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琴
摘要:荷花,以其獨特的生長環(huán)境和樸素的存在方式,歷來被文人們所歌頌?;蚪枰员磉_對美好生活的解讀,或g以自喻,明不同流合污之志。
關鍵詞:荷花情節(jié):歌頌
生命,是一個很微妙的東西,說它難時它也易,說它易時它也難。無論是花草,亦或人畜,都會經(jīng)歷生命的幻化過程。也正因如此,走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類,常以花草論人生,其實就是對生命的不同解讀。
古有“花中四君子”,人們常用其歌頌清華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俗之態(tài)的品格,或者借“四君子”喻自己不與俗世同流合污
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然而,還有一種花,也時常受歷代文人的贊美,那就是荷花,也稱蓮花、芙蓉。
荷花,沒有松那般挺拔健壯的身軀,而且一旦有風吹過,必定隨風搖擺。也沒有梅那般“凌寒獨自開”的傲骨,它甚至禁不住深秋蕭瑟寒風的吹打??墒撬朴倌喽觯瑓s不受污染,還能開出如在“牛乳”中洗過一樣的白花同樣值得歌頌。所以,正如人各有志一樣,人們對花草、百鳥的愛好也各不相同。
那我們歷代人士的荷花情節(jié)到底是怎樣的呢?
在古代,文人們喜歡吟詩作對,喜歡借詩言志,而詩中所取題材皆來自身邊之物,常見之物,而往往對同一事物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拿“秋”來說吧,秋天,萬物開始凋零,樹葉枯黃飄落,人們見此不禁感慨歲月易逝,光陰不再。但也有頌秋、贊秋的,比如劉禹錫的《秋詞》就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tǒng),贊頌了秋天的美好。而對于荷花,人們對其的態(tài)度倒是相似的,它在詩人們眼里是“純潔”的,象征著美好的愿望和追求。
一、通過寫荷花表達對生活的解讀
美景總能怡情。而且欣賞美景,不僅能為傷悲之人治愈愁苦,暫時忘卻傷痛,也能讓快樂之人喜上添樂,真正達到賞心悅目之效果。所以,我們的山水田園詩人們尤其喜歡寫荷花。《江南》漢樂府有: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這是一首優(yōu)美的江南采蓮曲,把采蓮人一邊采摘蓮蓬,一邊唱著采蓮歌,最后滿載而歸的那種嬉戲歡樂的場景寫得如此動人,至今讀著想象著那個畫面都讓人有一種陶醉之感。無獨有偶,唐朝詩人王昌齡的《采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把采蓮少女采蓮這一客觀描寫和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人花難辨的主觀感受相結合。很好的表現(xiàn)了人花難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優(yōu)美意境。
然而人生并不總是快樂的,也有很多不如意的時候。在我們歷代文人中,不乏壯志未酬、懷才不遇之士,他們或主觀或客觀的不得不承受生活的磨礪。所以在他們那里,荷花又承載了別樣的心情。
王維《山居即事》中有這樣一句: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綠竹”對“紅蓮”,“新粉”對“故衣”,給人強烈的畫面感。從表面看體現(xiàn)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熱愛。而其實我們結合首聯(lián)“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中室內寂寞,出門掩扉去環(huán)視山居外景以解悶,便可知所謂的熱愛隱逸生活是假,要掩蓋心中那份落寞之情是真。因為王維本身是心系國家,只因壯志難酬才不得不選擇隱居山間做一個山水田園詩人,而從此詩也可看出他并不能真正融自己于山水。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這樣寫荷花: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的開著的,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運用擬人、排比、比喻多種修辭把月光下的荷塘寫得美麗動人,甚至讓其一度忘記了憂愁。此時,荷花所承載的使命就是盡量在作者面前展示出最美艷動人的姿態(tài),愉悅作者的心情。
二、以荷自喻
文人們喜歡借物言志,尤其是仕途上不得志者,總要通過一些特定的景物抒發(fā)自己的憤慨或憂傷之情。而引荷花者,多是借以喻自己不與俗世同流合污、潔身自好之類。
屈原的《離騷》中有這樣一句: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大意是說:裁制荷葉作上衣啊,齊集芙蓉以作下裳;世人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吧,只要我的內心確是芳潔純真。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不幸在于當朝君主無能,只會聽信讒言,不辨忠奸。以致自己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無人欣賞不說還屢遭排擠,被流放,最后投江而死。在那個奸臣當?shù)赖膰?,屈原堅持做自己,像荷花一樣永遠芳潔純真。正如他自己所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拳拳之心,眷眷之情溢于言表。
而真正把荷花頌至巔峰的還是劉禹錫的《愛蓮說》。詩人先舉出晉代陶淵明鐘愛菊,而自唐朝以來的詩人又都鐘愛牡丹,可自己偏偏不跟他們一樣,而是“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卑焉徎ㄙ潪榛ㄖ樱⑶腋嬷爸豢蛇h觀而不可肆意采摘玩弄?!笨芍^贊蓮、愛蓮、疼蓮。當然,這只是淺層面的表達,詩人更想通過對蓮的贊美言自己的“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之志。就像荷花,雖沒有牡丹艷壓群芳之美,卻也不羨慕,不攀比,而是安安靜靜做自己,堅持自己的信念,堅持表里如一。周敦頤也有建設祖國的抱負,但比起昧心地做事,虛情假意的做人來說他寧愿放棄仕途,做一個蓮花般高潔、堅貞的君子。
當然,除了上述所說的兩種,還有借荷喻人、喻物者,不勝枚數(shù)。宋代楊萬里同樣以輕快的筆調在歌頌了對自然景物的熱愛之外還贊揚了初露頭角的新人在得到賞識之后那種朝氣蓬勃之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可謂借物喻人之佳作,早已為后世人爛熟于心。
我亦愛蓮,愛它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