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農村扶貧的制度失效,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歸因于價值取向上的偏差,歸因于缺乏一種公平正義的價值觀的指導。而羅爾斯的公平正義論是基于西方文化背景,其正義理論,尤其是公平分配理論,為我國當前在落實共享發(fā)展理念的時代背景下,農村扶貧的制度與政策制定提供了一種思想資源。
關鍵詞:羅爾斯;公平正義思想;農村扶貧
中圖分類號:D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8-0085-02
一、緒論
改革開放以來,以政府為主導的扶貧政策為我國經濟發(fā)展、政治穩(wěn)定、社會和諧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一系列扶貧政策中也存在很大的制度缺陷。尤其是扶貧政策在制定過程中過度重視代表工具理性的效率,忽視了代表價值理性的公平,從而導致了很多社會問題的出現。
公平正義,是扶貧政策制定中嚴重缺失的問題,也是當代學者所關注的重大課題。作為西方公平正義問題研究上的最高成就,羅爾斯的公平正義觀也是需要我們去仔細研究,去尋找適合我國國情的公平正義理論,從而去指導實踐。雖然羅爾斯的公平正義論是基于西方文化背景而提出的,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階級歷史局限性,但他的正義理論,尤其是公平分配理論,為我國當前在落實共享發(fā)展理念的時代背景下,農村扶貧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種思想資源與學術啟迪。
二、當代中國農村扶貧的特征
(一)政府主導。
政府主導是我國農村扶貧工作的本質特征,貫穿于扶貧政策的始終。利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分析,扶貧在社會生產四個環(huán)節(jié)中屬于分配范疇,而對公共利益進行分配則是公共政策的本質特征。“任何統(tǒng)治階級都要通過實現一定的社會公共職能為前提的?!盵1]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系統(tǒng)的闡述過這個觀點:“政治統(tǒng)治到處都是以執(zhí)行某種社會職能為基礎的,而且政治統(tǒng)治只有在他執(zhí)行了它的這種社會職能時才能持續(xù)下去?!盵2]一方面,政府只有介入社會經濟活動和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才能實現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而扶貧工作推進的成功與否直接與社會穩(wěn)定相掛鉤,因此政府必須承擔這個工作責任。另一方面,扶貧工作的公共性代表著扶貧工作的工程浩大,需要耗費大量的資源,只有政府才有能力推進這項事業(yè)的發(fā)展。
(二)區(qū)域差異。
區(qū)域差異是扶貧工作一直以來的特征,貫穿于扶貧政策的始終。經濟發(fā)展與扶貧工作有著密切聯(lián)系,基于我國的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十分不平衡的國情,扶貧政策有著很大的差異。而經濟差異主要由三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原因,強調先富帶動后富,重視沿海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差異;二是地理環(huán)境的原因,生產生活條件十分惡劣、基本不具備人類生存條件的自然障礙地區(qū);三是領導人的因素,貧困地區(qū)的領導集體缺乏積極進取的精神,發(fā)展觀念嚴重滯后。與此同時,貧困區(qū)域與非貧困區(qū)域有差異,具體表現為貧困縣的設置。貧困區(qū)域內部也有差異,包括自然差異和人文差異,自然差異體現在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地理區(qū)位的差異,自然資源差異等方面;人文差異體現在歷史淵源差異,古跡文物差異等方面。
(三)效率取向。
效率取向是我國農村扶貧工作的重要特征,具體表現在扶貧政策制定環(huán)節(jié)。在政府行為中表現為在先解決那些容易脫貧的地區(qū),講究扶貧的短期效果,忽視貧困工作的長期性;追求貧困的絕對數字下降,把扶貧當做政績,對調任之后的扶貧工作放手不管;對工業(yè)產業(yè)的大力追求,使得貧困地區(qū)大多數選擇了粗放型發(fā)展模式。[3]在政策制定中表現為貧困人口的識別,采用一系列參數來來確定農村地區(qū)的貧困標準,貧困人口數量;貧困縣的設立,國家集中資源對貧困縣進行脫貧工作,進行重點推進;建立扶貧管理監(jiān)督體系,以提高扶貧資金的利用效率和國家公務人員的工作效率。
(四)缺乏社會參與。
培育社會參與農村扶貧是近些年扶貧工作的特征之一,具體表現為扶貧政策的執(zhí)行過程中,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社會力量對扶貧工作參與不足。原因是扶貧工作中,政府主導的扶貧資源配置常常以計劃的方式進行劃撥,忽視了體制外的社會組織、民間力量對扶貧工作的重要性,忽視了市場體制對扶貧工作的重要性,只能被動的接受政府的行政命令。因此應當建立政府與社會雙向互動的模式,社會能充分反映存在的問題,政府能及時了解存在的問題,提高辦事效率的同時也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
(五)精英汲取過度。
精英汲取過度也是扶貧政策的特點之一,具體表現為扶貧政策的執(zhí)行過程中。農村目前有著明顯的精英與普通民眾的分化,其實質還是群體差異在農村中的具體體現。精英理論提出精英能通過利用政府資源量來謀取利益,在扶貧??顡芨吨黧w為政府的情況下,精英將會占據大多數的扶貧資源,造成扶貧差異化,這種不平等現象在思想不開放的地區(qū)尤為突出。
以上五點農村扶貧的特點,在一定情況下都會造成農村扶貧中的不平等現象,將會成為扶貧工作的重難點。
三、羅爾斯公平正義的基本思想
正常來說羅爾斯公平正義的基本思想就是指羅爾斯公平正義觀的兩個基本原則,既平等自由原則和經濟平等原則。
公平正義觀的第一條基本原則,也可稱為平等自由原則,是指每個社會成員都擁有同其他社會成員一樣平等的基本自由權利。這一原則確保了社會成員享有平等的自由和政治權利,因為這也是每個社會成員追求人生理想的基本條件,被羅爾斯稱之為社會基本善。“這些基本的社會善在廣泛的意義上說就是權利和自由、機會和權力、收入和財富?!盵4]在此基礎上羅爾斯設計了一個理想狀態(tài),即社會制度在差別原則之下,使利益分配更傾向于社會的底層人員,使全體成員達到和諧平等的原初狀態(tài)。原初狀態(tài)其目的是為了強調起點公平,而不是強調一個人的出生狀況和能力。這種情況下,社會成員才能為社會的平等公民參與到社會生活之中。
公平正義觀的第二條基本原則,也可稱為經濟平等原則,是機會平等原則和差別原則的結合。機會平等原則是指保證全體社會成員機會公正平等、地位和職位開放。差別原則即“最少受惠者最多得益”。機會平等原則和差別原則之間存在一個優(yōu)先性規(guī)則,即機會平等原則優(yōu)先于差別原則,是指對社會中最少受惠者的差別補償必須保證社會成員的公平機會為前提。在堅持機會平等的基礎上,運用差別原則,從社會中找出最少受惠者,使最少受惠者得到補償,逐步縮小社會的不平等。
公平正義觀的第一條原則和第二條原則之間也存在一個優(yōu)先排序規(guī)則,即公平正義觀的第一原則優(yōu)先于第二原則。原因在于羅爾斯認為自由是至高無上的,它不能被其他東西限制,即使是社會制度。
四、羅爾斯公平正義的基本思想對我國農村扶貧的啟示
(一)公平正義第一原則的啟示。
1.保障個人權利公平。
保障個人權利的公平是平等自由原則的本質要求。羅爾斯在《正義論》中說到:公平要求社會經濟制度的安排最大限度地改善處境最惡劣者的狀況,而衡量人的生活水平的不是快樂和欲望的滿足,而是社會基本品的分配。同時,從福利平等轉向社會基本品的平等也有助于更好地區(qū)分個人和社會的責任。社會保證每個人都有充分的機會和資源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但并不保證每個人都會得到滿意的結果,因為如何把收入和財富等資源轉化為個人福利是個人的責任。
2.糾正政策效率偏好。
糾正政策效率偏好是平等自由原則的重要內容。公平享有個人權利還需要有著良好的制度環(huán)境,聯(lián)系羅爾斯的制度優(yōu)先性原則可以得出:中國農村扶貧制度的缺失,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歸因于價值取向上的偏差,歸因于缺乏一種公平正義的價值觀的指導。糾正這種價值觀的偏差已經是不容展緩的事情,就像前文所說,國家過度追求扶貧效率,反而忽視了扶貧的公平。因此當務之急就是應該從制度上著手,糾正扶貧的價值觀偏差,確保有一個良好的扶貧公平正義環(huán)境。
3.加強扶貧資源監(jiān)管。
加強扶貧資源監(jiān)管是平等自由原則的內在要求。扶貧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精英汲取現象是加速農村不平等現象的因素之一,因此在我們進行農村扶貧的過程中,應確保每個公民享有同等的權利,享有同等的基本善,保證不會造成人為的不平等情況。
(二)公平正義第二原則的啟示。
1.通過制度保證分配公平。
制度保證分配公平是經濟平等原則的實質要求。羅爾斯的正義論,是制度化的公平正義論,他強調通過制度調整保證公平分配,這就意味著農村扶貧應該是制度化的,是出于對公平正義的要求,而不僅僅是對貧困差距過大的一種補救。
2.促進社會力量的參與。
促進社會力量的參與是經濟平等原則的重要保障。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是農村扶貧開展中所一直提倡的。而隨著電子商務下鄉(xiāng)工程的逐步開展,京東、阿里巴巴等電商巨頭的參與,多元參與平臺的構建與完善,已經能滿足特色農產品的交易,從而達到產業(yè)扶貧的目的。
3.精準貧困人口的識別。
實現精準貧困人口的識別是經濟平等原則的重要手段。按照羅爾斯的上述理論,我們得到的啟示是,經濟平等原則必然要求政府在貧困人口的識別中發(fā)揮主導作用,做到精準識別,從而對社會財富實行再分配,實現全民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是題中之義。
五、結論
盡管羅爾斯是針對西方社會的不平等而提出的公平正義理論,反映的是西方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現實問題,而中國又有著具體的國情,解決我們的問題自有我們的思維方式和政策策略,并且我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已證實了我們的成功。“但作為世界文明發(fā)展的有益成果,羅爾斯的正義理論比起純粹平均主義更合理。”[5]因此,通過對我國農村扶貧政策的解讀,總結農村扶貧政策的特點,充分結合羅爾斯的公平正義論,可以得出制度上的保證是完善扶貧制度機制的最優(yōu)選擇。
隨著十三五規(guī)劃開篇,在落實共享發(fā)展理念的時代背景下,在公平正義這一重要價值理念的推動下,我國確立的工業(yè)反哺農業(yè)、城市支持農村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指導方針,充分說明我國正把更多的資源向農村傾斜,將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多年的成果逐步引向農村、惠及農民。
參考文獻:
[1]郭小聰.行政管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2]恩格斯等.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人民出版社.1995.曾文蛟.從公平和效率的角度來看我國農村扶貧政策的發(fā)展[J].武漢學刊.2007.
[3]匡遠配.中國扶貧政策和機制的創(chuàng)新研究.農業(yè)經濟問題(月刊).2005.
[4]羅爾斯.正義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5]晉利珍.羅爾斯公平正義論對我國農村扶貧社會保障制度的啟示[J].人口與經濟.2008.
作者簡介:左安東(1992.08-),男,漢族,湖北武漢人,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大學法學院行政管理專業(yè)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