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立新
(河南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
【藝文尋珠】
單詞配對法對雙語詞匯翻譯的影響
康立新
(河南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單詞配對法有兩種不同的順序:L1-L2順序(母語詞在前,目的語詞在后)和L2-L1順序(目的語詞在前,母語詞在后)。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L1-L2的單詞配對順序既有利于雙語詞匯的正向翻譯(L1-L2),也有利于雙語詞匯的反向翻譯(L2-L1),尤其有利于詞匯的長期記憶;雙語詞匯翻譯在準確度方面存在著翻譯方向的非對稱性,但L1-L2的單詞配對順序可以弱化詞匯翻譯的非對稱性,尤其在短時記憶中,L1-L2的單詞配對順序可以使詞匯翻譯的非對稱性消失。研究使人們對這一看起來簡單且很少有人研究的單詞配對法有了不同的認識。
單詞配對法;雙語;詞匯翻譯
雙語翻譯的最小單位是詞匯翻譯,即兩種不同語言詞匯之間的匹配轉(zhuǎn)換[1]。雙語詞匯轉(zhuǎn)換有兩種不同的方向,即正向翻譯和反向翻譯,前者是把一語翻譯成二語(L1-L2),后者是把二語翻譯成一語(L2-L1)。詞匯翻譯過程存在著不對稱性,反向翻譯的速度要快于正向翻譯。因此,人們進行了一系列的相關(guān)研究來解釋、驗證詞匯翻譯過程的不對稱性。
Kroll & Stewart于1994年在大量研究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非對稱性層次模型[2]。如圖1:
圖1 非對稱性層次模型(Kroll & Stewart,1994)
根據(jù)模型,L1-L2的正向翻譯需要更多地借助于概念來完成,L2-L1的反向翻譯更多地是通過詞匯間的直接聯(lián)系來完成。也就是說,詞匯翻譯的非對稱性主要是由詞匯表征與概念表征的聯(lián)系強弱造成的。
Heij等通過一系列的實驗發(fā)現(xiàn),概念在L1-L2和L2-L1的翻譯中均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他們認為[3],在L1-L2的正向翻譯中,因為譯者對目的語(L2)不熟悉,因此,在詞匯提取時難度較大;而在L2-L1的反向翻譯時,詞匯提取詞是譯者的母語,因此,在詞匯提取時要相對容易。詞匯翻譯的不對稱性主要是因為不同方向翻譯過程中概念通達與詞匯提取的速度差異造成的。但他們都熱衷于解釋詞匯翻譯的不對稱性。
王璐璐、丁國勝等通過3個實驗發(fā)現(xiàn),翻譯的非對稱性可能發(fā)生在翻譯過程的不同加工階段上(刺激解碼、翻譯轉(zhuǎn)換和反應輸出),不同加工階段所呈現(xiàn)的非對稱性是不一致的,此外,王、丁等人還對Kroll & Stewart和 Heij等的觀點分別進行了驗證和完善,發(fā)現(xiàn)單詞的表象值對翻譯過程的非對稱性也有影響[4]。由此,研究者在解釋、驗證翻譯的非對稱性時,開始注意影響翻譯非對稱性的因素。目前普遍接受的觀點就是不同方向雙語轉(zhuǎn)換的不對稱效應是由雙語者所掌握的兩種語言水平差異導致的[5]。
綜觀國內(nèi)外已有的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翻譯的非對稱性的研究更多地是從認知科學、腦神經(jīng)科學等角度進行的,但因為人類認知機制的復雜性,詞匯翻譯會涉及諸多因素。從詞匯習得的角度進行的相關(guān)研究及其成果就不多見。另外,詞匯翻譯的非對稱性是否僅表現(xiàn)在速度上呢?因此,本文擬從詞匯習得的角度,通過實驗主要探討單詞配對法對雙語詞匯翻譯準確性的影響。
(一)單詞配對法
單詞配對法(word pairs)就是目的語詞和母語詞配對的方法。Nation認為,使用單詞配對法時必須考慮單詞配對的順序,這一方法有兩種不同的順序:L1-L2順序(母語詞在前,目的語詞在后)和L2-L1順序(目的語詞在前,母語詞在后)[6]6。這恰好與雙語詞匯翻譯的轉(zhuǎn)換方向相一致。
(二)受試對象
本研究的受試者為河南某大學機電專業(yè)的35名大學二年級學生,他們來自于一個自然教學班。實驗在第二學期初進行,根據(jù)第一學期英語期終考試成績把他們分為兩組(兩組的考試成績大體相當)。第一組18人,第二組17人。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設計的研究工具有三個:(1)單詞配對表;(2)詞匯翻譯,即要求受試根據(jù)所給的漢語寫出對應的英語單詞(L1-L2),或根據(jù)所給的英語單詞寫出對應的漢語(L2-L1);(3)訪談。
(四)實驗步驟
第一階段:制單詞表。為了避免受試者根據(jù)所給的漢語寫出所對應的英語單詞時使用近義詞,筆者根據(jù)受試者的詞匯水平,精心挑選了就學生當前詞匯量很難找到近義詞的10個英語單詞*用于實驗的10個單詞是:congregate,subscribe,volatile,erratic,pedestrian,austerity,volition,rudiments,impart,debris。。這10個單詞被制成了L1-L2和L2-L1兩個不同配對順序的單詞表。
第二階段:記憶單詞。隨機地把L1-L2的單詞配對詞表發(fā)給了第一組(18人),稱為L1組;把L2-L1的單詞配對詞表發(fā)給第二組(17人),稱為L2組。要求所有受試者用10分鐘時間記單詞。
第三階段:測試階段。測試包括即時測試和延時測試。即時測試在記單詞結(jié)束后進行,測試內(nèi)容為詞匯翻譯,其中,5個采用L1-L2的正向翻譯,另外5個采用L2-L1的反向翻譯。延時測試在實驗的7天后進行,測試形式與即時測試相同,但測試的內(nèi)容稍有不同。即時測試中采用L1-L2正向翻譯的5個單詞在延時測試中采用L2-L1的反向翻譯,即時測試中采用L2-L1反向翻譯的5個單詞在延時測試中采用L1-L2的正向翻譯。
(五)數(shù)據(jù)收集
L1-L2的正向翻譯,寫對一個英語單詞得1分,未寫或單詞拼寫錯誤得0分,滿分為5分;L2-L1的反向翻譯,正確地寫出漢語意思得1分,未寫或?qū)戝e得0分,滿分為5分。然后運用SPSS17.0對實驗所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但所得結(jié)果不具有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
筆者隨后對受試者進行了訪談。在訪談過程中發(fā)現(xiàn):L1組的18人中有7人承認盡管所給詞表是L1-L2的配對順序,但平常已習慣了L2-L1的單詞配對順序,因此,在實驗過程中,仍采用了L2-L1的順序記憶詞匯。
另外,L1組有一個受試者,英語口語能力相當不錯,并且已通過大學英語4級考試。她告訴筆者,通過這次實驗,她才意識到在平常的詞匯學習中,她一直采用L1-L2的配對順序記憶詞匯。在這次實驗結(jié)束兩周后,L1組的一個受試者找到筆者,她就是L1組中仍采用L2-L1順序記憶詞匯的7人中的一個,她告訴筆者:通過自己在課后的嘗試,她發(fā)現(xiàn)采用L1-L2的配對順序確實更有利于詞匯的產(chǎn)出。
筆者根據(jù)訪談結(jié)果,吸取了第一次實驗的經(jīng)驗和教訓,又做了第二次實驗。
(一)受試對象
第二次實驗的受試對象為同一所大學不同專業(yè)的46名學生,他們來自于同一個自然教學班。仍然根據(jù)第一學期英語期終考試成績將受試對象分為兩組,每組23人,分別稱為L1組和L2組。
(二)實驗設計
實驗的步驟不變,實驗的材料不變,但對呈現(xiàn)實驗材料的方式作了改變:對單詞配對中的L1詞和L2詞進行分別呈現(xiàn)。首先向L1組呈現(xiàn)L1詞,向L2組呈現(xiàn)L2詞,然后再給L1組分發(fā)相對應的L2詞配對,給L2組分發(fā)相對應的L1詞配對,這樣保證L1組按L1-L2的配對順序記憶單詞,L2組按L2-L1的配對順序進行詞匯輸入。
第二次實驗中測試的手段和內(nèi)容都不變。在延期測試中,有個別受試者沒有參加,成績按照實際參加測試的人數(shù)計算(L1組為22人,L2組為20人)。運用SPSS17.0對第二次實驗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及獨立樣本t檢驗。
本研究主要探討不同的單詞配對順序?qū)Σ煌较虻碾p語詞匯翻譯準確度的影響。因此,對即時和延時的詞匯翻譯測試成績分別從翻譯方向和單詞配對順序兩個維度進行了組內(nèi)和組間的獨立樣本t檢驗,研究結(jié)果如表1和表2。
表1 即時和延時測試成績的組內(nèi)對比結(jié)果
表2 即時和延時測試成績的組間對比結(jié)果
(一)相同單詞配對順序?qū)φ捶较虻脑~匯翻譯的影響
1.L1-L2單詞配對順序?qū)φ捶较虻脑~匯翻譯的影響。表1顯示,即時測試中,采用L1-L2單詞配對順序的L1組的正向翻譯的平均成績(4.260 9)高于反向翻譯的平均成績(3.608 7),且兩組的成績差異具有顯著性(t=2.211, p=.034<.05),在雙語詞匯翻譯的準確度方面不存在非對稱性。延時測試中,L1組的正向翻譯的平均成績(2.318 2)低于反向翻譯的平均成績(2.681 8),但兩組的平均成績不存在顯著差異(t=1.060, p=.298>.05),存在著弱的非對稱性。
2.L2-L1單詞配對順序?qū)φ捶较虻脑~匯翻譯的影響。即時測試中,采用L2-L1單詞配對順序的L2組的正向翻譯的平均成績(3.565 2)低于反向翻譯的平均成績(3.956 5),存在翻譯的非對稱性,但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jié)果顯示,他們的成績差異不具有顯著性(t=1.099, p=.296>.05),說明存在著弱的非對稱性;延時測試中,L2組的正向翻譯的平均成績(1.000 0)低于反向翻譯的平均成績(1.523 8),但兩組的平均成績也不存在顯著差異(t=1.137, p=.135>.05),說明存在著弱的非對稱性。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只有在采用L1-L2單詞配對順序的即時測試中,雙語詞匯翻譯在準確度上不存在非對稱性。整體上,雙語詞匯翻譯在準確度上存在著弱的非對稱性。
(二)不同單詞配對順序?qū)φ捶较虻脑~匯翻譯的影響
1.不同單詞配對順序?qū)υ~匯正向翻譯(L1-L2)的影響。表2的統(tǒng)計結(jié)果顯示,即時測試中,采用不同單詞配對順序的L1組(L1-L2)和L2組(L2-L1)的正向翻譯平均成績分別為4.260 9和3.565 2,L1組的成績高于L2組,且兩組的成績差具有顯著性(t=2.223, p=.032<.05);延時測試中,L1組和L2組的正向翻譯平均成績分別為2.318 2和1.000 0,L1組的成績明顯高于L2組,且兩組之間的成績差異達到了非常顯著的水平(t=4.099, p=.000<.05)。因此,L1-L2的單詞配對順序有利于詞匯的正向翻譯。
2.不同單詞配對順序?qū)υ~匯反向翻譯(L2-L1)的影響。即時測試中,采用不同單詞配對順序的L1組(L1-L2)和L2組(L2-L1)的反向翻譯平均成績分別為3.608 7和3.956 5,L1組的成績低于L2組,但兩組的成績差異不具有顯著性(t=1.118, p=.295<.05);延時測試中,L1組和L2組的反向翻譯平均成績分別為2.681 8和1.523 8,L1組的成績明顯高于L2組,且兩組之間的成績差異達到了非常顯著的水平(t=3.137, p=.003<.05)。因此,我們可以說,L1-L2的單詞配對順序也有利于詞匯的反向翻譯,尤其是有利于詞匯的長期記憶。
根據(jù)筆者對實驗過程的觀察和隨后的訪談,L1組的學生在做L1-L2的詞匯翻譯時要容易些,而L2組的學生在做L1-L2的詞匯翻譯時比較吃力,尤其在7天后幾乎就全部給忘掉了。
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L1-L2的單詞配對順序有利于雙語詞匯翻譯,尤其有益于詞匯的長期記憶;詞匯翻譯在準確度方面也存在著翻譯方向的非對稱性,但采用L1-L2的單詞配對編碼形式可以弱化詞匯翻譯的非對稱性。尤其是在短時記憶中,采用L1-L2的單詞配對順序,雙語詞匯翻譯在準確度上的非對稱性消失。
這個實驗證明了Nation的觀點:那些需要創(chuàng)造性使用的詞匯(即積極詞匯)最好采用L1-L2的單詞配對順序輸入[6]38。早在十多年前,胡明楊先生在介紹英語學習經(jīng)驗時就說:“我背生詞不是從英文到中文,而是從中文到英文,這樣難度大,為的是‘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如果圖容易,‘取法乎中’,將來也只能‘得乎其下’了?!盵7]這個實驗也是對胡明楊先生學習經(jīng)驗的闡釋。
根據(jù)記憶理論,學習和記憶主要涉及三個階段。呈現(xiàn)學習材料的階段稱為編碼,這是第一階段。編碼的結(jié)果是一些信息被貯存于記憶系統(tǒng)中。因而貯存是第二階段。第三階段是提取。提取指的是從記憶系統(tǒng)中恢復或抽取所貯存信息的過程。我們之所以要區(qū)分記憶過程中的編碼、貯存和提取,那是因為一個人的記憶不能只有結(jié)構(gòu)而沒有過程,或者說只有提取而不考慮其以前的編碼和貯存過程。這些過程也只有在記憶系統(tǒng)的整個結(jié)構(gòu)下才會變得積極主動和有意義[8]。我們已有的研究過分強調(diào)了信息在記憶系統(tǒng)中的表征形式,而忽視了對這些記憶表征的操作過程。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的單詞配對順序?qū)φ捶较虻碾p語詞匯翻譯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L1-L2的單詞配對編碼形式確實有利于雙語詞匯翻譯,并且可以弱化詞匯翻譯在準確度上的非對稱性。甚至可以使短時記憶中的詞匯翻譯的非對稱性消失。
研究使我們認識到,研究雙語詞匯翻譯時,不僅要強調(diào)信息在記憶系統(tǒng)中的表征形式,還要重視這些記憶表征的操作過程,為本領(lǐng)域的研究開拓了思路。同時,使人們對這一看起來簡單且很少有人研究的單詞配對法有了不同的認識,對翻譯教學會有一定的啟示。無論如何,雙語翻譯并不完全等同于雙語轉(zhuǎn)換,詞語翻譯僅是一種特殊的雙語轉(zhuǎn)換形式,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還很多[9]。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受試人數(shù)較少,實驗結(jié)果還有待進一步驗證。另外,在測試中,我們僅統(tǒng)計了詞匯翻譯的準確性,對詞匯翻譯的速度沒有進行精確的統(tǒng)計。今后的研究可以采用口譯的手段,既考察它的準確性,也研究它的流利性,同時可以引入二語水平變量考查它對雙語詞匯翻譯的影響。
[1]劉紹龍,王柳琪.雙語轉(zhuǎn)換認知論與翻譯詞匯轉(zhuǎn)換心理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3):1-6.
[2]KROLL J K, E STEWART. Category Interference in Translation and Picture naming: Evidence for Asymmetric Connections Between Bilingual Memory Representations [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1994,33(2):149-174.
[3]LA HEIJ W, HOOGLANDER A, KERLING R, VAN DER VELDEN E. Nonverbal Context Effects in forward and Backward Word Translation: Evidence for Concept Mediation [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96,35(5):648-665.
[4]王璐璐,丁國盛,彭聃齡. 翻譯信息轉(zhuǎn)換模型的認知心理學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3):221-226.
[5]劉紹龍,胡愛梅.詞匯翻譯提取效率和操作機制的認知研究[J].中國翻譯,2012(4):24-30.
[6]NATION I S P.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 [M].New York: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90.
[7]胡明楊.外語學習和教學往事談[J].外國語,2002(5):2-9.
[8]EYSENCK M W,KEANE M T. Cognitive Psychology: A Student’s Handbook[M]. 4th ed.London:Psychology Press, 1995:151.
[9]章琪,劉紹龍.雙語翻譯過程中的譯語詞匯提取機制研究——基于雙語“語言提取論”的思考[J].外語研究,2011(1):38-46.
Effects of Word Pairs on Bilingual Word Translation
KANG Li-xi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e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Luoyang471023,China)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L1-L2 word pairs order facilitates to heighten bilingual word translation, especially the long-term memory of words; L1-L2 word pairs order can weaken the asymmetry of word translation; especially in the short-term memory, it can remove the asymmetry. The study provid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ord pairs which seems easy but is often ignored, and will have some effect on translation teaching.
word pairs; bilingual; word translation
10.15926/j.cnki.hkdsk.2016.04.010
2016-01-14
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2014BYY014);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152400410079)
康立新(1971— ),女,河南鞏義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應用語言學、二語習得研究。
H059
A
1672-3910(2016)04-005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