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萍姍
逐漸消失的老行當
林萍姍
打更夫、燒瓦人、糖畫藝人、當鋪老板、修鞋匠、打秤人、箍蓋匠、刻章師傅、捏面藝人、竹編藝人、算命先生、轎夫、接生婆、媒婆……
當一個個遙遠卻熟悉的老行當在我們腦海中一晃而過時,歲月的足跡卻踏得很深了。幾十載的光陰對于一個城市而言,可以崛起,翻天覆地的變化是自然的進程。老行當在城市變化的過程中遭遇了危機,沉沉浮浮又一個時代,如今又留下了多少?
從小在福州亭江長大的林女士清楚地記得,回村的小路上總是雙向行駛著若干三輪車,車夫們汗流浹背,雙腳交替踏著腳踏板,老舊的腳踏板一下下“嘎吱”作響。每一輛三輪車都座無虛席,有的人甚至因座位飽和而搬了小凳子坐在車里,與其他人緊挨著。一輛小小的三輪車,能容納的人不多,最多擠下四五個人。
三輪車夫,這個群體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我們所能見到的三輪車雖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區(qū)別,但是三輪車夫們都是樸實、辛勞的一群人,每個人背后都有一個需要撐起來的家庭,謀生就必須終年勞作,這是他們必須接受的現(xiàn)實。
坐過三輪車的人都能體會到,車夫們做的是體力活,雙腳需不停地踩踏,三輪車才能前進。有些乘客急著辦事情,便會催促車夫們“快一點、再快一點”,為了滿足乘客的需求,車夫們就越費力。一滴滴汗,從額頭滾落,換來的是乘客的滿足。
“我很喜歡坐三輪車,尤其是當車子行駛在兩側是菜地的小路上時,臉上拂過的風很干凈、很清涼,空氣中彌漫著泥土的氣息,很有家鄉(xiāng)的味道。每次到了那里,我就知道,我回家了。”林女士說,三輪車夫很不容易,無論是什么樣的氣候,都要出來載客:烈日當頭時他們在載客,狂風暴雨時他們沒有收工,深夜也能看見他們的身影……“雖然行駛的三輪車分散在各處,但是村里的亭子附近,一般都會有六七輛停著待客?!?/p>
如今,林女士回到家鄉(xiāng),看到的三輪車夫較從前減少了七成,寥寥無幾的三輪車??吭谕ゎ^街路口,車夫們或是三兩攀談,或是靠在車里熟睡,生意慘淡。代步工具的進步,擁有小車的人越來越多,電動車的盛行對三輪車的沖擊也不小,三輪車夫們失去了市場,放棄的人多了,氛圍也不再濃郁了。
前些日子,林女士路過亭江街頭,看見了許多電動三輪車,靠人力載客的已見不著了?!拔液軕涯顝那白嗆嚨母杏X,看著那些老人在車里喜笑顏開、孩子靜不下來,覺得非常溫馨。這畢竟是我的童年記憶,很深刻?!绷峙空f。
二三十年前的福州,像是一座還沒有充分“張開”的城市,一棟棟高樓大廈還沒有拔地而起,駐扎在許多道路兩旁的不是精心裝修的商鋪而是臭水溝,簡陋的小區(qū)比比皆是,老倉山洋房、上下杭老店等承載著“歲月故事”的建筑留給這座城市不少記憶。作為那個年代的城市縮影,與道路、建筑外觀同樣抹不去并值得回憶的,是城市的老行當。
一座城市的歷史,總有一些特別的“見證者”。昔日的福州,騎著自行車穿梭在大街小巷賣魚丸湯的老伯還有許多,他們用湯勺輕敲瓷碗發(fā)出的脆響與自行車鈴“叮鈴鈴”的響聲交錯在一起,再不時地吆喝幾聲,吸引往來的行人。車后方裝載著熱騰騰的魚丸湯,香氣四溢,旁邊幾個小瓶子里裝著各種調味料,如胡椒粉、醋、食鹽等,即盛即食,如同移動廚房一般,很有“家”的感覺。
魚丸湯的香味飄得很遠,追隨著嗅覺而至的行人絡繹不絕,一碗、一勺、一魚丸,配上溫熱的湯水,撒點蔥,吃上一口,香味纏繞著味蕾。一碗熱騰騰的魚丸湯俘獲了多少老福州人的心?
城市管制規(guī)范化的步伐邁得很快,市容市貌的文明程度逐漸上升的同時,許多舊時人們習以為常的老行當大面積減少了,耳邊回蕩的“鄉(xiāng)音”也漸漸消失了。如今,我們很難像過去一樣,看到騎著自行車賣魚丸的老伯,也很難看到肩上挑著扁擔、頸上纏著毛巾、走在解放大橋上一路吆喝著賣傳統(tǒng)糕點的小販?!巴搿钡膽?也不再成為招商的“利器”,無法通過熟悉的聲響,同過路的人建立默契。電動的代步工具發(fā)展起來后,腳踏車也徘徊在“淘汰”的邊緣。
幾天前,記者在一個小巷里聞到了熟悉的味道,猛然發(fā)現(xiàn),一旁停著一輛電動三輪車,“魚丸、魚湯,魚丸、魚湯……”賣的同樣是老福州人鐘愛的魚丸湯,不同的是,喇叭聲代替了清脆而富有節(jié)奏感的碗的聲響。
面目和善的攤主告訴記者,他從2009年就開始賣魚丸湯了,至今已有7年?!袄细V萑硕紣鄢贼~丸湯,當時街上有很多和我一樣騎著車到處叫賣的人,后來城管執(zhí)法力度加大,賣魚丸湯的人越來越少了?!闭闹?記者看見一個接送孩子放學的年輕媽媽牽著她的兒子來這里買魚丸湯,誘人的香味直逼孩子招架不住的食欲。在微涼的秋日里能吃上一碗溫熱的魚丸湯,也是一種幸福。只見那孩子在路邊吃著魚丸,一臉滿足、幸福的模樣。
設想一下:如果城市的發(fā)展與熟悉的兒時回憶能夠同時存在,那會是多么美妙的事情。我們不忍見證文明澆滅舊時樸實的景象,讓記憶夢游一番,一個接著一個親切而溫馨的場景離不開濃濃的鄉(xiāng)味、輕輕的鄉(xiāng)音和深深的鄉(xiāng)情。
兩把傘、一張木桌、一張凳子、幾根玻璃棒、一道火焰、一盒大小不一的鑷子,這幾個要素結合一名心靈手巧的手藝人,能創(chuàng)造出怎樣的純手工制品?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相信一件件精致、華美的玻璃工藝品是這樣“誕生”的。
“師傅,我昨天預訂的帆船做出來了嗎?”一個身材高大的青年來到了記者身旁,他滿眼期待地看著這位年過六旬的手藝人。
話音剛落,手藝人放下手上正在燒制的玻璃制品,緩慢地起身,彎下腰從桌布底下找出了一個白色紙盒,小心翼翼地打開,說道:“做好了,你看看?!?/p>
盒子掀開的瞬間,圍觀的人都驚嘆不已,一雙雙眼睛紛紛投向手藝人,同時對他贊不絕口?!斑@個帆船做得簡直無可挑剔!”“這得要多少年的功底才能做出這么棒的作品啊!”“師傅你真是心靈手巧,我好佩服啊!”“傳統(tǒng)手藝人真的值得敬仰,這些純手工完成的物件很珍貴啊!”……手藝人笑了笑,沒有多言,重新回到椅子上,繼續(xù)手上的活兒。
記者注意到,桌上擺放著的玻璃工藝品有四十余件,涵蓋的題材跨度很大,其中動物題材的數(shù)量最多,每一件都惟妙惟肖,船只、花朵、飾品,甚至許多女孩子喜歡的“坐在秋千上的女神”都可以瞧見。這些物件加上一個個會發(fā)光的底座,在桌上立得很穩(wěn),有了燈光的陪襯,物件顯得更加生動。
一位中年女士問手藝人,“師傅,您可以在這些工藝品上刻字嗎?”答案是肯定的。玻璃在火中燒制,看似簡單的過程,細節(jié)之處的處理實屬不易,而該手藝人對燒制的全過程游刃有余,無需看著實物,腦海中即有動態(tài)的畫面浮現(xiàn)。如今人們常見的機器做出來的物件,他都能手工燒制。
“我手上這個是專用的玻璃棒,小型的物件約二十分鐘可以完成,大的則要一個小時?!笔炙嚾烁嬖V記者,他是江蘇人,做這行也做了二十多年了,基本上什么造型都能燒制出來。“一般人學這門手藝要半年至一年的時間,但是熟練掌握這門技藝必須沉下心來,不斷練習、積累經(jīng)驗,年月長了,做出來的東西才會有靈氣,才能稱得上精品?!?/p>
夜幕漸深,手藝人還在忙活,圍觀的行人舍不得離去,都想再多看幾眼傳統(tǒng)工藝的制作過程,想把這樣的場景刻在腦海里。傳統(tǒng)手工藝的沒落,是許多念舊的人的一個心結,每過一個十年,就會有數(shù)十種傳統(tǒng)技藝失傳,真正把技藝傳承下來的人少之又少,現(xiàn)在基本上看不到年輕人燒制玻璃工藝品的場景,也鮮少看見做這件事的年長的人。撐得起這些行業(yè)的人多是老一輩,那么再過二三十年,我們還能見到多少?
泉州惠安的曾先生有個令他十分崇拜的爺爺,他的爺爺年輕的時候是個踏實造犁的硬漢,動手能力很強,造的犁很結實,口碑很好,在村里名氣很大。
“那個年代大家都種田,方圓十幾里就他一個人是造犁的?,F(xiàn)在的犁多是鐵焊的,而當時大家用的犁都是木頭做成的,在一根結實的木頭上鑿幾個孔,幾根木頭連在一起,只有前頭是鐵。”曾先生的爺爺自小學會了造犁,天賦固然重要,但若沒有持之以恒的努力與練習,是無法傳承好這門手藝的。
“手藝是我太爺爺傳下來的,我媽說她剛生我的時候,爺爺只要買一堆木頭,做一張犁能賣七八十元錢,很多人大老遠都跑來找他買犁?!碑敃r許多造犁人都是這樣,靠著自己的勞動成果養(yǎng)家,每一筆收入都是汗水換來的。
農村人基本上需要這樣的工具,造犁人的存在剛好迎合了市場。可是,盛行一時的行業(yè)如今悄無聲息,市場漸漸不再“寵幸”這個群體,越來越多的造犁人改行了,有的做了木匠,有的來到大城市發(fā)展,傳統(tǒng)的造犁也變成了機械化造犁。
“在爺爺五十多歲的時候,就不再造犁了,一來是因為身體不如從前了,不能干這樣的體力活,二來犁也賣不出去了?!毕氲疆敵鯛敔斶呍炖邕厧腿藲⒇i、賣豬肉的時光,曾先生回味無窮。“他半夜起來殺豬,早上做犁,收入很可觀,在村里自己蓋了一套房子,有十多個房間,每一間都很大。雖然房子早就拆掉了,但是我覺得那樣的日子很快樂?!?/p>
曾先生說,荒年里餓不死手藝人。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一樣手藝就是一條生路。雖然現(xiàn)在機器“壞了事”,手藝不頂用了,手藝的傳承總有一天會消逝,但是那段艱苦卓絕的日子值得銘記。手藝人的智慧和執(zhí)著值得我們銘記?;蛟S,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手藝人的精神更值得我們傳承。
“過去我經(jīng)常會看到一個騎著三輪車的婦女從家門口經(jīng)過,她的車上載著一架手動縫紉機。她穿行在小巷里,喇叭聲很大,許多人一定都記住了她。一些民房里的老人聽見聲音后,會出來看兩眼,有的人家里剛好有需要修補的衣服,會抱著衣服來找她。”家住寧德福安的黃女士說,“這位婦女多數(shù)是晴天的黃昏時來,大家把需要縫補的東西交給她,她拿在手上看下就知道下一步縫紉機的針法走向要怎么進行。有的人家里小孩上學的書包裂了、拉鏈壞了,有的人家里的雨傘架壞了或者傘漏洞了,甚至有的人雨靴壞了拿過來也能補,她用她的補丁讓許多物件重新恢復原來的使用功能。那時候的東西真的是縫縫補補又三年,哥哥姐姐長大了留著給弟弟妹妹用?!?/p>
許多老人喜歡在這個時間段出來散步,或是坐在巷子口的石凳上乘涼,搖搖扇子、話話家常。婦女的生意很好,老人們也喜歡湊上去看她縫補衣服?!翱p補的價格相比于購買新物件來說實惠了很多,老人們都很節(jié)儉,有些衣服穿了幾十年還舍不得換掉,衣服對于他們而言不僅是身外物,還是‘老伙伴’,更多地被賦予了陪伴的意義?!?/p>
“一臺縫紉機、一雙靈巧的手為我們不富裕的生活解決了一些日常困擾。如今,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家家戶戶生活開始富裕起來,與此同時,生活觀念也發(fā)生了變化,東西破了、壞了,人們不再想到拿去修補,而是直接去商店買一件新的。我現(xiàn)在再也見不到那位推著三輪車和用縫紉機在黃昏里走街串巷的身影,也聽不見她的喇叭聲了?!边@位婦女和她的縫紉機給黃女士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童年的記憶里快樂的事情很多,而目睹過這些場景、體會老一輩的節(jié)儉,讓她感到非常慶幸。
許多農村人少有空閑時間打理頭發(fā),理發(fā)對于他們而言就像是一次“新生”。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隔一兩個月就會帶著竹編籃和備好的理發(fā)工具來到各個村里,上門為需要的人修剪頭發(fā),其中,行動不便的老人和新生的嬰兒占據(jù)了很大的比例。他們是鄰村的理發(fā)師,俗稱“剃頭匠”。
剃頭匠群體多是白發(fā)蒼蒼的老人,他們經(jīng)驗豐富,為人老實、憨厚,和村里的老人湊在一起不光是理發(fā),同時也能相談甚歡。年紀相仿的人共同的話題有很多,對于生活的感悟常常能產生共鳴,將自家的兒孫的發(fā)展情況告知對方,瑣事上相互給些中肯的建議,如同知己一般。
幾個小時下來,剃頭匠結識了許多朋友。愉快的時光一晃而過,短暫的聚首不能讓人滿足,許多老人等待著下一次再見到剃頭匠。
“那時候的人對造型沒有太多要求,只要把多余的毛發(fā)清理干凈就好了。來到村里的剃頭匠常常受到熱情的招待,要是碰上誰家嬰兒剛好滿月,這家的大人一定會在理發(fā)結束后留剃頭匠吃頓便飯或者送上一小袋雞蛋。雞蛋的數(shù)量也是有講究的,要么8個一袋,要么16個一袋,討個吉利?!?/p>
小青告訴記者,她常??匆妱e人家的院子里很熱鬧,幾個剃頭匠和若干老人在露天的院子里理發(fā)。露天的環(huán)境下,光線十分充足,年長的剃頭匠看得更清楚,頭發(fā)理得也更好?!斑m當?shù)貢顸c太陽,對老人們很有好處。平時寂寞的老人能有這么開心的時候,看著真讓人欣慰?!?/p>
“這一代的剃頭匠老去以后,做這個行業(yè)的人基本不會再有了。如今遍地的理發(fā)店,理發(fā)師絕不醫(yī)乏,人們消費總是幾十、幾百,造型的選擇更加多樣化,對審美的追求也更嚴格了。
十年前還有許多老店,理頭發(fā)只要三五元錢,如今這樣的店鋪一家家關門,更別提上門服務的剃頭匠了?!毙∏嗾J為,老行當?shù)南?一方面與經(jīng)濟發(fā)展的因素密切相關,另一方面不得不提的是人們觀念的改變??旃?jié)奏的生活讓許多東西都變味了,有過這些記憶的人無比懷念當初的時光,懷念這些剃頭匠的笑容。
“鴨毛賣無……”小鄭用方言向記者描述著他腦海中收鴨毛的婦女的往事。
過去的民居多數(shù)坐落在巷子里,房子比較小,家家戶戶挨得很近,巷子不寬,但錯綜復雜,通常較為安靜,這些婦女沿著街巷挨家挨戶地叫賣,所以吆喝聲傳得特別遠。小鄭說,他是莆田人,過去在老家住的時候,有時能看見收鴨毛的婦女經(jīng)過,坐在屋里都可以清楚地聽見她們的聲音。
“她們用方言吆喝,聲音傳遍巷子,那時我覺得她們的吆喝聲特別有意思,因為從我們這一代開始,小孩都在學校接受普通話教育,接觸到的多是普通話,本地方言的吆喝對于我們而言十分新奇,又帶著一種親切感。這些婦女的聲音都比較清脆響亮,音色比較尖,四個字吆喝的時候先揚后抑再揚,很有趣!”小鄭說,他和小伙伴們只要聽到這個聲音,就會競相模仿,看誰學得最像。
小鄭見過的幾個收鴨毛的婦女均是頭戴斗笠、身著鮮艷的衣服與深色的褲子,她們的日常裝備還有擔子?!八龥]有每天都來,畢竟不是家家戶戶天天殺鴨吃鴨。一般只是隔三差五地來,特別是有節(jié)日的時候,因為這時候很多家庭會買鴨,便會有許多鴨毛剩下。給她多少鴨毛,她就估量著給多少錢。”
后來,小鄭問過父母這些婦女為什么要收鴨毛,不巧他和小伙伴們家里以及認識的人都沒有從事這種工作的,他的父母也只是大概知道收鴨毛回去可以做成各種撣子、毽子、扇子等物品,變廢為寶。
上了大學以后,小鄭回家鄉(xiāng)的次數(shù)變得少了,他看待問題的角度也有了一些轉變。他不再把關注的重點放在回收一次鴨毛,自己家可以有多少收入,想得更多的是平時我們能夠回收重新利用的東西還有哪些?鴨毛可以變廢為寶,舊的手電筒、舊臺燈呢?當人們把一樣樣“殘疾”的曾經(jīng)喜愛過的寶貝扔進垃圾桶時,多少可能性被扼殺?
“其實我也挺疑惑的,她們這樣到處收買鴨毛,可能轉了很多巷子、走了很多路也只收回一點點而已,收回去還要動手折騰半天,非常辛苦!小時候我想過,她們估計也是沒有其他本領或是手藝,才會做這么辛苦的活吧?!毙∴嵳f,“中國的經(jīng)濟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快速發(fā)展,巷子里的住戶都陸陸續(xù)續(xù)搬到城里,住進套房和高檔小區(qū)。漸漸地,我也長大了,不在巷子里玩耍,同時我也發(fā)現(xiàn)這些收鴨毛的婦女逐漸消失了。想想也是,現(xiàn)在她們真要收鴨毛完全可以去各種大型養(yǎng)殖場,而且現(xiàn)在類似撣子、扇子之類的東西,工廠都有流水線能快速生產,不需要她們用手一個個認真地、慢慢地做出來。所以,看不到這些收鴨毛的婦女才是正常的現(xiàn)象吧?!?/p>
如今,老行當越來越稀缺,丟失的不僅僅是我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景象,也丟了許多樸實的鄉(xiāng)土情懷。為了更好地發(fā)展,我們來到大城市,當我們時隔多年再次回到成長的地方時,很多行業(yè)都已經(jīng)尋不到蹤跡。
“中國還在快速地發(fā)展,也許我們現(xiàn)在很多常見的職業(yè)未來也會消失,成為一代人的記憶,就像巷子里收鴨毛的婦女的吆喝永遠成為我兒時記憶的一部分那樣。每當我想起那句經(jīng)典的吆喝,仿佛時光倒流,我回到那里和小伙伴們嬉戲,遠遠聽見‘鴨毛賣無’,大家都競相模仿,玩得不亦樂乎,開心地大笑……”
……
“小時候很盼望爆米花的老爺爺來大院樓下,吃上幾口他們爆的米花感覺很好。他們被替代是工業(yè)化的必然趨勢,雖然很可惜,但是沒有辦法。”
“我是江西人,那里的麥芽糖是黃豆磨粉炒熟后攤開,做好的麥芽糖絲放下去滾一下,糖絲之間不粘連,更增味和香。純手工的大米麥芽糖讀小學時常見,特別在校門口,那可不得了!放學就擁著大批像我這樣貪嘴的人兒,一起守著他的到來。念中學的時候我寄校,較少回家,便很少關注或購買麥芽糖吃了。麥芽糖這樣的小吃,曾給我的童年帶來多少甜蜜啊!可是,現(xiàn)在很少能看到了。即使有這樣的傳統(tǒng)小吃,父母也會呵責自己盡量少吃,畢竟純手工,誰知道干不干凈,這或許也是種悲哀吧。”
“現(xiàn)在大家逐漸小康了,開始追求享受,不會想著將就。頭發(fā)會想著燙染,打鐵自然是由機器打造,破鍋、破表也不會想著去修補而是換新的用。賺不了錢了,大家也不會考慮做這些行業(yè),除非信仰?!?/p>
“時代在進步,很多人選擇去城市拼搏,愿意留在村里的一般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或者是幼童。老行業(yè)已經(jīng)成為一個記憶,鮮少能夠作為養(yǎng)家糊口的行業(yè),消失也是必然的。對于這些行業(yè),我們更多有著一種情懷,雖然會感到不舍,但我們還會崇尚現(xiàn)在的新興的產業(yè),這也是導致這些行業(yè)消失的一大原因。畢竟,我們都喜歡舒適,較少人會選擇從事老一輩的工作。這些消失的老行業(yè)是民族的脊梁,我覺得讓它們出現(xiàn)在博物館等地也不失為一個好去處,它們已經(jīng)不屬于這個時代了。”
“消失的老行業(yè),大多數(shù)都是一些純人力手工的行業(yè),隨著生產力的提高,這些行業(yè)消失是正?,F(xiàn)象,畢竟跟不上現(xiàn)代的生產生活節(jié)奏了。但由于它們不僅僅是一個行業(yè),更是一種手藝,因此我也期待國家能對其進行一定的保護。但保護不是要發(fā)揚與復興,而是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的傳承?!?/p>
“在一些旅游的景點,一些商家往往會以這些老行業(yè)的產物作為賣點,人們也總是會為情懷買單,畢竟這些是沉淀在時光里且不會模糊的記憶。我閑暇時常去老舊的小街坊漫步,街道還是一如既往,只是沒有了嬉鬧的孩童,也沒有了清脆的叫嚷聲,這時候才發(fā)現(xiàn),兒時的生活有多豐富。如今,我在外地基本上是體驗不到這種生活了,想到故鄉(xiāng)分外懷念。我對這些老行業(yè)蠻有感情的,那時的物價很便宜,還能用家里的物品去兌換麥芽糖,現(xiàn)在想來真是有趣!現(xiàn)代人的生活節(jié)奏很快,過去慢節(jié)奏的生活顯然不適合了,無法融入,但我還是相信生活要往前看,畢竟以前的人不會想到會有現(xiàn)在的行業(yè)出現(xiàn),而現(xiàn)在我們做的行業(yè)又指不定哪天會成為所謂的老行業(yè),學會珍惜就好。”
“這是科技進步的必然性吧。我們國家對傳統(tǒng)工藝保護得不夠,之前我去了日本,感覺日本對傳統(tǒng)工藝的保護不錯。”
“也許是傳統(tǒng)文化受到了約束,我感覺時代進步太快了,這些老一輩的東西沒落了、被掩蓋了,也可能是用進廢退吧!”
“其實我覺得老行當?shù)南且驗闀r代在發(fā)展、在變化,人們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新事物上,而舊的慢慢被遺忘。老行當,逐漸變得不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了,它更該作為一種文化遺產被保留,讓懂它的人欣賞?!?/p>
“現(xiàn)代機械化生產的飛快發(fā)展,便捷式的服務更加滿足人們的需求,這是其一;人們生活質量越來越高,節(jié)儉觀念退化,太多人喜新厭舊,同時市場上的東西質量越來越好,老行業(yè)生存不易,這是其二;城市化建設讓一些老街區(qū)逐漸消失,一些傳統(tǒng)行業(yè)的匠人沒有了安身之地,這是其三。我認為,政府可以將一些老行業(yè)做成文化形式體現(xiàn)出來,讓后人記住它們。”
“我覺得是一個時代的標志。我們都是伴隨著這些老行當長大的,只能說,能保留下來是好的,如果真的消失了,也是社會推進的必然結果。比如爆米花機比以前的手工爆米花更高效,也好吃。我的態(tài)度是:每一代人心中的記憶都是不一樣的,即使時代變遷,那些老行當漸漸消失不見,在我們這一代人心中的記憶是不會磨滅的,等到了下一代,說不定我們的新行業(yè),對他們來說就是老行當了?!?/p>
大家對老行當?shù)南Ф几饔锌捶?其中最相近的莫過于時代的發(fā)展為主因。城市文明的進程、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觀念的改變,讓所有人享受到了新時代的便利,過上了高效、高質量的生活。當人們接觸到的機械化服務達到一個飽和程度后,或許會漸漸意識到舊時工藝的珍貴,懷念傳統(tǒng)的手工文明。畢竟,最樸實的工藝、最簡單的味道,才是一代又一代人永恒的回憶,值得紀念,也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