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麗
2011年9月,學校迎來了又一批一年級的孩子。
送走了一個六年級畢業(yè)班,我申請新一輪的大循環(huán)教學,最終順利成為一(5)班的班主任,任教語文等科目。
2011年9月2日,我在新浪網(wǎng)開通了班級博客“我們的巴學園”。這個博客名寄寓著我對理想教育的追求。大家都知道,有一本書叫做《窗邊的小豆豆》,故事里有一所吸引了全世界家長和小朋友目光的學?!蛯W園,那里的每一個小朋友都是快樂的、幸福的!我向往那樣的學校,希望用我的智慧和愛心為一(5)班的孩子們締造一個溫馨的家園。于是,班級博客——“我們的巴學園”應運而生。
為每個孩子留下珍貴的童年記憶,這是我開通班級博客的初衷。具體寫些什么,當初并沒有十分刻意。隨著日常教學的展開,我把和孩子們一同生活、學習、活動的所見、所感、所思、所愿,即時訴諸于文字,開學后的短短兩個月間,竟然寫了120余篇。這些文字,或者誕生于課務之余,或者誕生在下班后。雖然這些年,我也發(fā)表了不少教育教學文章,但回顧這兩個月以來的這些文字,連我自己都感到很驚訝,原來堅持不輟的書寫,在日積月累之后,竟然“蔚為可觀”。它使我對天道酬勤有了更深的體味。
除了作為班主任的我上傳博文之外,班級博客還設了一個“數(shù)學園地”的博文分類,由搭班的數(shù)學老師處理,這樣班級的主要執(zhí)教老師就組成了一個教學共同體,有助于班級成員之間的廣泛溝通和有效聯(lián)系。我認為班級博客,應當將更多人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班級所有孩子的教育這件神圣而專業(yè)的事情上。
也許有人要問,在班級博客上你到底寫了些什么?梳理博文,我認為可以用以下幾句話來概括,那就是:
——記錄學生成長多彩印跡,及時傳遞家校互動信息;
——記錄日常教學創(chuàng)意點滴,尋找班級教育最佳路徑;
——反思日常教育行為得失,展現(xiàn)教師平凡職業(yè)人生。
童年,是人生旅程中最美好的季節(jié)。記錄學生的成長印跡,那些純美的故事告訴我們兒童有多么生動,而我們的教育應當書寫更為靈動的詩篇。
博客記錄了兒童在自由的發(fā)現(xiàn)中舒展著靈性。我在博文《我發(fā)現(xiàn)了》中這樣記錄:
記得剛開學不幾天的觀察課上,我們一起去美麗的珠媚園觀察螞蟻、捉小蟲,孩子們“呼啦”一下散開,不一會兒便陸續(xù)傳來喜訊:
“吳老師,我發(fā)現(xiàn)了一片神奇的樹葉!”
“吳老師,我發(fā)現(xiàn)了一只蝗蟲,??!”尖叫聲中夾雜著興奮。
“吳老師,這兒有一個水溝,臭臭的!”
“吳老師,螞蟻在搬家!”
“吳老師,那兒有一個螞蟻窩!”
……
幾乎每一個孩子都有發(fā)現(xiàn),歡快地笑了起來,活潑得恨不得蹦起來。
搖曳的竹林下,茂密的紫藤蘿下,蔥郁的樹影間,躥動的是喜悅,迸發(fā)的是欣喜。
我喜歡孩子們的這些看起來很平常的發(fā)現(xiàn),這些平常對于每一個正在成長的生命來說都很彌足珍貴!
博客記錄了兒童在輕快的課堂上感受著情趣。家長通常都會關心老師在課堂上是怎么教學的,哪怕只是其中一個細節(jié)。班級博客把課堂上的快樂氣氛傳達給家長,讓他們及時了解教學的內(nèi)容和過程。一節(jié)漢語拼音課,我在博客上記錄——
今天的語文課主要是復習昨天剛學的前鼻韻母和兩個整體認讀音節(jié),在此基礎上,新認識了一個特殊音節(jié)“yan”,在比較了“guan”和“juan\quan\xuan”的不同后,我對孩子們說:“從現(xiàn)在開始,拼音會成為我們讀書寫作的好助手,我想對你們說一句話,誰能幫我寫出來?”
“什么話?”一聽要幫忙,孩子們都很樂意。
“這句話是——吳老師愛一(5)班的所有小朋友!誰能幫我用拼音寫出來?”
好多小朋友想寫,我就一個字對應著請了一位小朋友,按照這句話的順序依次站好,一人寫一個拼音。
很快,黑板上便出現(xiàn)了用漢語拼音串成的一句話,一個一個挨個兒看過去,“老”“愛”的漢語拼音標錯了聲調(diào)的位置,“有”的漢語拼音有些難度,連請了三位小朋友才寫對。
遠遠看去,黑板上的這句話雖然彎彎的,字母的大小不一,但是卻多姿多彩。
“從現(xiàn)在開始,你們就可以用漢語拼音把你每天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記錄下來了!”
下課了,立即有人擠上講臺,在黑板上用拼音寫起了他(她)想說的話!
在博文的最后,我還結合課堂教學,為家長們提出一個有趣且實用的建議:我們家長不妨給孩子準備一個小小的可愛的記事本,讓孩子在空閑的時候、高興的時候、傷心的時候,用剛學的漢語拼音寫寫自己的心里話,孩子會在寫下的同時收獲到更多的喜悅!
博客記錄了兒童在智慧教育中的蘇醒。兒童的內(nèi)心柔軟而天真,但并不完全是一片混沌,只有融入到他們的世界,熟悉他們獨特的心理、想法和語言,才有可能啟發(fā)他們。我在《書是我們的朋友》博文中這樣記錄:
昨天來到教室,發(fā)現(xiàn)紙簍里斜躺著兩個書皮(封套),撿起來一看,已經(jīng)被揉得有些皺了。
是誰丟的呢?這么不愛惜書籍!我在腦海里回想了一下小朋友們帶的書籍,便猜出了個八九分,怎么處理呢?我想了想,有了辦法。
今天下午第一課快結束時,我提醒小朋友坐正,說有一個秘密要告訴他們。一聽說是秘密,個個眼睛亮了起來。
我故意壓低聲音難過地說:
“你們知道嗎?昨天下午放學后,吳老師走進教室聽見了一陣哭泣,低低的,很傷心?!?/p>
“誰呀?誰呀?”孩子們瞪大了眼睛追問。
“是呀,是誰呀?我好奇地循著聲音找過去一看,原來是紙簍里的兩個書皮!它們正哭得傷心呢!”
教室里安靜極了!
“小朋友們猜猜,它們在哭什么呢?”
“我知道!我知道!……”
“它們?yōu)槭裁磿弈???/p>
“它們在哭,是因為它的小主人把它給丟了!”
“是呀!小主人怎么會把書的封皮給丟了的呢?咦?我想問問這兩本書的小主人。小主人在哪兒?”
“在那兒,在那兒!”小朋友們嘰嘰喳喳,呵呵,兩個小家伙正有點兒不好意思呢!
“???你們真的是書皮的主人嗎?”我走過去故作不相信地問。
“嗯!”小家伙不好意思地看著我。
“想不想把書皮領回家?它們可是書的衣服,很想跟你們回家喲!”
“好的!好的!”兩個小家伙的眼睛頓時亮了起來,搶著表態(tài)說:“以后,我一定會愛護書籍!”
“小朋友們,書是我們的朋友!我們一定要愛護它!”
博客還見證了教師以專業(yè)的認知引導家長為兒童創(chuàng)設寬松教育氛圍,在孩子的個性培養(yǎng)和全面發(fā)展上尋求完美融合的努力。我堅定地認為——學科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但“智育”不是教育的全部。因此在博客中,我努力營造一種寬松的氛圍,引領家長關注孩子素質(zhì)的全面發(fā)展。一天思品課上,我和孩子們學了《上課了放學啦》,討論到“放學了,我們做什么”的話題時,我讓孩子們介紹自己放學后都做些什么。四個小組輪流下來后,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放學后基本上都有兩到三項學習任務,沒有一個孩子放學后可以享受書上兩幅圖里小朋友的生活,那兩幅圖畫的內(nèi)容分別是“喂小雞”和“放風箏”。有感于此,我寫下了博文《放學了,我們做什么》,并在文章最后委婉地引導家長思考該如何安頓兒童的閑暇生活,我這樣寫到——
放學了,我們到底應該做什么呢?
讀書、學習、休息、玩游戲,應該一個都不落下吧?
不讀書學習,人生會“玩物喪志”!
“只讀書學習”,人生會不完整!
學校教育無法取代家庭教育,但是完全可以發(fā)揮引領作用,對此,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責無旁貸,這是教育的使命所在。在平衡學校、家庭、社會教育方面,我以班級博客為載體進行了初步的嘗試。
通過博客,家長了解了孩子在校的學習和生活,學校教育的透明度因此而更加明亮。同時,家長紛紛參與博文評論,或表示對教師辛苦工作的謝意,或表達對某個教育問題的看法,或共同探尋兒童教育的有效途徑……
有感于一些家長對孩子是否比別的孩子進步快的敏感心理和現(xiàn)象,我寫下了博文《好吧,就每天進步一點點!》——
小朋友剛上一年級時,家長們對孩子的期望值都不是一般的高,雖然我們反復強調(diào)“孩子快樂就好”,但是每當孩子有一點小小的閃失,基本都會“如臨大敵”。
每每遇到家長朋友的“追問”和“探討”,都能深切體會父母的良苦用心,其實,天下父母,又有幾個不這樣呢?
自從孩子入學后,我們都希望每天能從老師那里聽到對孩子的表揚,都希望孩子每天都要有進步,甚至是大進步!
可是,孩子又哪兒是我們大人想象中的那樣的呢?
孩子,可不是泥人兒,你想捏成啥樣就捏成啥樣。
孩子,也不是機器人兒,你拿個遙控器,叫他停就停。
十個指頭有長短,何況是出生在不同環(huán)境、接受著不同教育的孩子呢?
既然如此,又何必苦苦盯著孩子說:“今天,張三比你好!明天李四比你棒呢?”
如果,我們相信——孩子,總會進步的!只不過有快有慢,有早有晚罷了!如果,我們能這樣想——好吧,我的孩子,只要你每天就進步一點點,那就夠了!大概,所有的大人、所有的孩子、所有的老師、所有曾經(jīng)期望孩子是“人中龍鳳”的人,就不會在孩子有一點點閃失時,大驚失色了。
這篇博文引發(fā)了家長們的諸多感慨,他們在評論中修正著自己的教育期待——
有家長說: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有的進步快有一點,有的進步慢一點。用孩子的昨天跟今天比、今天跟明天比,多發(fā)現(xiàn)孩子不斷進步的點點滴滴,我們一定會欣慰許多!
也有家長創(chuàng)造性地貼了一首小詩《牽一只蝸牛去散步》,和博友分享“教育是慢的藝術”的真諦,他這樣寫到——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只蝸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過他孩提時代和青春歲月,雖然也有被氣瘋和失去耐心的時候,然而,孩子卻在不知不覺中向我們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家長又何不放慢腳步,把自己主觀的想法放在一邊,陪著孩子靜靜體味生活的滋味,傾聽孩子內(nèi)心聲音在俗世的回響呢?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還有的家長則努力改變自己的教育態(tài)度,他們說:雖然要多看到孩子的進步、成長的一面,多發(fā)現(xiàn)孩子的進步之處,多鼓勵孩子,實際上很難啊,但還是要慢慢改變我們自己……放慢腳步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面對家長對初入學孩子表現(xiàn)出的或者揠苗助長式的教育或者不聞不問式的教育現(xiàn)象,也為了引導家長做好孩子正確的引路人,我在博文《理論和現(xiàn)實》中這樣寫道:
理論上,一年級的內(nèi)容好簡單;實際上,孩子學起來并不輕松。
理論上,孩子的手指肌肉的發(fā)育有差異,寫字有困難很正常;實際上,當我們看到孩子寫得歪歪扭扭的字時,還是不能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
理論上,一年級的孩子不要有書面家庭作業(yè);實際上,孩子僅憑課堂的學習,不在課后進行有效鞏固,孩子常常會學得不扎實。
理論上,我們最好不要對孩子的學習管得太嚴,讓孩子左右自己的學習空間;實際上,“放”孩子的前提是你“扶”著他走了一段路。
理論上,我們應當始終對孩子保持微笑,哪怕他做錯了所有的事情;實際上,我們在孩子做錯時,尤其反復出錯時,難免會生氣。
……
就是這樣,在教育中,理論總是不能永遠地指導現(xiàn)實,現(xiàn)實生活中,它們實在是一對“矛盾體”,如何讓“理論”和“現(xiàn)實”融于一體,實在是我們需要永遠研究的命題。
家長在博文后紛紛跟帖,有的說:毋庸置疑,孩子的健康成長是一個漫長的漸進過程,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去陪伴、去指導、去不斷地校正發(fā)展方向。學習是馬拉松長跑,是終身行為。未來,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是一個獨立、自立的人。
有的說:理論是辭藻的堆砌,現(xiàn)實是殘酷的集合。當下的環(huán)境,理論通常都只能被束之高閣,雖然我們明知理論才是正確的。
針對家長的評論,我又在博文后補充說:
看了大家的評論,我想補充的是——是的,在教育的現(xiàn)實面前,我們經(jīng)常不敢提理論;在理論的正義前,我們在現(xiàn)實中艱難前行。
無論現(xiàn)實有多么艱難,無論現(xiàn)實離理論有多么遙遠,我們都必須努力心向理想!
不知不覺中,班級博客已經(jīng)成為我和學生共同成長的敘事詩,雖然工作很累很辛苦,但每每在寫博文的時刻,心頭洋溢的卻是無盡的溫馨和感動。
與此同時,班級博客也成為家校聯(lián)系的一條紐帶,在閱讀一段段回復、一個個評論的時候,我享受教育的尊嚴,體味教育的艱辛,思考教育的真義。有一位家長在一篇博文的評論中告訴我,孩子的太婆是另一所小學的退休教師,她覺得我的博文寫得好,幾乎每篇都要求家人打印下來給她看。我為自己的博文得到教育前輩的關注而欣喜,同時也深感自己的肩頭所擔負著的教育使命的分量。班級博客,始終砥礪我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之路上不斷向前邁進。
現(xiàn)在,如果要問我對班級博客有什么體認,我的答案就是——
“讓生活充滿情味,讓教育更有意義?!?/p>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師范第二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