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摘要】有研究表明,大學生公正世界信念總分與完美主義存在顯著負相關,弱化大學生的完美主義心理,有助于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公正世界信念。為此,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和個人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培養(yǎng)
從國家層面來說,國家應該更加努力致力于和諧社會的建設。要致力于社會的公平和正義,特別是要盡力縮小城鄉(xiāng)差距,提高人們的生活滿意度,解決各種社會不公平不公正問題尤其是教育公平問題,諸如農民工子女上學問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農村教育資源與城市平等化問題,使大學生特別是農村生源的大學生更多地感受到社會的公正,形成較高的公正世界信念。
從學校層面來說,學校應該適當增加心理講座,開設心理課程,完善心理咨詢室,讓更多的學生根據(jù)自身的心理狀況接受心理教育。一方面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另一方面培養(yǎng)教師掌握大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的能力,同時還要重視他們自身素質的提高。要使大學生正確認識現(xiàn)實,認識自己,認識社會,不要因為社會現(xiàn)實中的一些不公正而心理不平衡,乃至產生一定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同時他們也不會苛待自己和他人,不會形成極端的唯美主義。
從教師層面來看,教師必須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能因為學生家庭文化、經濟、政治等背景以及學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異而對他們有所不同或者是歧視。一個有修養(yǎng),有素質的教師,他能尊重和寬容每個學生,平等公平地對待所有的學生,不管學生是無知的還是明智的,乖巧的還是頑劣的,學生感受到自己都會和其他同學一樣同等地受到教師的關注,得到教師的關切,會促進學生在方方面面全面發(fā)展。這樣他們才可以對世界有正確的理解,在生活中獲得正確的價值觀。教育者可以結合積極心理學和學習心理學的內容,從課程的設置方面做出規(guī)劃和調整,采用多種多樣教學方式,激發(fā)正常完美主義作為積極人格品質的作用,更好地幫助大學生度過大學階段。
從家庭層面來看,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行對子女穩(wěn)定的人格特質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影響主要來自子女與父母的互動習得中,因此父母自身如果有極端完美主義心理傾向,應盡量減少對其子女的影響,用合理、科學的方式教育子女,不要對子女過度的干涉或關愛,培養(yǎng)子女的獨立性和承受錯誤失敗的心理能力。在子女的教養(yǎng)中母親往往比父親參與更多,因此母親的文化程度對子女的成長有很大影響,因此一個好的母親首先要加強自身文化素質的提高,用科學的、合理的方式與子女做好溝通;對于本身文化程度較高的母親,同樣要多抽時間關心自己子女的成長,尤其是心理上要多溝通多關心,不要因為事業(yè)繁忙而忽視與子女相處的時間或把自己在事業(yè)上的“權威性”用在對子女的教育中。
從大學生自身層面來看,完美主義者可以通過自我干預的方式克服完美主義傾向。首先,有選擇地、有目標地追求完美。完美主義者可以要求他在一、兩件重要的事情上追求完美,而不是所做的一切都是完美的。這樣一個完美主義者的心理負擔將大大降低。例如,一個想在工作中做出完美成績的人,自己其他活動上就不必過于要求也更加完美。其次,為自己設定切合實際的、理智的目標。很多完美主義者認為給自己制定極高的目標就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潛力,但實際上是給自己設置了障礙。因為目標的不切實際,完美主義者非但沒有充分發(fā)揮自己潛力,反而是不斷猶豫和拖延,在目標面前躊躇不前。制定切合實際的目標,甚至是略低于自己能力的目標,是治療完美主義的一劑良藥。再次,培養(yǎng)一、兩個無需追求完美的愛好。保持心靈的游戲狀態(tài),放棄做得“好”還是“壞”的評判,不去擔心進度、質量、效果、結果等等功利主義。對于完美主義者而言,最好的放松是“游戲”。最后,學會欣賞錯誤。完美主義者常常把錯誤都當成不完美而深惡痛絕,卻不知道許多錯誤是無害的、可愛的,甚至是有益的。科學家由于失誤的操作察覺到新物質,在失誤中藝術家發(fā)現(xiàn)了新的藝術方向,這樣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當錯誤發(fā)生時,遺憾和后悔是最沒有用處的,應該想到,這個錯誤可能帶給你一個更好的結果。
完美主義、公正世界信念雖然容易導致大學生產生一些心理問題,但如果能做到“揚長避短”,多發(fā)展其中有利的因素,抑制不利因素,也是可以利于個體心理發(fā)展的。所以在我們的教育工作或心理輔導中,我們要幫助并指導大學生形成科學的公正世界信念,發(fā)掘適度的完美主義心理的正面影響,而不是一味歧視或壓制完美主義心理。這樣,既幫助個體減少心理困擾,又幫助個體取得更好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