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厚
?
讀懂沈從文的秘訣
——以佚文《讀書人對政治的態(tài)度》為例
王錦厚
(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四川成都610041)
沈從文在給他最信任的研究者的信中寫道:
我在權(quán)威批評家筆下被罵了半世紀,居多就是“作品中無鮮明立場”。主要也可說“多看不懂我寫的內(nèi)容含義”。(沈從文:《復(fù)凌宇》1982年2月22日《沈從文全集》26卷第372-373頁。)
他“寫的內(nèi)容含義”到底是什么呢?為何看不懂?
這也許只有他自己才能回答:他說自己“無一時不在抽象與實際的戰(zhàn)爭中”(《長庚》),“走一條從幻想中達到與美與愛的接觸的路”(《“阿麗思中國游記”第一卷·后記》),“追求”“抽象”,“為抽象發(fā)狂”(《生命》),“砌成希臘小廟”,“供奉人性”(《短篇小說·代序》),“使一個人消極的從肉體愛憎取予,理解人的神性和魔性,如何相互為緣”(《短篇小說》),“下筆時”,“已經(jīng)忘記了道德和罪惡,也同時忘掉了那個多數(shù)”,“對于人,我的希望不知應(yīng)寄托什么;對于神,又僅僅是一種抽象”,希望“個人的作品成為推動歷史的工具”(《沉默》)?!@就是他的回答。
抗戰(zhàn)前,他“只信仰生命”,“明悟生命具有神性”,要求把主張都“放在作品里,不放在作品以外的東西上”??箲?zhàn)爆發(fā)后,公開聲言“對于政治毫無知識,為的是‘政治’二字……向來就是代表‘權(quán)力’,與知識結(jié)合即成為‘政術(shù)’,在心理上歷來便取個否定的態(tài)度。只認為是一個壓迫異己膨脹自我的法定名詞”。因而反對文學(xué)與商業(yè)和政治接軌,反對作家從政,要“同政治離得遠一點”,但不多久卻熱心政治,還積極參與政治,要使自己的“文字猶如武器”,“誠如康拉得所說:‘給我相當?shù)奈淖郑_的音,我可以移動世界”。放棄短篇小說的寫作特長,轉(zhuǎn)而寫時評,文論,雜感……千方百計介入政治,竟然宣布:“要走第三條道路”,“組織第四黨”,……由此遭到批判。然而,他卻仍然采用了一貫的態(tài)度:“不要太注意批評。我們假如有個信念,難道一個人寫一篇兩千字的批評,就可以使我們的信念動搖?”
1945年,他還在昆明。2月,龍云三兒辦的《觀察報》邀請他作該報《生活風(fēng)》副刊的主編,每天出版一期,共出版70期。他雖然作了主編但主要精力卻放在隊伍的組織上,讓一些青年在刊物上發(fā)表文字,自己寫的則很少。但也有十分引人注目的作品,如已編入《全集》的《赤魔》;未編入集的《讀書人對政治的態(tài)度》。因此,被有的研究者認為,該副刊“在抗日期間成為昆明有影響的報紙副刊之一”,是“沈從文編輯活動的一個亮點”。(李端先:《報刊情緣——沈從文投稿與編輯活動探跡》,中國學(xué)聯(lián)出版社2002年4月)1946年復(fù)員北平后,更是積極表達自己的政見,很快又在1946年3月8日出版的《世界日報》發(fā)表了未收入《沈從文全集》的《人的重造——最后一個浪漫派的理想重申》。文章一刊出,袁徽便撰寫了《讀沈從文的〈重造〉》,刊發(fā)在《中堅》一卷五期,對其主張進行了嚴肅批判?!瓕τ谶@些批判,沈從文沒予理睬。如他給友人的信中所說:
關(guān)于批評,弟覺得不甚值得注意,因為作家執(zhí)筆較久,寫作動力實在內(nèi)不在外。弟寫作目的,只在用文字處理一種人事過程,一種關(guān)系在此一人或彼一人引起的反應(yīng)與必然的變化,加以處理,加以剪裁,從何種形式即可保留什么印象。一切工作等于用人性人生作試驗,寫出來的等于數(shù)學(xué)的演算,因此不僅對批評者毀譽不相干,其實對讀者有無也不相干。若只關(guān)心流俗社會間的毀譽,當早已擱筆,另尋其他又省事又有出路的事業(yè)去了。……(沈從文:《致莫千》轉(zhuǎn)引自許杰:《論沈從文的寫作目的》《文藝、批評與人生》,戰(zhàn)地圖書出版社1945年9月。)
一般批評是觸不到作者意識核心的。“贊美”和“譴責(zé)”都隔一層紙。因為缺少“欣賞”基礎(chǔ),又不明白作者本來意圖,只用世俗作文的“道德習(xí)慣”或“政治要求”去判斷,和作品“隔”一層是不可免的。因之罵得再狠,也從來不加分辯、解釋。(沈從文:《復(fù)許杰》,1976年2月4日《沈從文全集》24卷第378頁。)
如果真有個出版機構(gòu)可以完全自由運用,我還將把對我極不利的批評,附在全集后面刊載。(沈從文:《致彭子岡》,1946年12月上旬,《沈從文全集》18卷第444頁。)
“從來不加分辯,解釋”,只不過說說而已。就在這一年底,他撰寫了《從現(xiàn)實學(xué)習(xí)》的長文,刊發(fā)在11月3日、10日天津《大公報·星期文藝》第4-5期,“用作對于一切陌生訪問和通信所寄托的責(zé)備與希望的回答”,除了竭力分辨、解釋,還對批評者、乃至整個文壇、文運進行了猛烈攻擊,可謂一次大反攻。對于沈從文的反攻,文壇當然不會認可,紛紛給予了回擊。楊華(以群)寫了《論沈從文的〈從現(xiàn)實學(xué)習(xí)〉》,刊1947年1月1日《文萃》周刊第二年12、13合刊。該文收入《沈從文研究資料》。史靖(王康)則撰寫了題為《沈從文批判——這叫做從現(xiàn)實學(xué)習(xí)嗎?》的長文,分五次刊發(fā)于1946年12月21-25日的《文匯報》,對沈從文的謊言和攻擊進行了全面揭露和批判??上В@篇文章未能收入《沈從文研究資料》,也未收入其他文集,因此,知道的人很少。
沈從文并沒有因此停止“分辯,解釋”,“反擊”,而是采用了更隱蔽、更狡猾的方式撰寫時評、文論、雜感等形式進行。在這些“分辯、解釋”“反擊”文章中,有幾篇應(yīng)該予以特別注意:
時評:《讀書人對政治的態(tài)度》,刊1945年5月15日《觀察報·生活風(fēng)》163期。
《性與政治》,刊1947年4月16日《知識與生活》第1期,1947年5月16日《論語》129期,收《沈從文全集》16卷。
《政治與文學(xué)》,寫于1947年2月前后4篇未完稿。其中第一篇篇名和分段標題“一”是原稿所有,并用“向三輯”署名。其余三篇無標題,且未署名,編入全集時,編者將幾篇合成一輯,收16卷。
這是一組文章,互相關(guān)聯(lián),用心陰惡,企圖明顯??上?,沒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時評”:《讀書人對政治的態(tài)度》未入沈從文的任何集子,不妨全文引錄如后:
佛洛依德談心理分析時,把人類一切愿望與動力的基因,都歸納到一個“性”字上。他用的這個字眼兒,意義實相當廣泛,并不拘執(zhí)于男女明顯的色欲意識和行為。然而卻供給我們一種便利,即由“性”出發(fā),檢討到人時,那個圓顱方踵具有特殊智慧的生物,生理年齡與活動傾向所受的自然限制,及其相互關(guān)系,將令我們對于他那種強調(diào)而天真的主張,得到一回有會于心的微笑。我們或可為“人性”重新加以詮釋,從其他方面建立一些新的觀念。借用佛氏的觀點,來看看中國當前讀書人對于政治所抱的態(tài)度,即大有意思。
在日下一般情形中,對于讀書人我們似乎容易保留那么一種印象,即十六歲到廿五歲的青年人接近政治時,多取得是“戀愛”態(tài)度,卅歲到四十五歲的中年人接近政治時,多取得是“成家”態(tài)度,五十歲以上的老年人接近政治時,多取得是“攀親家”態(tài)度。雖不可免有例外,一般趨勢在生理年齡上所形成的兩性求偶觀,還是和政治傾向有極奇異的相似一致性的。年青人對于“戀愛”,卻充滿濃厚浪漫抒情色調(diào),對方越摩登他就越容易激發(fā)其愛慕心。他有的是生命熱忱,本可以使用到各方面去,但一時風(fēng)氣和歷史夙命卻共同集中了這種熱忱到男女情感取予上?;蛴捎诟裟?,且從而擴大了他的熱忱成為犧牲的渴望。又由于風(fēng)俗習(xí)慣上對于性的禁忌,以及有經(jīng)驗家長保守見解的壓迫,更增加他一種好奇心,以及突過任何限制的沖動。于是,他追求、尋覓,為爭自由而向前了。
至于三十歲以上的人呢?他的年齡已到“成家”的年齡,要對手,將不僅是能熱情注挹的摩登女郎。因為他已知道了這種女子的長處和短處。唯一長處是手指甲涂得紅紅紫紫,一伸出來即代表所謂“新”。可是此外腳上穿的鉞器高跟皮鞋,即未必宜于中國不平街道上走路,身上的短裙齊肩花衣,又未必宜于中國南北不同的氣候。還有掛在肩膊上那只大皮篋,難道真是必需的?……袖子衣服的忽長忽短,難道真有何種美作標準?總之,一切新雖新,可未必好。最不可恕的短處,還是這種女子對于文化傳統(tǒng)一切優(yōu)美風(fēng)俗習(xí)慣之蔑視,以及真正西方所課于共同生活的種種美德全無領(lǐng)會。一個壯年人成家的理想,對手不是摩登女郎也極顯然!若社會容許他自由選擇,“門當戶對”舊意識即會在他嶄新頭腦中起作用,但也許還會稍微勢利些,要成家時名門閨秀無可望,身邊又恰好只有兩個女子,一個有熱情無家和根柢又不十分明白的女子,一個是家長名譽雖不大好,可是當前社會地位和經(jīng)濟勢力都還可靠,個人相貌也還看得過去的女子,結(jié)果就會讓功利思想作主,憑媒作證做了那有勢力人家的女婿(這種有勢力人家,照例是派得有人到處在找尋女婿的!)
至于五十歲以上的人呢?他到為子孫謀攀親家的年紀了。一個人到了這分年齡時,雖偶然會有童心再現(xiàn),或由于衰老補償心理,和一個十五六歲女孩子戀愛,事并不出奇。但一般攀親家的情緒,實重在有條件的穩(wěn)當可靠,且重在傳統(tǒng)品德之尊重與理解,是無問題。
我原說過一切只是一種比喻,并非真實。但從這個比喻中,卻多少可以明白一些當前大多數(shù)讀書人對于“政治”所抱的態(tài)度和傾向自然因素。年青人容易成為“社會主義”的信徒,或?qū)τ谶@個動人名詞的同情,十分自然。(也有在戀愛失敗后灰心頹廢墮落的,也有一起始就滑頭滑腦只夢想升官發(fā)財?shù)模?。壯年人卻對“民主政治”感到特別傾心。(他的年齡得成家了,只要有個像樣的主婦共同合作,是可望把家庭弄得很好的。)青年與壯年人中,還有許多人對政治漠視態(tài)度,游離無所歸,雖游離卻在本人工作寄托了極大希望與熱忱的。(他不戀愛,不結(jié)婚,也可以好好的過一生!)亦有壯年想出頭露面,急于事功卻不甚講手段,在無可無不可中,成為當政中某小派不記名打手的。(或因為長得白凈,或因為有小技能,被有力者看中,于是成為變相的贅婿,情緒身份全如贅婿,他自己也知道!但是他的目的卻指望另一時分得一筆遺產(chǎn),所以常常表現(xiàn)得異常循謹可靠。)就中自然也有明白這么混下去,良心不安,且欲出頭露面亦不容易,因而十分苦悶,常出怨言的。但他必依然還是那么混下去,絕不敢表示退出某某地位。(這種人照例是一面不滿意作贅婿,間或還有個吧女朋友,相當親密??墒堑揭诫x婚時,就會用女性柔懦口氣說:已嫁了多年,還有什么辦法?。?/p>
社會雖是有機的,人雖是極復(fù)雜活動一種生物,但似乎也有他可以范鑄的型式。明日的思想家或組織家,對于社會重造的理想,欲其部分或全部實現(xiàn),似乎值得注意這個比喻背后的真實!
時評就這樣以生吞活剝的弗洛依德關(guān)于性的學(xué)說,用不倫不類的比喻來解釋政治,詮釋人性,企圖將“性”萬能,從而達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用心可謂良苦。孟南給予了快速反擊,撰寫了《沈從文的“政治觀”》,刊發(fā)于1945年5月24、25日的《掃蕩報》,一針見血地指出沈從文所鼓吹的“性欲政治觀”的由來企圖及危害。文章《沈從文全集》未收,也未收入《沈從文研究資料》,按照沈從文所說“掃蕩者的文章,倒要附于被掃蕩者集中方能存在”,“把對我極不利的批評,附在全集后刊載”的設(shè)想,我們幫助沈從文將孟文“附在”他的《讀書人對政治的態(tài)度》后面吧:
沈從文的《讀書人對政治的態(tài)度》一文(見昆明“觀察報”第一六三號),在娓娓而談的巧妙掩飾下,充滿了惡毒的嘲諷與殺機。他想用幾個“并非真實”的“比喻”來誣蔑一切“新”的東西,抹煞所有的“讀書人”。然而這篇沈文除了筆下帶著輕薄,話頭有點尖酸,余下的也就只有胡說。惟有沈從文何以不用歷來那種“女性柔懦口吻”,而忽然惡毒起來,卻是“大有意思”,也許這就是所謂“怨言”了。
他首先扯出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說做幌子,十分“便利”地胡謅成了由他妙想出來的性欲政治觀,令人看了豈但覺得“大有意思”,而且十分惡心。其實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說與沈從文的性欲政治觀根本就風(fēng)馬牛不相及。他其所以“借用”得如是“便利”,不過藉此吐出內(nèi)心的由衷之言而已,不然又安用玩這么一手“文字的魔術(shù)”?
沈從文筆下的“讀書人”究竟是怎樣一種人物?他沒有明定界說,也許心里有個數(shù)目,卻不便說出來,如沈從文用的是自己的尺度,把他自己作為“模特”,倒是言之中肯,絲毫不差的。沈從文于對“贅壻”的響往,就頗有點現(xiàn)身說法的勇氣,雖然“表現(xiàn)得十分苦悶”,但究竟將“怨言”吐出來了。他之自成為其筆下的“讀書人”的典型,也是由來已久,有案可查的:他年青的時候何嘗沒有“容易成為‘社會主義’的信徒”的“自然”傾向,到后來又大捧已經(jīng)落水的知堂老人,乃甚主張女性只有在床上才能和男性平等呢?這就不但醉心于“成家”,而且“勢力”到要和落水漢奸、法西斯匪徒“攀親家”了。沈從文是否跟周作人、希特勒之流“門當戶對”還沒有仔細研究過,但希望做那“有勢力人家的女婿”的意思,確實充滿于字里行間,可惜的是希特勒已死,周作人無用,連“得一筆遺產(chǎn)”的“一時分”也沒有了,從此“灰心頹廢墮落”?還是另外“憑媒作證”藉那“長得白凈”的臉子與“名門閨秀”的教授身份,去“成為變相的贅婿”或“當政中某小派不記名”的“打手”呢?
好個極“復(fù)雜活動”的“一個生物”!
沈從文筆下的“讀書人”不是完全沒有的,以沈為例,就是一個真實的比喻。在沈以外,也還數(shù)得出若干人頭,但這所謂讀書人必須上下套以括弧加以介說,而沈罵的是一般讀書人,這就埋伏了殺機,存心在誣陷和辱蔑。照沈的說法:“十六到二十五歲的青年人去接近政治,多取得是‘戀愛’態(tài)度,卅五歲到四十五歲的中年人接近政治時多取得是‘成家態(tài)度’,五十歲以上的老年人接近政治時,多取得是‘攀親家’態(tài)度”,依此推論,則讀書人從事政治時,會沒有一個人保持一定的政治主張和政治節(jié)操,他們是那么無恥多變,朝秦暮楚!沈從文推己及人,把讀書人形容得如此卑劣,用心無他,不過告訴那些“有勢力人家”說:你們盡管來誘惑、收買、招“女婿”吧。這種獻策豈但辱蔑了讀書人,而且卑劣到可以列為“第五種文學(xué)”。沈從文作此胡說,顯然想把讀書人都拖下水去,可是他對于政治全然無知,他并不明白一個人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張決定于他的社會階層,及決定于他的時代背景,歷史淵源與年齡性欲無關(guān)。一個人的政治活動,基于他的階層需要與政治理想,也與年齡性欲無關(guān)。然則獻策之后,恐怕那些“有勢力人家”,仍然找不到“女婿”,即使找到,也決不是有骨氣的讀書人,愿為“贅婿”者,只有一般小丑式的走狗奴才政客幫閑吧了。
若論奴才政客幫閑們的無恥善變,則豈僅與他們的生理與年齡有關(guān),也是跟他們的奴才本性“勢力”骨頭密切相連的。比方今天做不成“不記名打手的”,也許明天就“欲出頭露面”,來一套“第四黨”玩玩,但也并不是“明白這么混下去,良心不安”,不過“十分苦悶”,“常出怨言”之后,仍想“被有力者看中”,“成為變相的贅婿”,“指望另一時分得一筆遺產(chǎn)”而已。
所以,我并不想把讀書人抬得那么高,卻主張把打著括弧的“讀書人”與一般讀書人區(qū)別開來,像沈從文這樣的教授與其他教授區(qū)別開來一樣。
沈從文打了青年人接近政治時多取戀愛態(tài)度這個比喻之后,就斷定“年青人容易成為社會主義”的信徒,這句話的背后是藏著殺機的,他本想說:“年青人容易成為危險的匪徒呀!”可惜他不敢說,然而卻巧妙地給“年青人”加上一頂帽子,年青人除了成為“社會主義”的信徒以外,就不會成為其他么?那些法西斯的徒子徒孫特務(wù)走狗是怎樣來的?他們都是老年人么?可見年齡生理并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傾向,其實,沈從文的筆下也露出了一點消息,他承認“也有在戀愛失敗后灰心頹廢墮落的,也有一起始就滑頭滑腦只夢想升官發(fā)財?shù)摹?。但他說的那么吞吞吐吐,絕不敢撩撥那般法西斯的子孫,“投鼠忌器”,沈從文真不愧為“循謹可靠”而又“小有技能”的教授老爺!
惡毒與辱蔑的極致是沈從文把一切“新”的東西都比作“摩登女郎”,沈從文眼中的“社會主義”就是“摩登女郎”,“涂得紅紅紫紫的手指甲”——這是摩登女郎的唯一長處,一伸出來即代表所謂“新”,他十分感慨說道:可是此外腳上穿的高跟皮鞋,即未必宜于中國不平道路上走路,身上的短袖,齊肩花衣,又未必宜于中國南北不同氣候。還有掛在肩膊上那只大皮篋,難道真是必須的?袖子衣腳的忽長忽短,難道真有何種美作標準?總之,一切新又新,可未必好,最不可恕的短處,還是這種女子對于文化傳統(tǒng)一般優(yōu)美風(fēng)俗習(xí)慣之蔑視,以及真正西方所課于共同生活的種種美德全無體會。這一切新的東西是否即如沈從文所說的這樣淺薄、庸俗,“社會主義”是否就是沈從文筆下的“摩登女郎”,青年人愛“摩登女郎”是否就是為了伊的高跟皮鞋短袖花衣?不是幾句胡說可以斷定。只是從沈從文這段話來看,其辱蔑與詛咒新的東西真是到了極點的:他那幅咬牙切齒、恨入骨髓的樣子,真像一個標準的“不記名打手”!難道沈從文真的受過“這種女子”的“蔑視”么!
對于“這種女子”,沈從文是深惡而痛絕的了。沈從文“成家”的態(tài)度又怎樣呢?照他的自白說,他也許還會稍微勢利些,要成家時名門閨秀無望,身邊又恰好只有兩個女子,一個有熱情無家和根底不十分明白的女子,一個是家長名譽雖不大好,可是當前社會地位和經(jīng)濟實力都還可靠,個人相貌也還看得過去的女子,結(jié)果還是讓功利思想作主,憑媒作證做了那有勢力人家的女婿。(這樣有勢力人家,照例是派得有人到處去找女婿!)說到壯年人“成家態(tài)度”:真是沈從文筆下的“民主政治”觀,“民主政治”是這么“勢利”,是這么披著“功利思想”,是這么無恥到愿作“有勢力人家的女婿”!要不是沈從文在“夫子自道”,就是他的誣陷胡說!人們所響往的“民主政治”絕不是這么卑污妥協(xié)的。
由此令人想到沈從文的簽名于昆明文化界宣言,他那動機是值得研究的,大概是由于“有勢力人家”,“派得有人到處在找尋女婿”,沈從文唯恐落選,藉此把那“白凈”臉子伸出來吧!
“混下去”既不好,的確應(yīng)該“追求”,“尋覓”一個“像樣的主婦共同合作”了,你說是不是?
對于“文化傳統(tǒng)和一般優(yōu)美風(fēng)俗習(xí)慣”要不“蔑視”,而又“領(lǐng)會”了“真正西方所課于共同生活的種種美德”的沈從文,也就是主張作品與商業(yè)和政治不應(yīng)發(fā)生關(guān)系的沈從文(見沈作《文學(xué)運動的重造》及《文藝政策的檢討》兩文),不幸的是他還是“成為在朝在野的工具之一部分”了!他對于政治的態(tài)度就是一個見證。
“民主政治”并不是妥協(xié)的政治,今天中國政治的解決,也不是誰跟誰妥協(xié)的問題,如果團結(jié)合作就是妥協(xié),那末問題該早已解決了。“民主政治”的產(chǎn)生,從來也沒有通過妥協(xié)的道路,不管流血與否,他總是經(jīng)過了無數(shù)斗爭才得來的。沈從文教授對于這一點歷史的“傳統(tǒng)”應(yīng)該不是“全無領(lǐng)會”的,然而他居然把“民主政治”曲解了,今天真正從事民主政治運動者,也決不是只“想出頭露面”的“打手”,或者“勢利”“循謹”的“贅婿”,可是沈從文想一筆抹煞所有真正的民主戰(zhàn)士,至于那些想分得一筆遺產(chǎn)的“讀書人”,固然大有人在,然而他們何嘗接近民主政治,他們接近的不過是那“家長名譽雖不大好,可是當前社會地位和經(jīng)濟勢力都還可以,個人相貌也還看得過去的女子”,以及“有勢力人家”的岳丈而已。沈從文強派這種女子與人家為“民主政治”,并非顯得自己的清高,倒是一種“由衷”的宣傳,企圖是將真正的民主政治加以涂蔑,叫人們都去賣身投靠,低頭妥協(xié)。
“由于社會地位與經(jīng)濟勢力都還可靠”的好處,所以沈從文把“摩登女郎”說得一錢不值,這一點十足表現(xiàn)了他的“理想”,然而“摩登女郎”,“最不可恕的短處”,真是伊那手指甲、高跟鞋,短袖花衣,大皮篋么?伊對于“文化傳統(tǒng)一般優(yōu)美風(fēng)俗習(xí)慣”以及“西方的種種美德”,真是“全無領(lǐng)會”么?試問“名門閨秀”們的纖長指甲,平□金蓮,長袖古裝,是否也“未必宜于中國不平街道上走路”?又是否也“未必宜于中國南北不同的氣候”?全有“領(lǐng)會”的沈從文是應(yīng)該知道的。上面我們說他存心誣蔑,其實還有著淺薄和無知!沈從文究竟從“文化傳統(tǒng)”與西方“美德”中“領(lǐng)會”了什么呢?
“摩登女郎”的可怕處,恐怕還是在伊那熱情反抗不容易遣御和存心否定一切舊的東西罷,這就毋怪沈從文那么對之憎惡和輕薄了。
聽說沈從文要提倡所謂“第四黨”了,以他那樣的政治觀,何患不易“出頭露面”!將來的幸運一定會超出“贅婿”的地位的。不過一與“商業(yè)和政治”發(fā)生了“關(guān)系”“就開始墮落了”,收回呢還是提防?防是不勝防的,還是收回的好罷,沈先生連他的作品一起都可以和商業(yè)與政治“攀親家”了!
也許孟文觸到了沈從文的“本意”,戳穿了他“寫的內(nèi)容含義”,因此,不得不又一次違背自己“只須改動一二排字時明明白白的錯處”的承諾,竟然大費力氣,化了整整一年多的時間,將《讀書人對政治的態(tài)度》精心修改為《性與政治》,刊發(fā)1947年4月16日《知識與生活》創(chuàng)刊號,又發(fā)表于同年5月出版的《論語》129期。文章從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典《莊子》里找到了“根據(jù)”,(是否根據(jù),尚待研究)從而將它和弗洛依德性學(xué)說拼接,重申并發(fā)揮其“性欲政治觀”。與此同時,又撰寫了《政治與文學(xué)》,不知什么原因?未能完稿。直到出版全集時,編者才從遺稿中發(fā)現(xiàn)加以整理,公諸于世。這篇文章可不簡單,不但回顧了自己二十年如何頂住了種種“掃蕩”,而且向文壇發(fā)起了更大的挑戰(zhàn),趾高氣揚地寫道:
事情也奇怪,二十年已成過去,好些人都消失了,或作了官,或作了商。更有意義的,是其中有兩個還作了我的朋友,都是真有批評能力,且寫過批評集的。我倒很希望他們還有興致,再來批判我新寫的一切作品,可是已停筆了。我還是我,原來無從屬單人獨馬用這支筆來寫點小說,從學(xué)習(xí)討經(jīng)驗,求有以自見,現(xiàn)在還是如此。想起來真不免使人感慨系之!(多么洋洋自得?。┮驗樵谖易约海瑢ぷ鲬B(tài)度二十年變得似乎極少,但批判的筆卻換了四五代了。而且所以受批判,倒又簡單,我很惱怒了一些人。我的不入幫態(tài)度有時近于拆臺,我的意見又近于不喝彩,而我的寫作恰恰又“都要不得”。(這完全是強詞奪理的胡說)這個批語且可能是從不看我作品的人說的。(又在影射郭沫若)這也正見出中國文壇的一鱗一爪。什么文壇?不過是現(xiàn)代政治下一個縮影罷了。只見有集團的獨霸企圖而已。然而和政治稍稍不同處,即有野心文壇獨占局面卻始終不易實現(xiàn)。為的是二十三十人固然可以產(chǎn)生個委員,或部長,更多些人還可以產(chǎn)生個羅馬帝國,可是一首七言絕句呢,卻要一個人用腦子來產(chǎn)生的。(這是對文壇的惡毒攻擊。)
……
老朋友說:“你是不是有點痛苦?”我說:“唉嗨,有一點兒。那就是沒有屬于任何一黨,也沒有什么后臺,自己也沒有錢,不然倒很想把自己的文章和那些批判匯攏來,印個小本本,留下來有目共賞。”這文章到匯印時,關(guān)于我的只須改動一二排字時明明白白的錯處。筆名先生的,卻不妨由他任意修正,或不妨再看看我那個文章,完全看懂后再下批判。也不妨把那些自己明知是胡扯處去掉,不能自圓其說處去掉,以及自承笨拙,倒也聰明,實又矛盾處去掉。這說不上什么雅量。這就是我們?nèi)旅裰髅裰鞯娜艘粋€試驗,扭曲拉長,失去本來意義,欺騙讀者。更重要的還是好讓時間來批判批判。免得善忘的人在另一時又從別一點上傅會其詞。(說的比唱的還好聽,可惜,行動又是一個樣,真是口是心非,言行不一)
《讀書人對政治的態(tài)度》《性與政治》《政治與文學(xué)》是一組不可多得的奇文,揭示了讀懂沈從文的秘訣:奇文在“娓娓而談的掩飾下”,聲嘶力竭地鼓吹其“性欲政治觀”,且以不倫不類的比喻對“人性”作出的種種風(fēng)馬牛不相及的所謂“新”“詮釋”,抒發(fā)他的喜怒哀樂,由此也透露了他的人生觀、文藝觀,無不與“性欲”密切相連。明白了這點,緊緊地抓住這點,將他的奇文和批判者的文章對照起來研究,自然就會明白他“寫的內(nèi)容含義”,他所堅持的一貫的“立場”,讀懂他的作品。
附記:本文寫成要感謝樂山師范學(xué)院郭沫若研究中心廖久明教授、四川大學(xué)文科處處長姚樂野教授、博導(dǎo),郭沫若紀念館李斌副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xué)歷史學(xué)院王興博士,他們或者提供線索,或者復(fù)印資料。
2016年3月于成都川大花園寓所
(責(zé)任編輯:陳俐)
2016-04-15
王錦厚,男,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