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本刊記者 張 洪
朱高正:用簡單的方法傳播《易經(jīng)》
文圖|本刊記者張 洪
陰陽五行的重要性,被朱高正歸納為離開陰陽五行,談不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
2016年9月,在河南安陽舉辦的海峽兩岸周易文化論壇上,來自臺灣的朱高正是收獲掌聲最多的一位學者。在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朱高正透露,他的《易經(jīng)》由自學而來,學習的過程就是廣納百家的過程。
一身棉麻中式衣裝,滿面紅光,連續(xù)多年,朱高正都是周易文化論壇的嘉賓。他從高二開始接觸《易經(jīng)》,一口氣讀了10多年,直到20世紀80年代赴德國波恩大學深造時,逢到衛(wèi)禮賢翻譯的《周易經(jīng)傳》,憑借德國人的詳盡解釋,朱高正才算讀懂這部經(jīng)典。
作為向世界成功推介中國文化的德國傳教士,衛(wèi)禮賢1899年來到中國,1922年回國。在中國期間,他從一個推廣西方文明的傳教士成功實現(xiàn)了向傳播東方文明的漢學家的轉變。為了把《易經(jīng)》介紹給跟中國文化毫不相干的德國人,衛(wèi)禮賢把每個細節(jié)都交待得清清楚楚。
20世紀70年代,朱高正讀高中時期,開始接觸孔子和孟子,前三個學期學習《論語》,后三個學期學習《孟子》。然而,儒家經(jīng)典卻沒有給他帶來好感,相反,那個階段他在心里一直腹誹孔子。高一下學期,一個小小的挫折讓他忽然想起孔子講過的某句話,于是轉回頭重讀《論語》,“跟自己的生命體悟結合起來,才發(fā)現(xiàn)《論語》原來是活的?!?/p>
重新認識孔子的那一天,被朱高正視為自己的重生日。自此,每天下課,都會有十幾個同學圍著他,讓他講解《論語》。高二的時候,朱高正的興趣開始轉向《易經(jīng)》,如此漸迷漸深,這部3000多年前的經(jīng)典成了他的“最愛”。
每年清明節(jié),父親都會帶著朱高正去祖墳掃墓,他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也因此從清明掃墓開始。祖先的文化讓他著迷,他發(fā)現(xiàn),只有中國才有完整的家族,也只有中國人才有家訓。
“西方的哲學之父是蘇格拉底,他的后人在哪里,沒有人知道??鬃颖忍K格拉底早很多年,但是孔子的弟子卻可以查得到?!敝旄哒f。
德國學院派教育訓練出了朱高正超強的思辨能力,他擅長把艱澀的道理講透。專業(yè)是很難“啃”的康德哲學,但是,朱高正卻能用大白話把它講出來?;氐脚_灣,他曾經(jīng)為500多位鄉(xiāng)下農(nóng)民講解過康德,兩小時無人退場。后來赴福建尋根,得知自己是朱熹第26代孫,朱高正覺得,自己更有責任把《易經(jīng)》用最簡單的方法傳播出去。
3000多年前的《易經(jīng)》今天來看還完全適用,這讓不輕易“買賬”的朱高正佩服得五體投地。對于《易經(jīng)》的重要性,朱高正稱,一個普通中醫(yī)師、太極拳師、圍棋手不一定要讀《易經(jīng)》,但是第一流的中醫(yī)師、太極拳師、圍棋師一定要懂《易經(jīng)》。玩票性質的,不一定要懂“一陰一陽之謂道”,如果是世界頂級的高手,《易經(jīng)》非懂不可。
陰陽五行的重要性,被朱高正歸納為離開陰陽五行,談不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兑捉?jīng)》的精華—太極,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曾經(jīng)提到: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一千年來,太極之說已成為整個東亞文明圈共同的宇宙觀、價值觀的根據(jù)。而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任何一個元素都由兩個因素組合而成,也因此,在朱高正看來,“萬事萬物都可以歸納到五行中去看?!?/p>
西方教育喜歡講抽象,朱高正卻認為,談中國哲學,絕對不能抽象,如果把“象”抽掉,就什么都沒有了??桌戏蜃右獙憽断髠鳌?,可見“象”很重要。
《系辭傳》有言: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朱高正請教了很多《易經(jīng)》大家,沒人講得清楚。對這個詞,他有一個形象的比喻:艾森豪威爾帶領幾十萬兵馬反攻歐洲大陸,其參謀部要做各種預案,包括什么時候登陸,哪里最安全,要冒哪些風險等等,到艾森豪威爾這里,他一拍板,這就叫“乾知大始”;拍板下去,幾十萬兵馬全部動起來,這叫“坤作成物”?!扒褪钱旑I導,為君之道;坤就是當臣民,為臣之道?!?/p>
早年接受西方哲學的洗腦,20多年來,朱高正一直在反省,“西方講的是Individualism(個體主義),結果,強者張揚,弱者受欺。中國人不講個體主義,儒家思想的最高理想是仁——即“兩個人”,也因此,中國文化注重的是“關系”。一定是在彼此的關系之中,才有意義。
“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是最重要的五種關系,只要把這五種關系搞定了,就可以治國平天下?!敝旄哒f,所謂“學”者,就是學為人也。一個人如果連最親近的配偶、子女、父母都無法取信,如何取信于朋友?又如何能夠取信于天下百姓?朱高正認為,這些雖然是兩三千年前的古訓,但是對于今天來說依然重要。他呼吁,要構建和諧社會,一定要有以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為前提。
朱高正(右)與參會代表合影
朱高正簡介
1954年出生,南宋大儒朱熹第26代孫。1977年臺灣大學法律系畢業(yè),1980年赴德國波恩大學深造,1985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98年9月獲聘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著有《近思錄通解》,德文著作《論康德的人權與基本民權學說》,易學專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易經(jīng)白話例題》,作品精選集《中華文化與中國未來》等。
朱高正的祖上是福建漳州人,20世紀90年代,他第一次來大陸,搭了18個小時火車,到漳州已經(jīng)中午了。如今,便利的交通讓他隨時隨地在大陸或者臺灣之間穿梭,兩邊的時間各占一半,“甚至大陸可能還多一點?!?/p>
談及臺灣的周易文化研究,朱高正告訴記者,在蔣介石時代,一些優(yōu)秀的學者如屈萬里、戴君仁等來到臺灣,對臺灣的周易文化研究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臺灣沒有文革的斷裂,因此傳統(tǒng)這一塊保存完好,缺點是會摻雜迷信。大陸因為破四舊的關系,有過文化斷層。但是季羨林、張岱年、朱伯崑這些學者都是易理大家,卻不會沾染迷信。在這一點上,朱高正表示,大陸的周易文化研究有自己的優(yōu)勢。
易學是變異的學問,如何把握?朱高正認為,中國人的圣經(jīng)就是《易經(jīng)》,把這一學問掌握好,就會知道如何行事。
“比如《易經(jīng)》中說,其初難知,其上易知??偣擦鶄€爻,初爻就像一個小孩子,日后變成什么樣很難預料。上爻是一個人到了7、80歲,這時候便可以蓋棺論定了。”
朱高正說,易經(jīng)64卦,吉卦約占7成,不吉的卦約占3成。到了上爻的時候,不吉的卦占了7成,吉卦只占3成,所以一切都在變化之中。而內(nèi)外卦的中爻,90%都是好的。由此可知,《易經(jīng)》崇尚的是“中道”。
朱高正認為,學《易經(jīng)》,若能夠事前能懼,事后能悔,那就算學到了家。這也就是《易傳》中提到的“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對任何事情都不要輕忽,不要自以為是,事后能夠省察自己,查缺補漏,這是學易最大的好處。抓住這些重點,“不管千變?nèi)f化,都可以如如不動?!?/p>
對于荀子的“善易者不占”(擅長易理的人不占卜),朱高正表示,自己就在身體力行,從不會自占?!耙捉?jīng)有著極為深刻的憂患意識,不懂易理的人,遇到事情難以決斷時,可以問一下《易經(jīng)》。”但是,他反問道,“真正通曉了陰陽變化的易理,還用再去占卜嗎?”
朱高正告訴記者,熱愛易經(jīng)的人,會從伏羲、文王、孔子一路下來,尊師重道。明白了易理,絕不會搞臺獨。“臺灣是一個小地方,無法產(chǎn)生像《易經(jīng)》這樣具有深厚底蘊的文化?!彼硎?,后生晚輩要從《易經(jīng)》中吸收養(yǎng)分,總結經(jīng)驗,對于產(chǎn)生《易經(jīng)》的土地,自然會有深厚的感情。
對于中國在新時期的角色,朱高正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20世紀70年代初,大陸正值文革,英國著名哲學家湯恩比彼時已經(jīng)垂垂老矣。在接受英國國家廣播公司采訪時,他說:“19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21世紀一定是中國人的世紀。”理由是,中國人有那么久的歷史,不管發(fā)生什么,他們很容易從過去的歷史中尋找借鑒。
湯恩比對中華文化如此有信心,這讓朱高正十分感慨?!霸谥袊畹姑?、最亂的時候,他一口咬定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湯恩比提出,人類26個文明,唯一的例外就是中華文明,因為中華文明有孔孟思想,又能成功地吸收來自印度的大乘佛教,所以才能夠成就自己的復興?!?/p>
談及何謂經(jīng)典,朱高正表示,經(jīng)過300年后還有人在讀的就是經(jīng)典。如500多年的《傳習錄》、800多年的《近思錄》,1300多年的《六祖壇經(jīng)》,2000多年的《孟子》,2500多年的《論語》,3000多年《易經(jīng)》
朱高正建議讀經(jīng)典莫要貪多,一天不要超過100個字。“這是朱熹建議的方法,如果一天能讀200字,減半讀100字就好。王陽明把朱熹這一說法整個繼承下來。他也如此告誡自己的學生?!敝旄哒f,“其中的原因是,要留多一點時間來沉淀、反思;要設身處地,跟自己的經(jīng)驗結合起來,踐行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