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武潤生
紅錢演繹里程碑——清代新疆錢幣實錄
撰文/武潤生
嚴格意義上來說,自古至今新疆自鑄的銅幣基本上都可以稱為“紅錢”,但在清代卻是個專有名詞。平定準噶爾叛亂,標志著西域又一次真正、完全地被納入中央政府的管轄范圍之內。在純銅打制的準噶爾普爾的基礎上,重鑄的象征中央政府主權的紅錢走上了歷史舞臺,從此拉開了新疆錢幣逐步由“幣制雙軌制”走向全疆統(tǒng)一、全國統(tǒng)一的近代化進程。當然,歷史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從1864年開始,發(fā)生了延續(xù)10余年的“同治新疆回亂”,在這期間,南疆割據(jù)政權和外國侵略者阿古柏政權各自鑄造的錢幣,更是特殊時期的歷史見證。
“新疆紅錢”是對清代在新疆本地用紅銅鑄造的外圓方孔錢的一個“約定俗成”的稱謂。清末新疆建省后,“紅錢”成為官方公文中的正式用語,具有了自己特定的含義。
平定準噶爾叛亂后,乾隆帝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府,總領天山南北。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當時戍邊將軍兆惠奏請“或即照回錢體質,一面鑄乾隆通寶漢字,一面鑄葉爾羌清文及回字”,乾隆帝批準了兆惠奏折,還將所呈錢文的式樣“交錢局鑄造二百文發(fā)往為式”。隨即,清廷首先在葉爾羌設立鑄錢局,鑄行“乾隆通寶”紅錢,將新疆所有流通的各種各樣的貨幣統(tǒng)一回收,鑄造背后有回文與滿文“葉爾羌”字樣的“乾隆通寶”。這是新疆地區(qū)歷史上第一次幣制統(tǒng)一,聞名遐邇的“新疆紅錢”由此誕生,并開始在南疆地區(qū)流通。
由于南疆地區(qū)曾長期習用舊普爾錢,本著“利于舊錢的回收、便于新錢的流通,從而保持新收復地區(qū)的穩(wěn)定”的方針,新改鑄的紅錢在銅質、幣值、重量方面均同于舊錢(準噶爾錢幣)。用乾隆自己的詩句來說,就是“形猶騰格(指舊普爾)因其俗,寶鑄乾隆奉此同。”
紅錢最早在南疆地區(qū)的鑄行,就是清政府把“奉此同”的原則與“因其俗”的靈活性結臺起來的一種嘗試。
新鑄紅錢的規(guī)定式樣為:“輪廓方孔,如制錢式”;而鑄“乾隆通寶”四字為漢文,幕(背面)鑄地名為滿文及回文;每枚重二錢。葉爾羌本身不產銅,是靠銷毀舊普爾錢鑄的。錢正面漢文“乾隆通寶”,背文穿右是維吾爾文“葉爾羌”,穿左為滿文,因當時譯音不準,所以將地名鑄成了“葉爾奇木”,兩年后才改鑄為“葉爾羌”。背面鑄滿文的“葉爾奇木”錢文高隆清晰,錢體厚重,銅度純凈,色澤滋潤,極罕見,是為珍品。
乾隆二十六年,再設阿克蘇錢局,乾隆三十年時,阿克蘇局遷到烏什,立烏什局。
新鑄紅錢為澆鑄而成圓形方孔,銘文為漢、滿、維三種文字的中國統(tǒng)一的制錢體系錢幣,紅錢直徑約為24毫米,厚為2毫米,即略大于舊普爾,卻比舊普爾薄。與內地制錢相比,紅錢“悉系提凈紅銅而成”,將生銅原料經過土法提煉,不加鉛錫,澆鑄錢模,即得紅錢,所以紅錢的含純銅量一般在百分之九十左右。而內地制錢在鑄造時要摻進鉛、錫、鋅等配料,一般是“鉛四銅六”,即鉛錫等占百分之四十,原銅占百分之六十,呈黃色,故俗稱“黃錢”。紅錢初鑄時,均為二錢,即制錢一文的重量為一錢二分。在清代前期,紅錢與制錢的比價最初為1:10,后變?yōu)?:5,即一枚紅錢可換五枚制錢,這種比價關系一直延續(xù)至清代末期。
自古以來南疆都是新疆農業(yè)經濟和商貿較為發(fā)達的地區(qū),和北疆廣大牧區(qū)“以物易物”、貨幣需求極小的情況不同,南疆的錢幣使用有著極其深厚的歷史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需求。因此,在貨幣鑄造和使用上,清政府算是“特事特辦”了。清政府嚴格規(guī)定,紅錢僅限于新疆南八城(庫車、阿克蘇、焉耆、烏什、英吉沙、莎車、和田)通行,“若過托克遜,則與制錢一例也”。也就是說,一文紅錢只能當一文制錢使用了。從存世實物看,清代時新疆先后有葉爾羌、阿克蘇、烏什、庫車、喀什等五個鑄錢局開鑄“乾隆通寶”紅錢,直徑一般在2.4厘米至2.6厘米,重3.6克至4.8克,與內地小平制錢相似,略顯厚重。新疆紅錢自乾隆朝開始,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到宣統(tǒng)都鑄行過乾隆通寶和年號“紅錢”,前后約150年的歷史。
由以上的統(tǒng)計我們可以知道建安時期的音樂對詩歌的創(chuàng)作及其風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這與建安時期文人音樂修養(yǎng)的提高有很大關系,樂器的豐富也同樣為此做出了影響。
南疆紅錢
南疆紅錢
前面講到紅錢南疆八城流通,那么從平定準噶爾叛亂一直到阿古柏入侵前,北疆以及天山南路的吐魯番等地的錢幣又是什么情況呢?
北疆地區(qū)自古游牧文化氛圍濃厚,當時北疆的厄魯特、哈薩克、布魯特等游牧民族基本上都沒有使用金屬貨幣的習慣。清政府與他們的貿易交換,是采用實物貨幣,即“絹馬貿易”的形式。因此,在葉爾羌開鑄紅錢的時候,北疆地區(qū)除了駐軍和隨軍商人使用內地帶來的制錢外,就地鑄行錢幣還沒有列上伊犁將軍府的日程。
乾隆用兵新疆之時,“饋糧千里,轉谷百萬,師行所至,則有隨營商人,奔走其后一切取供于商”,這些商人帶來了不少制錢,成為制錢入疆的一個重要媒介。伊犁將軍府建立后,在北疆伊犁一線,派出了從關內調來的滿、蒙、錫伯、索倫和漢族組成的軍隊,攜帶眷屬在那里定居,實行“軍屯”?!败娡汀敝猓钟小懊裢汀?。北疆軍民中,從內地來的人很多,他們慣用制錢,在北疆地區(qū)無形中形成了“制錢地帶”。鑒于這些原因,加之分區(qū)管理的行政制度不同,清政府決定在北疆一律使用制錢。制錢流通的范圍,西至伊犁,東至哈密,中間包括迪化(烏魯木齊)、古城(奇臺)、鎮(zhèn)西(巴里坤)和天山南路的吐旨番。
全部依靠內地制錢流入的偌大的北疆地區(qū),在“生齒日繁”、經濟上逐漸恢復發(fā)展的情況下,僅僅依賴內地制錢顯然不能順應發(fā)展形勢,就地設局鑄造制錢的問題便被擺上了議事日程。
在紅錢鑄行南疆16年后,清廷綜合南疆所鑄錢文“概用紅銅”用料太多,伊犁地區(qū)當時并未發(fā)現(xiàn)銅礦,“伊犁、烏魯木齊、巴里坤、哈密等處,直逼內地,此一帶地方市用皆系制錢”,必須色樣相同才便于“摻雜搭用,以重久遠”等多方面情況,決定在北疆地區(qū)擬鑄行銅六鉛四的制錢。但當時伊犁只產黑鉛,鑄造制錢的白鉛與點錫“從無貨賣”,從內地購買轉運白鉛“必須由西安委員遠赴湖北漢口搭買遞運陜省,轉運哈密,又由驛站遞解,需用白鉛既多,運費又大,所費太重”,而點錫用量極少,從內地采購由“西安遇便搭解”,不需要開銷運費。最后,清朝中央政府拿出了“以體質堅硬之紅銅,配以柔軟之黑鉛鑄造,微加點錫,輪廓肉好即可適用”新疆制錢方案。
乾隆四十年十月初八,從南疆烏什等地通過夏特古道調撥來新疆紅銅,從漢口等地采購點錫,以及伊犁地產黑鉛,按照銅七鉛三的比例開鑄新疆自鑄的制錢——“寶伊錢”。與內地制錢相比,寶伊局所鑄制錢大多為紅錢,內地制錢材質為銅六鉛四(白鉛),所以呈黃色,而寶伊局所鑄為銅七鉛三,稍顯灰澀,獨具紅錢風韻。清代寶伊局前后鑄錢91年,先后鑄有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共五個年號的制錢,并鑄造了一批當十、當百的大錢。一直到1866年伊犁農民大起義,占領惠遠城后才被迫中止。
南疆紅錢
南疆紅錢
南疆紅錢
1862年以后的新疆是個多事之地。爆發(fā)于庫車的農民起義點燃了新疆農民大起義,并迅速席卷天山南北。庫車毛拉熱西丁攫取起義果實,建立以庫車為中心的封建宗教割據(jù)政權。同時,混亂的局面引來了中亞浩罕國軍官阿古柏,并建立偽“哲德莎爾”國。
這一時期,阿古柏政權發(fā)行的具有侵略性質的錢幣,以及庫車政權發(fā)行的熱西丁汗錢,是新疆清末十余年間混戰(zhàn)黑暗歲月的見證。
熱西丁模仿秦可汗(清朝皇帝)的錢幣制造了熱西丁汗錢幣。兩面文字均為老察合臺文。錢幣一面刻著“熱西丁哈孜”,另一面刻著“庫車朝廷打造的錢幣”。在短短的三年中,熱西丁先后在庫車、阿克蘇兩地,分別利用原有錢局的設備鑄造了以他姓氏命名的雙面老維文錢。熱西丁汗錢幣為紅銅質,圓形方孔,形制完全同傳統(tǒng)樣式和清代新疆紅錢。
熱西丁在庫車的鑄錢量大且品種多,一般的情況下,此類錢的正面漢譯順讀都為“賽伊德·哈孜·熱西丁汗”;背面漢譯順讀為“京城庫車鑄造”。此類紅錢有大字和小字之分,多可分為28種版式,錢幣文字分有紀年和無紀年,所紀年一為回歷1281年,一為回歷1283年。但熱西丁在阿克蘇鑄錢時間很短,所以鑄錢不多,品種也很單調,只可分為4種版式。阿克蘇熱西丁錢均無紀文紀年,面文譯為“賽伊德哈孜熱西丁汗”,背文可譯為“鑄于莊嚴的城市阿克蘇”。
阿古柏建立偽政權后,于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回歷1291年)在喀什噶爾設造幣廠,按照中亞地區(qū)伊斯蘭貨幣體系,參照浩罕汗國錢幣式樣,鑄造發(fā)行了偽“哲德沙爾”汗國貨幣。錢幣系用手工打壓制成,正背面均為文字,不用人像或動物圖案,周圍邊緣飾以伊斯蘭風格花紋,回歷紀年分散在察合臺文字母之間,或在正面、或在背面、或一部分在正面一部分在背面,另有兩面均無紀年。錢幣文字內容及圖飾風格基本一致,唯因書體及紀年的不同而有版別上的差別。
阿古柏鑄造的錢幣有金幣、銀幣、銅幣三種。
金幣稱作“Tila”,漢譯“鐵剌”,直徑20~21毫米,重約3.7~3.8克。正面為“SultanAbdulAzizHan(Khan)”,漢譯“蘇丹阿不都艾則孜汗”;背面為“ZarbDaris-SahanatiKashgar1291”,漢譯“鑄于都城喀什噶爾,回歷1291年”?!疤K丹阿不都艾則孜汗”,是當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丹的名字,阿古柏因奉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為其宗主國,故自認為是其附庸。
銀幣稱作“Tanga”,漢譯“天罡”,直徑12~15毫米,重約1.7克。正面為“AbdulAzizHan (Khan)”,漢譯“阿不都艾則孜汗”;背面為“Zarb KashgarLatif,1291”,漢譯“喀什噶爾精鑄,回歷1291年”?!疤祛浮便y幣發(fā)現(xiàn)還有有回歷紀年1295年即公歷1878年的一種,為阿古柏之子伯克胡里所鑄,數(shù)量甚少。
銅幣稱作“Pul”,漢譯“普爾”,直徑14毫米左右,重約3.3克,厚2毫米,紅銅質。正面為“Abdul AzizHan(Khan)”,漢譯“阿不都艾則孜汗”;背面為“ZarbKashgar”,漢譯“喀什噶爾鑄造”。
熱西丁汗錢
阿古柏銀幣
清代新疆省造餉銀金幣
清政府打敗阿古柏后,在收復新疆的過程中,先后在南疆重開了庫車(光緒四年)、阿克蘇(光緒四年)及喀什噶爾(光緒十四年)鑄錢局,廣鑄紅錢及光緒天罡銀幣,用以收繳阿古柏錢幣。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前那種比值不同、流通范圍不同的紅錢與制錢并行的“雙軌制”,不利于行政統(tǒng)一與商品交流,不符合客觀形勢的發(fā)展,所以雖然“雙軌制”已被破壞無余,但已經沒有恢復的必要了。新疆省第一任巡撫劉錦棠根據(jù)新疆銅料來源有限的實際困難,于建省之初即提出廣鑄紅錢以統(tǒng)一錢法的請求,得到了清廷的批準。
此后,新疆廣大地區(qū),除伊犁因特殊情況仍用制錢外,其他地區(qū),無論天山南北,均一律使用紅錢。于是,過去僅限于南疆八城使用的紅錢一躍成為天山南北統(tǒng)一的錢幣,“雙軌制”轉為單一的紅錢制。
光緒四年(1878年)3月18日,駐兵庫車的張曜在庫車開爐鑄錢,以關內“乾隆通寶”制錢為樣錢。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庫車鑄造的紅錢,每枚重一錢三分,錢背面均以關邊月圈為記,先后采用版式七種。同時,當?shù)匾蚴褂冒⒐虐靥祛敢丫茫瑸轫樒渌?,仿制“足銀五分”天罡,正面維吾爾文,漢譯為“優(yōu)質銀,足錢”,背面維吾爾文,漢譯“五分”,系光緒三至四年在庫車鑄造,但未標鑄造地名。光緒六年,張曜又奉命就地監(jiān)督鑄造銀幣,銀幣每枚重一錢,直徑22.5毫米,厚0.5毫米,形式外圓內方,正面有“足銀壹錢”四個漢字,背面維吾爾文,穿上是“一錢”,穿下是“銀子”。由于虧賠大,至光緒七年停鑄。
清代的新疆貨幣是整個新疆貨幣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清末新疆建省后,新疆經濟在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刺激和內地各省影響下,出現(xiàn)了一些近代化的趨勢。從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開始,新疆進行了機鑄金幣、機鑄銀幣、機鑄紅錢和機鑄紅錢與機鑄銅元的生產。
機鑄金幣始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在迪有其缺陷,但是它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近代新疆經化城外水磨溝機器局督匠鑄造”。金幣分錢、兩兩種。正面漢文“餉金×錢”或“餉銀×兩”四字,外圈空白無圖文;背面是蟠龍紋,四周有維文。機鑄金幣工藝精美,大小均勻整齊,開鑄4個月,共用黃金5001兩。
新疆機鑄銀幣大概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六月開局,至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止。從現(xiàn)存實物看,有新疆餉銀機鑄幣五錢、四錢、二錢、一錢四種銀圓,再加上1908年以后所鑄“餉銀×錢一兩”,共有五種。
最早的機鑄銅元是“光緒元寶”,為l907—1908年迪化水磨溝銀元局試鑄。重9g~10.1g,直徑28mm。正面內圈上首有漢文“光緒元寶”四字,幣中心有小花朵,外圈上首有漢文“新省”兩字,中間左右側各有一朵小花,下半部有漢文“市銀一分五厘”,背面為盤龍紋?!肮饩w元寶”與“宣統(tǒng)元寶”是新疆前期的鑄品。
隨后,新疆紙幣開始出現(xiàn)。晚清的新疆貨幣,無論銅幣、銀幣、金幣以及紙幣都反映著近代化的趨勢。新疆貨幣在這期間經歷了資本主義技術上的變革以及全國范圍內貨幣統(tǒng)一化進程。
(本文圖片由江海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