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電影《火星救援》是繼《星際穿越》《地心引力》等之后又一部科幻電影,許多觀眾覺得它很像火星版的魯賓遜漂流記,并稱主人公為火星魯濱遜。影片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人類實現(xiàn)了首次火星之旅,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迫使宇航員們提前結束此次探索,在此過程中,主人公馬克的生理監(jiān)測器被意外擊穿,他的隊員們誤認為他已犧牲,馬克因此被留在了火星,在之后的五百多天里,他每一天都在努力生存,他的堅強、樂觀、幽默、智慧讓浩瀚的火星都變得渺小,更讓觀眾為之欣喜、為之感動、為之驕傲,這種馬克精神也正是這部科幻電影最在意的地方。本文將從全景鏡頭、特寫鏡頭、鏡頭中的“鏡頭”三個角度出發(fā),觀察火星上的馬克是如何彰顯個體生命的偉大的。
一、 全景鏡頭:火星空間與個體生命的展現(xiàn)
首先,影片通過全景鏡頭拍攝,讓觀眾對陌生的火星空間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影片中的火星拍攝地點是約旦瓦迪拉姆沙漠,大片的紅色、橘黃色等色調的加入,打造了完美的視覺效果,在影片拍攝過程中,又通過全景鏡頭的拍攝將這種視覺效果放大,讓這瑰麗廣袤的紅色空間充斥在觀眾的視野之中,我們看到這個神秘的火星空間有著與地球完全不同的狀貌,布滿了紅褐色的巖石、沙土,毫無生氣,這種出色的視覺效果讓觀眾對本來陌生的火星空間變得熟悉,影片以這樣一種新奇的視角和特殊的方式,重新調整意向關系,讓觀眾感受對象的生動性和豐富性,滿足了觀眾對未知世界的審美和認知要求,同時也加深了觀眾對火星廣袤、孤寂、荒蕪的印象。所以,當渺小的馬克在火星上醒來時,他的那種孤獨感才更被觀眾所理解。同時,廣袤的火星空間確實給人無法逃脫的視覺感受,這讓人不禁會猜想馬克真的會逃離成功嗎?好奇是最大的吸引力,火星空間通過這種全景鏡頭的展現(xiàn)實現(xiàn)了它在影片中的最大價值。
其次,在展示馬克在火星上的活動時,影片也使用了很多全景鏡頭,將火星上馬克的個體生命活動展現(xiàn)得十分清晰。為了不被餓死,他在火星上動工挖土,看到這里,觀眾們會不禁驚訝于在廣袤荒蕪的火星上竟然有個渺小的人影在挖土運土,這直接引起了觀眾對故事的二次期待。全景鏡頭下,我們還看到馬克開著火星探險車在火星上行駛,每一次行駛都是一次偉大的探險,他開著探險車去尋找探路者,他開著探險車去約定營救地點的隕石坑,他是火星上唯一的生命,探險車每經過一個地方,都印下了人類生命的印記。透過全景鏡頭,我們看到了他在火星上因與地球得到聯(lián)系后的雀躍,看到了他因營救希望渺茫時一個人坐在火星上的背影,看到了在廣袤的火星上兩排閃閃發(fā)光的充電板和旁邊休息的馬克……
在這些全景鏡頭下,火星空間與馬克的個體生命得到了清晰的展示,給觀眾以直觀化的呈現(xiàn),我們看到的火星是浩大的、荒蕪的,馬克就是在這樣的火星空間中探索、求生,但是在火星上的馬克似乎并沒有那么渺小,相反,他讓人覺得偉大,偉大到像是這個星球的主人,是啊,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他是偉大的火星“殖民者”。
二、 特寫鏡頭:人物性格的完美刻畫
如果說全景鏡頭讓觀眾從宏觀上對火星空間和馬克的個體生命精神有了一定的認識,那么特寫鏡頭則從微觀上讓我們對馬克的人物性格有了全方位的了解。通過一系列的特寫鏡頭,影片將馬克的性格特征完美的刻畫出來,他的勇敢、堅強、樂觀、執(zhí)著、幽默、聰明,真實地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
首先,事物的特寫。影片第一處為人震撼的地方,便是馬克為自己處理被天線刺破的傷口,這一過程的特寫鏡頭是一面鏡子,我們通過這面小鏡子看到馬克自己當起自己的外科醫(yī)生,做起了清理以及縫合傷口的手術,從鏡子中我們看到了不淺的傷口、鮮紅的血液、馬克抽搐的肌肉,還有他一直堅定的進行處理傷口的手,透過這面小小的鏡子,感受到了他超越常人的堅強和勇敢。之后,聰明的植物學家馬克在火星上種起了土豆,他像農民一樣開墾土地種田,終于有一天他的土豆發(fā)出了一顆顆嫩芽,此處,有一個特寫鏡頭讓人十分感嘆和難忘,鏡頭下是一株小小的嫩綠的土豆秧苗,上面還有晶瑩的水珠,那抹綠真的很美,它是馬克樂觀、聰明的反饋,它象征了希望,是生命的希望在向著馬克問好。影片中還有很多對事物的特寫,如馬克吃土豆時用來代替番茄醬的維生素粉末,如有馬克修補痕跡的宇航帽和居住艙等等,透過這些有符號性意味的事物,我們對馬克的性格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
其次,表情動作的特寫。影片中馬克的表情和動作是十分豐富的,通過這些表情還有動作的特寫,觀眾可以窺探人物的心理以及他的性格。他在處理傷口時的痛苦表情以及淡定的進行“手術”的雙手,這處特寫使表情和動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仿佛是痛苦的病人與從容的醫(yī)生兩個人完成的,從這個鏡頭讓我們體會到堅強是他之所以能活下來的重要理由。在他成功挖出探路者向地球發(fā)出消息后,由于傳播時間較長,他開始了漫長的等待,我們通過特寫鏡頭看到了他疲憊的樣子,他的眼睛在閉嚴與睜開間反復掙扎著,當探路者的攝像頭突然移動,他欣喜的站起來記錄地球傳來的消息,他放著光的眼睛和滑動的筆頭的配合是那樣的默契,他的執(zhí)著終于有了答案。一處處表情動作的特寫,就是一次次對馬克心理和性格的捕捉,解決了探險車上取暖問題后的微笑,對發(fā)芽作物的觸摸和注視的眼神,營救前用剃須刀打理胡須和頭發(fā),以及他洗澡時身上無數(shù)的傷口,我們能夠清晰感受到他在困難面前強大筆直的身軀和樂觀執(zhí)著的信念。
最后,文字的特寫。影片中有許多對馬克所寫文字的特寫,這也是影片在彰顯人物形象時一個有趣的拍攝角度。馬克在火星上生活的五百多天,每天都要在居住艙的艙壁上記錄天數(shù),這是從頭貫穿到尾的特寫鏡頭,這是馬克的希望與動力,他執(zhí)著的相信自己終會得救,這種記錄也帶動著觀眾和他一起計算著、思考著、盼望著,最后他需要奔赴營救約定地點而離開了居住艙,在他走后我們跟著特寫鏡頭看到了艙壁上一排排天數(shù)記載的下面,他用紅色簽字筆寫下的自己的名字,這是堅強執(zhí)著的生命的宣告。最后,他要離開探險車了,他在便簽上寫道:“至不論是誰,好好對這臺探險車,他救了我的命。”依舊幽默的筆風,流露出他的勇敢、樂觀和自信。此外,馬克和伙伴們的聊天內容經常通過特寫鏡頭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在居住艙損壞了部分后,他在屏幕上寫下“不幸的是指揮官過時的迪斯科音樂還在”,在這種緊張的氛圍中他沒有表現(xiàn)出恐懼而讓人產生同情,相反他用自嘲等幽默的方式讓觀眾對這種馬克精神產生欽佩,通過這一系列的文字特寫,馬克的形象也更加完整了。
三、 鏡頭中的“鏡頭”:生活化的表演
在影片中,我們常常通過一些攝像畫面來觀看馬克在火星上的一系列生活,他還常常對著居住艙以及探險車上的這些攝像頭講話,我們姑且將這些攝像頭稱為鏡頭中的“鏡頭”?;鹦巧系鸟R克是孤獨的,影片通過鏡頭中的“鏡頭”這種雙重鏡頭的方式,讓觀眾對在火星上馬克的生活產生了真實的體驗感,影片中這些攝像機鏡頭像是第三只眼睛,我們正是透過這只眼睛來觀察馬克。
首先,巧妙利用電腦攝像記錄生活日志。這種記錄是馬克記錄火星生活的方式同時也是影片一個新穎的拍攝角度,常常給觀眾一種看電影中的紀錄片的感覺,正是這種真實性將影片的價值最大程度的放大。在第19個太陽日,馬克開始第一次錄制自己的火星生活日志,他對著電腦攝像頭說“我還活著”,幽默地說:“驚喜?。 痹谒氲嚼门判刮镌苑N作物之后,他又立刻將這一刻記錄下來,透過屏幕我們能看到馬克在獲得活下去的希望時的欣喜與激動,在攝像畫面中,他在計算、在思考,他要在寸草不生的星球種出口糧,他說:“火星將會畏懼我大植物學的力量。”他還在鏡頭下吃飯,并對著攝像頭這個唯一的朋友聊天,而這一切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就像是馬克在和我們講話一樣。透過整個畫面我們看到的是馬克貼近生活的表演,正是這種真實性讓觀眾深深融入到電影之中。
其次,巧妙利用居住艙和探險車中的攝像機??赐暧捌銜l(fā)現(xiàn),馬克在火星上的兩大活動空間便是居住艙和探險車,影片更多時候也只是他一個人的獨角戲,而一個人又是怎樣吸引觀眾的興趣而創(chuàng)造好的放映效果呢?沒錯,居住艙和探險車上的攝像頭幫了個大忙。馬克在居住艙上的大部分活動我們都是通過這些小小的鏡頭看到的,在影片中也往往呈現(xiàn)的都是攝像的畫面,上面標注著是第幾個太陽日、時間、氧氣、氣壓等等信息,這就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性,讓觀眾覺得仿佛真的是在看紀錄片,而這部“紀錄片”并不乏味,馬克那些生活化的表演十分有趣。我們常常通過這些鏡頭看到主人公馬克在火星上種菜、洗澡、聽音樂,這一系列生活場景的展現(xiàn),使得觀眾對馬克在火星上的生活產生了真實的體驗感,影片也正是憑借這一系列日常生活化的小事,才把馬克在孤獨和恐懼以及困難面前不屈的品質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又恰到好處。讓我印象最深刻一個鏡頭,就是馬克站在自己制作的作物大棚里,對著攝像頭幽默的表演,他說自己是這個星球上最偉大的植物學家,他說他殖民火星了,他在鏡頭下扭屁股,扮演婀娜多姿的女郎,伴隨著歡快的音樂,觀眾們也笑出聲來。
通過這些鏡頭觀察馬克的片段還有很多,如他隨著音樂哼唱跳舞,如他在第一次土豆成熟后在鏡頭前調侃說這是純天然有機的火星土豆,如他在探險車上調侃指揮官低級的聽歌趣味等等,這些鏡頭下的馬克表演的具有生活化、真實化的特點,而這種表演是馬克對這種生活本身、對這個角色生活的態(tài)度、性格心理特征等要素的深入體驗和如實呈現(xiàn),他真正的在過著那種生活,可以說,這種生活化的表演是電影表演成功的最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