從金,全聲。銓即是稱,秤錘以金屬制成,而銓衡物品必力求完備準(zhǔn)確為銓,故銓字從金全聲?!?周何總主編、邱德修副主編: 《國語活用辭典》,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第1842、2005頁?!霸彙迸c“銓”音同形近而義殊。“詮”有解釋說明之義,“銓”有衡量評定之義。*《廣韻·仙韻》:“詮,平也?!贝颂帯霸彙蓖ā般尅保视小昂饬吭u定”之義。如《史傳》:“然后詮評昭整,苛濫不作矣?!边@里的“詮評”即銓評,評議。戚良德在《文心雕龍校注通譯》中指出:“按照劉勰的用語習(xí)慣,此處疑原作‘銓’。”此言甚是?!缎蛑尽菲械摹般屍贰?、“銓序”即有衡量評定之義;《史傳》篇的“銓配”、《論說》篇的“銓文”、《奏啟》篇中的“銓列”、《議對》篇中的“銓貫”、《定勢》篇中的“銓別”之“銓”亦是衡量評定之義。*《序志》:“或銓品前修之文……夫銓序一文為易……。”《史傳》:“……此又銓配之未易也。”《論說》:“銓文則與敘、引共紀(jì)……。”《奏啟》:“蔡邕銓列于朝儀……?!薄蹲h對》:“然仲瑗博古,而銓貫有敘?!薄抖▌荨罚骸笆且岳译s體,功在銓別……?!薄躲屬x》篇固然有對賦體及其源流的解釋說明,然亦有對賦家及賦作的衡量評定:
觀夫荀結(jié)隱語,事數(shù)自環(huán);宋發(fā)夸談,實(shí)始淫麗。枚乘《菟園》,舉要以會新;相如《上林》,繁類以成艷;賈誼《鵩鳥》,致辨于情理;子淵《洞簫》,窮變于聲貌;孟堅(jiān)《兩都》,明絢以雅贍;張衡《二京》,迅拔以宏富;子云《甘泉》,構(gòu)深偉之風(fēng);延壽《靈光》,含飛動之勢;凡此十家,并辭賦之英杰也。及仲宣靡密,發(fā)篇必遒;偉長博通,時(shí)逢壯采。太沖安仁,策勛于鴻規(guī);士衡子安,底績于流制。景純綺巧,縟理有余;彥伯梗概,情韻不匱: 亦魏晉之賦首也。
劉勰評論十八家的作品和藝術(shù)特色,指出荀況等十家是“辭賦之英杰”;王粲等八家是“魏晉之賦首”。這已不是解釋說明之“詮”所能范圍的,是“選文以定篇”之“銓”。接著談“登高之旨”和“立賦之大體”,批評“逐末之儔”“蔑棄其本”,其后果是“膏腴害骨,無貴風(fēng)軌,莫益勸戒”。這些主張更是衡量評定之“銓”了。而且前面對賦體及其源流的“詮”歸根結(jié)底是為了“敷理以舉統(tǒng)”,講明“登高之旨”和“立賦之大體”——這是《銓賦》篇的結(jié)穴之所在。故此,“銓”字更為妥帖。
二、 “賦體”與“賦用”
“賦”,斂也。從貝,武聲。本義是指古代用兵時(shí)從民間征收所需物資。而“在收納民賦時(shí)候,必須按件點(diǎn)過”*章太炎: 《國學(xué)概論》,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9頁。,賦由此衍生了“鋪排”之義。故劉勰說:“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奔热蝗绱耍瑒③乃f的“賦”是指賦體,還是賦用,抑或體用兼而有之?
《周禮·春官》云:“大師……教六詩: 曰風(fēng),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睋?jù)有關(guān)學(xué)者考證,周代的“六詩”是指“用‘風(fēng)、賦、比、興、雅、頌’六法歌詩”,“‘六詩’之‘詩’,其本質(zhì)是歌”。其排列順序是依音樂的次序來確定的。其中“風(fēng)”是本色之誦(方音誦),“賦”是雅言之誦(周代的雅言是鎬京話),“比”是賡歌(依同一曲調(diào)相唱和之歌),“興”是指和歌(依不同曲調(diào)相唱和之歌),“雅”是指樂歌(用弦樂奏詩),“頌”是指舞歌(用舞樂奏詩)。*王小盾: 《詩六義原始》,林慶彰、蔣秋華主編: 《經(jīng)典的形成、流傳與詮釋》,臺北: 臺灣學(xué)生書局有限公司,2007年,第227—350頁?!睹娦颉钒选傲姟闭f改為“六義”說,其名稱、順序沒有變:“故詩有六義焉: 一曰風(fēng),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辈︼L(fēng)、雅、頌作了新的解釋:“上以風(fēng)化下,下以風(fēng)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fēng)?!耪撸?,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炚撸朗⒌轮稳?,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边@表明《毛詩序》不是從音樂的角度來看詩,而是從用詩的角度來釋詩,強(qiáng)調(diào)詩的實(shí)用功能。故曰“六義”。然《毛詩序》與《周禮·春官》都沒有指出六者是體,還是用;也沒有區(qū)別“風(fēng)雅頌”與“賦比興”——把六者等同視之,且“其二曰賦”?!百x”是體,還是用,《毛詩序》與《周禮·春官》均并沒有明確地劃分。班固的《漢書·藝文略》始設(shè)《詩賦略》,視“賦”為體*(漢) 班固: 《漢書》第六冊,北京: 中華書局,1962年,第1755—1756頁。,繼之曹丕、陸機(jī)等魏晉文家亦持“賦體”論:“詩賦欲麗”,“賦體物而瀏亮”云云。劉勰撰《文心雕龍》,置“賦”于文體論,置“比興”于文術(shù)論,把“賦比興”從“六義”中剝離出來。劉勰之所以把“賦”置于文體論,是因?yàn)檐鳑r的《禮》、《智》等賦,宋玉的《風(fēng)賦》、《釣賦》,“爰錫名號”,從此賦與詩劃分了界限,由“六義附庸,蔚成大國”。劉勰雖置“賦”于文體論中,但并不否認(rèn)“賦用”。在他看來,賦是鋪陳之義,其特點(diǎn)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這個(gè)看法既適用于“賦體”,也適用于“賦用”。亦此亦彼,“體”“用”不悖?!霸虻歉咧迹w睹物興情”一節(jié),重點(diǎn)談“立賦之大體”,是從“用”的角度談如何作賦(賦體),提出“睹物興情”、“麗詞雅義”、“文雖新而有質(zhì),色雖糅而有本”,分明是“賦體”之“用”。劉勰的“賦”觀是“賦體”兼“賦用”。《比興》篇是把“比興”當(dāng)“用”來講的,可在具體論述中,也視之為體:
毛公述《傳》,獨(dú)標(biāo)興體……。
起情故興體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
于是賦頌先鳴,故比體云構(gòu),紛紜雜遝,倍舊章矣。
此處“興體”、“比體”表明,劉勰的“比興”觀是“詩用”兼“詩體”。劉勰將“賦比興”從“六義”中分離出來,是持“體用合一”的觀點(diǎn)來看待它們的。
唐代以后才嚴(yán)格區(qū)分“賦比興”與“風(fēng)雅頌”。稱前者為“用”,后者為“體”。孔穎達(dá)《毛詩正義》有云:“風(fēng)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大小不同,而得并為六義者,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fēng)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非別有篇卷也?!痹摹对姺覕?shù)》(舊題楊載撰)則講得更明白:“詩之六義,而實(shí)則三體。風(fēng)、雅、頌,詩之體;賦、比、興,詩之法。”由此看來,劉勰的“賦比興”論,一方面承先秦兩漢“六詩”說、“六義”說以及班固《漢書·藝文志》、曹丕《典論·論文》、陸機(jī)《文賦》之“賦體”論而來,一方面又為唐以后的“三體”與“三用”說做了必要的理論鋪墊,處于承上啟下的轉(zhuǎn)折階段。即《周禮·春官》、《毛詩序》之“體用不分”→班固《漢書·藝文志》、曹丕《典論·論文》、陸機(jī)《文賦》之“賦體”論→劉勰《文心雕龍》之“體用合一”→《毛詩正義》、《詩法家數(shù)》之“三體三用”。*萬奇、李金秋主編: 《〈文心雕龍〉探疑》,北京: 中華書局,2013年,第44—50頁。
析“登高之旨”與“麗詞雅義”
如前所述,《銓賦》篇對賦體及其源流的“銓”歸根結(jié)底是為了“敷理以舉統(tǒng)”。而“敷理以舉統(tǒng)”是《銓賦》篇的“結(jié)穴”之所在,它是指“原夫登高之旨”一段。
一、 “登高之旨”
《銓賦》篇有兩處談到“登高”: 一是開篇引《毛傳》語“登高能賦,可為大夫”,一是“原夫登高之旨,蓋睹物興情”。細(xì)察之,這兩處的“登高”內(nèi)涵并不相同。
《毛傳》的“登高能賦”是指春秋時(shí)期士大夫“賦詩言志”的政事行為:“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當(dāng)揖讓之時(shí),必稱《詩》以諭其志,蓋以別賢不肖而觀盛衰焉?!?(漢) 班固《漢書·藝文志》:“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登高而賦可以為大夫?!薄对娊?jīng)·墉風(fēng)·定之方中》毛傳:“龜曰卜。允,信。臧,善也。建國必卜之,故建邦能命龜,田能施命,作器能銘,使能造命,升高能賦,師旅能誓,山川能說,喪紀(jì)能誄,祭祀能語,君子能此九者,可謂有德音,可以為大夫。”這種政事行為多見于賓主“揖讓之時(shí)”,它不同于“獻(xiàn)詩陳志”:“獻(xiàn)詩陳志”是公卿列士自己做詩,獻(xiàn)給君王,故諷多于頌;“賦詩言志”是借詩言志,見于外事活動,大多用于宴饗聘問等外交聚會,故往往“斷章取義,隨心所欲,即景生情,沒有定準(zhǔn)”,故頌多于諷。*朱自清: 《朱自清說詩》,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9—11頁,第19—21頁。聽詩的人可以此“觀志”,“以別賢不肖而觀盛衰”。而所謂“登高”,其所指有二: 一是酬酢的正堂。古代宴饗聘問等外交聚會主要在正堂之上。據(jù)《禮記·禮器》記載,當(dāng)時(shí)“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天子、諸侯臺門。此以高為貴也”??梢?,“登堂”即“登高”。一是會盟的土壇。古代諸侯會盟時(shí),要筑土為壇?!蹲髠鳌ふ压辍份d:“甲戌,同盟于平丘,齊服也。令諸侯日中造于除?!边@里的“除”,即除地為壇,指諸侯會盟的場所。因壇有一定的高度,須拾階而上;上階是“登壇”,故“登壇”亦是“登高”。*謝明華: 《“登高能賦”和“登高必賦”兩說與劉勰文學(xué)理論的傳承關(guān)系》,《中國未來發(fā)展與研究報(bào)告(2002)》2008年第2期,第870—872頁。因此,《毛傳》說的“登高能賦”是指“登堂能賦”和“登壇能賦”。
劉勰所說的“登高之旨”不是“賦詩言志”的政事行為,是指詩賦寫作之初的“睹物興情”。亦即《明詩》篇所講的“應(yīng)物斯感”??梢哉f,感興、起情是詩賦寫作的通則?!渡袼肌菲摹暗巧絼t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笔恰岸梦锱d情”的絕妙詮釋。《物色》篇則從季節(jié)轉(zhuǎn)換的角度具體描述如何“睹物興情”:“獻(xiàn)歲發(fā)春,悅豫之情暢;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氣清,陰沉之志遠(yuǎn);霰雪無垠,矜肅之慮深?!彼募揪吧鳟?,情思也隨之變化。就文體而言,詩與賦的感興、起情之物也各有不同。以《詩經(jīng)》為例,其起情之物多為草木鳥獸蟲魚,據(jù)日人岡元鳳統(tǒng)計(jì),其中草七十一種,木五十二種,鳥三十九種,獸二十三種,蟲二十二種,魚十六種。故孔子曰“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日] 岡元鳳纂輯、王承略點(diǎn)校: 《毛詩品物圖考》,濟(jì)南: 山東畫報(bào)出版社,2003年,第2—253頁。大賦(鴻裁)多潤色鴻業(yè),取悅君王,有時(shí)亦兼通諷喻,故興情之物主要是京都、宮殿、苑囿、田獵。如張衡的《二京賦》、王延壽的《魯靈光殿賦》、司馬相如的《上林賦》以及揚(yáng)雄的《羽獵賦》等。小賦(小制)借物抒懷,亦可詠物以娛耳悅目,故其感興之物是“草區(qū)禽族,庶品雜類”——雪月、鳥獸、音樂等。如謝惠連《雪賦》、謝莊《月賦》、賈誼《鵩鳥賦》、顏延之《赭白馬賦》、王褒《洞簫賦》、嵇康《琴賦》等。顯然,不僅詩與賦所睹之物不同,就是大賦和小賦在“睹物”上也有明顯的區(qū)別。*(梁) 蕭統(tǒng)選編,(唐) 呂延濟(jì)、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李善注: 《日本足利學(xué)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選》,北京: 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8年,第1—3頁。
既然“登高之旨”和“登高能賦”的所指各不相同,劉勰為什么還引用《毛傳》呢?本文認(rèn)為,其原因有二: 一是遵循他所確定的“原始以表末”文體論寫作原則?!睹珎鳌肥且阎钤绲耐暾对娊?jīng)》注本,《銓賦》篇說賦源自《詩經(jīng)》(“賦自《詩》出”、“然則賦也者,受命于詩人……”),追本溯源,自然繞不開《毛傳》。*《詩經(jīng)》問世后,在漢代被奉為經(jīng)典。傳授《詩經(jīng)》的有四家: 一是魯國人申培公、一是齊國人轅固生、一是燕國人韓嬰,還有一家就是大毛公毛亨和小毛公毛萇。東漢以后,魯、齊、韓三家先后亡佚(韓詩只剩下外傳十卷),獨(dú)有《毛詩故訓(xùn)傳》完整保存至今。二是他誤讀了《毛傳》的“登高能賦”。劉勰將政事行為的“登高能賦”解釋為賦體寫作的“登高能夠作賦”,認(rèn)為《毛傳》視賦為體,故在開篇引用《毛傳》,以此為下文的“登高之旨”設(shè)伏筆。
二、 “麗詞雅義”
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詞必巧麗。麗詞雅義,符采相勝,如組織之品朱紫,畫繪之著玄黃,文雖新而有質(zhì),色雖糅而有本,此立賦之大體也。然逐末之儔,蔑棄其本,雖讀千賦,愈惑體要,遂使繁華損枝,膏腴害骨,無貴風(fēng)軌,莫益勸戒。
在這一段文字中,劉勰“敷理以舉統(tǒng)”,闡明賦“應(yīng)該怎樣寫”和“不該怎樣寫”。其中“麗詞雅義”是說“應(yīng)該怎樣寫”,即“立賦之大體”;“蔑棄其本”屬于“不該怎樣寫”,是作賦之戒律。
所謂“麗詞”,即指上文的“詞必巧麗”?!把帕x”即指上文的“義必明雅”。在劉勰看來,文辭巧妙華麗,義理明白雅正,是作賦的基本準(zhǔn)則。進(jìn)一步探析,他倡導(dǎo)“麗詞雅義”的原因有三:
一是體現(xiàn)“宗經(jīng)”的指導(dǎo)思想。劉勰認(rèn)為,經(jīng)書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能“洞性靈之奧區(qū),極文章之骨髓”。故經(jīng)書為文章之本。據(jù)《宗經(jīng)》篇所論,經(jīng)書主要指《周易》、《尚書》、《詩經(jīng)》、《禮經(jīng)》、《春秋》這五經(jīng)。因此,文章寫作必須以五經(jīng)為楷式。五經(jīng)“銜華而佩實(shí)”,本身就具有“雅麗”之美;賦以《詩經(jīng)》為模范,所謂“賦、頌、歌、贊,則《詩》立其本”,賦當(dāng)然也概莫能外,“麗詞雅義”就成為賦體的寫作準(zhǔn)則。
二是追求“雅麗”的審美理想。劉勰在《宗經(jīng)》篇指出:“文能宗經(jīng),體有六義: 一則情深而不詭,二則風(fēng)清而不雜,三則事信而不誕,四則義貞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薄傲x”之美是宗經(jīng)文章所具有的共相。其中“義貞而不回”是說義理正確而不雜亂,即“雅”;“文麗而不淫”是說文辭華麗而不浮靡,即“麗”?!锻ㄗ儭菲Q許“商周麗而雅”,《定勢》篇認(rèn)為“賦頌歌詩,則羽儀乎清麗”,《辨騷》篇提出“憑軾以倚雅頌,懸轡以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貞,玩華而不墜其實(shí)”,均是著眼于“雅麗”立論的。以此來審視《銓賦》篇的“麗詞雅義”,就不難看出,“雅義”(“義必明雅”)是“義貞而不回”;“麗詞”(“詞必巧麗”)是“文麗而不淫”。“麗詞雅義”可視為劉勰對賦體的審美理想的清晰、完整表述。
三是“洞見癥結(jié),針對當(dāng)時(shí)以發(fā)藥”。*紀(jì)昀語。見黃霖編著: 《文心雕龍匯評》,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頁。劉勰的“麗詞雅義”是針對“逐末之儔”提出來的。至于“逐末之儔”的所指,《通變》篇說得很清楚:“今才穎之士,刻意學(xué)文,多略漢篇,師范宋集,雖古今備閱,然近附而遠(yuǎn)疏矣?!奔础爸鹉┲畠墶笔侵府?dāng)時(shí)的“才穎之士”,即齊代的辭賦作者。就賦的源流來看,賦大體有三種類型: 一曰詩人之賦,即產(chǎn)生于《詩經(jīng)》作者,為情而造文,以言志為本,尚“雅”;二曰騷人之賦,即“拓宇”的屈原賦,雖有別于詩人之賦,但其“忠怨之辭”、“規(guī)勸之旨”是合于《詩經(jīng)》的,繼承了《詩經(jīng)》的寫作傳統(tǒng),尚“麗”;三曰辭人之賦。即以宋玉為代表。宋玉賦本屬屈原賦,后因宋玉給賦命名,與詩劃分界限,故成獨(dú)立的辭人之賦。從《銓賦》篇來看,劉勰對辭人之賦予以了充分肯定。在他看來,由于宋玉等人的努力,賦擺脫了附屬六義的地位,崛起成為“大國”;并從題材上把賦分為“京殿苑獵,述行序志”的大賦和“草區(qū)禽族,庶品雜類”的小賦;列舉了“辭賦之英杰”和“魏晉之賦首”等十八位杰出的辭賦家。不過,劉勰也看到辭人之賦的不足,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他認(rèn)為,辭人之賦在“麗”的方面走得更遠(yuǎn):“自宋、景差,夸飾始盛?!薄八伟l(fā)夸談,實(shí)始淫麗?!彼抉R相如則憑宋玉之風(fēng),“繁類以成艷”,“理侈而辭溢”,“詭濫愈甚”。宋玉、景差、司馬相如成為“淫麗”的代表?!蹲诮?jīng)》篇曰“楚艷漢侈”、《通變》篇曰“楚、漢侈而艷”,主要是指宋玉、景差、司馬相如的賦作。其弊在遠(yuǎn)離詩騷的雅麗傳統(tǒng),尚“淫麗”,對后代文學(xué)產(chǎn)生了不良的影響。齊代的“逐末之儔”便是例證。在“淫麗”風(fēng)氣的籠罩下,齊代辭賦作者文辭煩濫,嚴(yán)重傷害了文義?!肚椴伞菲f“后之作者,采濫忽真,遠(yuǎn)棄《風(fēng)》、《雅》,近師辭賦,故體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正是指這種情況。因此,他開出“麗詞雅義”的藥方,試圖糾正“流弊不還”的風(fēng)氣,促使當(dāng)時(shí)的辭賦寫作回歸詩騷的雅麗本色,即達(dá)成《宗經(jīng)》篇所謂的“正末歸本”。
齊代辭賦作者“蔑棄其本”,其表現(xiàn)有三: 一是在賦體的認(rèn)知上“愈惑體要”。在劉勰看來,作賦的“體要”,其一是指“鋪采摛文,體物寫志”?!颁伈蓳の?,體物寫志”是賦體的審美特征。其中“鋪采摛文”即“蔚似雕畫”,追求“麗詞”;“體物寫志”是“寫物圖貌”,以達(dá)成“雅義”。其二是指“序以建言,……亂以理篇”。劉勰指出,賦之正體是由序、正文和亂組成:“既履端于倡序,亦歸余于總亂?!逼渲行蚴琴x的開端,引出作賦的情事緣由;亂是總結(jié)全篇,強(qiáng)化結(jié)尾的氣勢。*如揚(yáng)雄的《甘泉賦》,就做到了“序以建言,……亂以理篇”?!陡嗜x》以序開篇:“孝成帝時(shí),客有薦雄文似相如者,上方郊祠甘泉泰畤、汾陰后土,以求繼嗣,召雄待詔承明之庭。正月,從上甘泉,還,奏《甘泉賦》以風(fēng)?!庇脕y辭收尾:“亂曰: 崇崇圜丘,隆隱天兮。登降峛崺,單埢垣兮。增宮參差,駢嵯峨兮。嶺嶺嶙峋,洞亡厓兮。上天之縡,杳旭卉兮。圣皇穆穆,信厥對兮。徠祗郊禋,神所依兮,徘徊招搖,靈迉迡兮。煇光眩燿,隆厥福兮。子子孫孫,長無極兮?!辈⒁曅蚝蛠y為“鴻裁之寰域,雅文之樞轄”。而齊代辭賦作者癡迷淫麗,與情志相悖;且背離正體,與“雅文之樞轄”相去甚遠(yuǎn),故在“體要”上迷惑也就毫不奇怪了。二是表現(xiàn)在賦作上為“繁華損枝,膏腴害骨”。因“逐末之儔”尚“淫麗”,所撰之賦的文辭過于繁富,就損害了文章的骨力。即《風(fēng)骨》篇所說“瘠義肥辭,繁雜失統(tǒng),則無骨之征也”。針對此病,劉勰提出“練于骨者,析辭必精”,一個(gè)“精”字,強(qiáng)調(diào)用辭的精要,以清除“損枝”的“繁華”、“害骨”的“膏腴”,形成文章剛健的骨力。三是從賦用來看則“無貴風(fēng)軌,莫益勸戒”。因辭肥而義瘠,其賦也就沒有了實(shí)際的教化、諷諫作用。對此,劉勰引用了揚(yáng)雄“麗以則”的觀點(diǎn),主張以“風(fēng)歸麗則”糾正“麗淫”之偏。*萬奇、李金秋主編: 《〈文心雕龍〉探疑》,北京: 中華書局,2013年,第44—50頁。需要指出的是,劉勰對辭人之賦的看法與揚(yáng)雄并不完全一致。揚(yáng)雄對早年喜歡寫賦后悔不已,視之為“童子雕蟲篆刻”,并說“壯夫不為也”;*(漢) 揚(yáng)雄著、韓敬譯注: 《法言》,北京: 中華書局,2012年,第30頁。進(jìn)而又指出辭人之賦的諷諫作用有限:“諷乎?諷則已;不已,吾恐不免于勸也?!?同上。又說:“勸百而諷一?!?(漢) 班固: 《漢書》第八冊,北京: 中華書局,1962年,第2609頁。甚至認(rèn)為寫賦就好像華麗的“霧縠”,不僅無用,而且有害:“女工之蠹矣?!?(漢) 揚(yáng)雄著、韓敬譯注: 《法言》,北京: 中華書局,2012年,第30頁。顯然,揚(yáng)雄是否定辭人之賦的。劉勰雖不滿辭人之賦的“麗淫”之弊,但正如前所言,整體上他還是肯定辭人之賦的。這一點(diǎn)是應(yīng)該辨析的。*王運(yùn)熙、楊明: 《中國文學(xué)批評通史——魏晉南北朝卷》,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86—389頁。
從《銓賦》篇看,劉勰賦學(xué)理論的獨(dú)特貢獻(xiàn)有三: 一是全面、系統(tǒng)地研究了賦體。劉勰以專篇的形式研討賦體,兼綜賦史、賦論和賦評,所涉及的內(nèi)容和范圍,是曹丕、陸機(jī)、摯虞等魏晉諸家無法與之相比的。二是注重賦體審美特征的描述,既集前人之大成,又有新的拓展。在劉勰之前,已有對賦體審美特征的概括。如: 曹丕曰“詩賦欲麗”,陸機(jī)曰“賦體物而瀏亮”,摯虞曰賦“假象盡辭,敷陳其志”。曹丕以“麗”來言說賦,稍嫌籠統(tǒng),且沒有區(qū)別詩與賦;陸機(jī)的認(rèn)識較之曹丕具體,其“體物”說為劉勰所因承;摯虞強(qiáng)調(diào)“假象盡辭”就比曹、陸更深入,其“敷陳其志”說也影響了劉勰。正是在前人論述的基礎(chǔ)上,劉勰提出“鋪采摛文,體物寫志”,這八個(gè)字取镕魏晉諸家之論,亦是自鑄偉辭;由此他又提出“麗詞雅義”的審美理想,是對賦體認(rèn)識的進(jìn)一步拓展和深化。三是對今天的寫作仍具有參考價(jià)值。如今賦體已不是主流文體,但仍未消亡。《光明日報(bào)》曾開設(shè)“百城賦”專欄,堪稱賦體寫作的盛事。如何評價(jià)百城賦,恐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以為,劉勰的賦學(xué)理論給今人評論百城賦提供了寶貴的視點(diǎn)。如:“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序以建言,……亂以理篇”等。不但如此,目前文章寫作還存在格調(diào)不高,文字粗疏的弊端,劉勰的“麗詞雅義”說不失為一劑救弊的良藥。從這個(gè)意義上看,劉勰的賦學(xué)理論不單單是就賦而言,已經(jīng)具有某種普適性的文章學(xué)價(jià)值。
(作者單位: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xué)“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層次項(xiàng)目“《文心雕龍》之文章學(xué)研究”(RCPY—2—2012—K—006)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