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子揚
?
“空巢青年”與“獨居青年”: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
文-蕭子揚
“空巢青年”這一名詞的流行,
既是一場語言狂歡,
也是這樣一群與父母及親人分居、單身、獨居、租房的年輕人
最為真實的寫照
“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這是一位知乎網友描述的“空巢青年”的樣子,也有人說“留守兒童,空巢青年,孤寡老人,是我這一輩子要體驗的三種狀態(tài)。”
何謂“空巢青年”?“空巢青年”指的是一群與父母及親人分居、單身、獨居、租房的年輕人。初見“空巢青年”這一名詞,難免會讓我們聯想到“空巢老人”?;趯Α翱粘怖先恕钡睦斫猓翱粘睬嗄辍钡奶岢霾幻饴詭追殖爸S、自詡的色彩,“獨居青年”的彷徨、無奈、漂泊以及牽掛等情感都浮現其中。“空巢青年”和“獨居青年”是當前80后、90后這兩代人的經典寫照和最為真實的集體心態(tài),可以認為,這是我們這個時代不可回避的話題。
不單單是當前的80后、90后,其實,從古至今每一代人都是經歷過這樣一個寂寞、獨身的成長過程。賀知章在《回鄉(xiāng)偶書》中寫到“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離開家鄉(xiāng)和親人,從故人到客鄉(xiāng),歷年歷代有多少人一直就是在青春路上流浪著呢!家庭是一個人社會化過程中極其重要的要素,但是,青年離家工作必然會導致與家庭出現距離或者說時空間隔,缺乏實體的互動,必然會導致一些問題的發(fā)生。比如,由于孤獨寂寞,一些在外務工青年就選擇了臨時夫妻的方式。
源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后遺癥,絕大多數80后和90后屬于獨生之女,尤其是城市青年。因此,那種從小就一個人成長的寂寞和孤獨在城市、在青年階段就表現的更為明顯,面對城市的茫茫人海和鋼筋水泥的冰冷,這種“空巢”情感必然是愈演愈烈。探討如何消減80后、90后這種“空巢感”、“孤獨感”,是我們社會學、人口學、社會工作專業(yè)必須面對的話題。
有學者認為,隨著城市化的迅速發(fā)展,中國的城市和鄉(xiāng)村產生了“兩頭空巢”。的確,“空巢老人”和“空巢青年”是這個時代較為突出的兩個問題。但是,“空巢老人”已被討論了十幾年,而“空巢青年”的現象卻并沒有引起太多人關注和探討。
當然,空巢和獨居未必一定是壞事,美國社會學家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單身社會》一書中從人口、環(huán)境、文化和性格等角度對這樣一種現象進行了解讀,他認為,“獨居和孤獨并非同一個概念”、“幾乎沒有證據可以證明獨居是造成美國人孤獨感的元兇”、“決定孤獨感的并非人際交往的數量,而是質量”。但是,人們的確需要情感寄托,需要使“孤獨感”和“空巢感”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得到緩解。
其實,“空巢青年”這一名詞的流行,既是一場語言狂歡,也是這樣一群與父母及親人分居、單身、獨居、租房的年輕人最為真實的寫照。關注和引導這一群體養(yǎng)成正確的社會心態(tài)并避免產生心態(tài)越軌、社會越軌,為他們化解孤獨、提供支持,需要相關的社會工作者提供社會支持網絡和提供增權服務。這種支持既包括情感支持,也包括實際支持兩類。比如,共青團組織和志愿者進駐社區(qū)和企業(yè),促進企業(yè)、社區(qū)中的成員對于集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并及時為相關“空巢青年”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矯治,當有助于“空巢青年”、“獨居青年”邁向更健康的成長空間。
責任編輯:郝志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