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根 王權(上海)
清代咸豐鉛質(zhì)錢收藏與研究
王連根王權(上海)
我國是世界上首先使用鉛質(zhì)鑄錢的國家,早在戰(zhàn)國時期的燕國就出現(xiàn)了鉛錢。而有史料記載鉛錢的使用是在五代后梁貞明二年(916)背鑄有“?!薄ⅰ伴}”字樣的“開元通寶”小鉛錢。清咸豐王朝,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后的短短十年中(1851-1861年)推行用銅、鐵、鉛金屬鑄大錢。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三種,俗稱咸豐“三寶”。
咸豐大錢鑄造數(shù)額巨大,版別復雜,輕重倒置,勝過王莽和宋徽宗。咸豐朝實施銅、鐵、鉛錢同時并行流通制度,在中國貨幣歷史上也是少見的,其混亂狀況可想而知。鑄造的各種面值咸豐大錢鋪天蓋地,成為清一代之冠。咸豐大錢錢體雄渾、厚重、碩大、規(guī)整,錢文秀麗,受到泉家的重視和喜愛。由此,泉家對咸豐銅、鐵大錢收藏與研究甚多,而對鉛錢的收藏研究極少。
多年來,筆者對“落日余暉”的咸豐大錢,情有獨鐘,尤其對咸豐鉛質(zhì)錢頗感興趣。如今在收藏之余,將傳世的部分咸豐鉛質(zhì)錢實物和資料進行梳理,并從收藏的角度對咸豐鉛質(zhì)錢進行研究。
咸豐時期是清王朝走向衰落的年代,內(nèi)憂外患,政局不穩(wěn),財政危機。為了鎮(zhèn)壓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在軍費開支猛增、國庫日虛,財政枯竭的情況下,清政府只好采取印發(fā)官票、寶鈔和鑄銅、鐵、鉛大錢來彌補財政不足,度支軍餉。據(jù)《光緒順天府志》記載:“咸豐三年(1853)。軍旅屢起,餉食支絀,東南道路梗阻,滇銅不至,刑部尚書周祖培、大理寺卿恒春、御史蔡紹洛先后條陳錢法。請改鑄大錢,以充度支。”遂于當年五月先鑄當十錢,八月又增鑄當五十錢,十一月再增鑄當百、當五百、當千三種大錢。鑄銅質(zhì)大錢,又因銅材不足及供應渠道受阻等原因,不得不迫使清政府以鐵、鉛作補充。正如清大臣祁崔藻在咸豐四年(1854)奏折中所提到:“鐵既可以抵銅,鉛似可以佐鐵。”《清史稿》記載:“咸豐四年,以乏銅,兼鑄當五鐵錢及制錢。已而更鑄鉛質(zhì)錢?!庇谑窃谙特S四年六月,京局(寶泉·寶源局)又因銅斤不敷,開鑄鉛質(zhì)錢,并增鑄當五十、當百、當五百、當千四種鉛制大錢。《古錢大辭典》載錄:“當百——《東華錄》,四年二月,‘甲午,始鑄當百當五百當千大錢’,有多種,克勤郡王所鑄,幕有星月者銅鐵鉛俱有……。”說明克勤郡王在咸豐四年三月至六月,向清廷捐銅鑄錢時,也因銅材緊缺,而宜用鐵鉛幣材鑄大錢。
鉛金屬是廉價的鑄幣材料,它的代用,是為了解決銅材價格上漲而引起鑄錢成本過高的問題,并解決銅大錢的私鑄和私熔問題。然而適得其反,鉛錢的鑄行,不僅沒有解決銅大錢的私鑄私熔問題,反而加劇了貨幣流通中的混亂狀況。鉛質(zhì)大錢鑄行后,商家和百姓拒用,流通受阻。為此,清政府在咸豐四年七月,令停鑄并用紙幣回收當五百當千大錢。據(jù)《東華錄》載:“咸豐四年七月,前據(jù)戶部奏請停鑄當千、當五百大錢……均降旨允行。原以折當稍重,恐于民間日用無妨礙。是以斟酌時宜,準時停鑄?!毕特S五年六月,再停鑄當百和當五十大錢。延至咸豐九年,市面上流通的大錢僅剩下當十錢一種。從現(xiàn)有資料看,咸豐鉛質(zhì)錢鑄行的時間是在咸豐四年八月至咸豐七年九月之間,歷時三年左右。至于鑄造了哪些版別的鉛質(zhì)錢,《清史稿·食貨志》、《東華錄》等史料未見有詳細實物資料介紹。尤其是鑄造多少數(shù)量的鉛質(zhì)大錢,目前尚缺少全面詳實資料可查。
咸豐大錢的大量鑄造,結果造成市場大錢充斥,物價飛漲,百姓拒用,民間盜鑄、私鑄,促使社會經(jīng)濟走向崩潰,最終清政府不得不在咸豐七年下令停止鑄造大錢而告失敗。
咸豐鉛質(zhì)錢形制為圓形方孔錢,錢面鑄“通寶、重寶、元寶”楷書錢文,錢背漢文紀值,滿維文紀局。錢體厚重,質(zhì)地軟易損。錢體帶有灰黑色銀光包漿。時間久遠,會自然氧化,銹色發(fā)白,干裂破碎。
咸豐鉛質(zhì)錢是鉛與鋅的合金,簡稱鉛錢。其金屬成分主要是鋅,泉界稱白鉛錢。鉛質(zhì)是一種賤金屬,色質(zhì)銀白發(fā)黑,延性弱,展性強,質(zhì)柔軟,不抗壓,熔點低,為327.4攝氏度。鉛為不理想的鑄幣材質(zhì),有毒性,影響人體健康,常與銅、錫、銀等金屬合金制幣。寧夏大學測量中心采用高科技方法KyKy-1000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和TNSER IESⅡ能譜儀對元代“大朝通寶”鉛錢元素含量進行測定,主要成分為鉛,為研究鉛錢的金屬成分提供科學手段鋅為青白色金屬,古人誤認為白鉛,在空氣中易氧化腐蝕。
由于鉛錢熔點低,冶煉加工較銅、鐵等金屬要省時、省力。因此,在咸豐年間,私鑄鉛質(zhì)錢屢見不鮮。然而,清廷對私鑄本朝制錢者判以重罪,若私鑄鉛錢,有時罪名可減一等,本來首犯斬決的可改判監(jiān)候從而給私鑄者有機可乘。至今仍有私自仿鑄牟利者,收藏者須謹慎識別。
咸豐元年(1851)戶部寶泉局法定咸豐通寶制錢的重量標準為一錢二分(折合3.75g)。咸豐三年(1853)三月戶部首先開鑄當十大錢,重六錢(折合22.4g),后減到四錢四分(折合16.2g)。同年七月增鑄當五十大錢,重一兩八錢(折合67.1g),后改制為一兩二錢(折合44.8g)。十一月諭令各省錢局鑄造推行大錢,并增添當百大錢,重一兩四錢(折合52.2g),當五百大錢,重一兩六錢(折合59.6g),當千大錢,重二兩(折合74.6g)。咸豐四年(1854)正月又增鑄當五錢,重二錢二分(折合8.2g)。此克重數(shù)據(jù)是依據(jù)光緒三十四年(1908)清政府農(nóng)工部和度支部擬訂劃一度量制度,規(guī)定庫平一兩等于37.301g而折算(庫平是國庫收支賦稅銀兩所用的衡量標準,清康熙年間制定)。
筆者共收集到31枚有詳實數(shù)據(jù)記錄的鉛質(zhì)錢實物資料進行統(tǒng)計,其平均值是:制錢(小平錢)計12枚,直徑22.3mm,錢重3.5g;當十錢計6枚,直徑35.4mm,錢重20.7g;當五十大錢,計3枚,直徑50.4mm,錢重53.0g;當百錢,計3枚,直徑50.3mm,錢重72.2g;當五百錢,計2枚,直徑56.7mm,錢重57.1g;當千錢,計5枚,直徑63.1mm,錢重71.4g(表1)。從上述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分析,京局和地方錢局鑄造的鉛質(zhì)錢,盡管面值相同,但錢徑和重量都沒有統(tǒng)一標準,鑄造的鉛質(zhì)錢輕重倒錯,大小不一,錢制紊亂無章。
表1單位:枚mm g
從我們統(tǒng)計的咸豐鉛錢重量數(shù)據(jù)看,制錢、當十錢、當千大鉛錢的重量均低于部頒標準,而當五十錢、當百和當五百大鉛錢的重量都超出部頒的規(guī)定。照理,鉛質(zhì)錢的重量要比銅質(zhì)錢重得多。顯然,各錢局鑄造的鉛錢均沒有統(tǒng)一標準,不遵循部頒要求去付諸實施。
現(xiàn)從傳世的部分咸豐鉛質(zhì)錢實物所知,鑄造鉛錢的錢局有京局(寶泉、寶源局),地區(qū)錢局有寶直、寶河、寶陜、寶鞏、寶蘇、寶昌、寶福、寶云、寶川、寶伊、寶迪局。計有13個錢局參鑄鉛質(zhì)錢。其中寶蘇、寶鞏、寶福、寶伊局,僅見有鉛質(zhì)錢實物存世,而沒有鑄造鉛錢史料可查閱。實際上咸豐朝從咸豐三年三月上諭一出,各省即相繼開爐鑄大錢。截止咸豐六年(1856),各地開鑄大錢的錢局已經(jīng)多達27個。加上中央2局,總計有29個錢局開鑄大錢而鑄鉛質(zhì)大錢的錢局僅有13個,約占所有錢局的三分之一左右。各錢局鑄造的鉛質(zhì)錢面值包括制錢(小平通寶)、當五、當十、當五十、當百、當五百、當千大錢等7種不同紀值等級的錢幣。
就各錢局鑄造銅、鐵、鉛三種大錢的數(shù)量比較看,各有所不同,懸殊較大。錢譜《咸豐泉匯》共載錄308枚寶泉局當十大錢,包括銅質(zhì)錢242枚,鐵質(zhì)錢62枚,鉛質(zhì)錢僅有3枚,鉛錢之少可見一斑。
眾所周知,鉛質(zhì)錢是一種由賤金屬鑄成的貨幣,錢幣收藏家多不予重視,收藏極少,研究不多。各種錢幣專著、錢譜、圖錄亦多不見載錄。上海博物館錢幣館展示咸豐銅質(zhì)大錢數(shù)量較多,品種復雜,有祖錢、母錢、樣錢和流通錢,引人注目,卻沒有見到咸豐鉛質(zhì)大錢展品出示。由此說明,咸豐鉛質(zhì)大錢存世甚少,收藏的情況很不佳。迄今,筆者僅能根據(jù)各地收藏的部分咸豐鉛質(zhì)錢實物資料(包括古錢著作、錢譜、圖錄、雜志及個人收藏),進行收藏方面的研究。
經(jīng)部分實物資料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寶泉局鑄39枚,寶源局鑄27枚,寶直局鑄1枚,寶河局鑄11枚,寶蘇局鑄7枚,寶昌局鑄1枚,寶鞏局鑄1枚,寶川局鑄1枚,寶陜局鑄5枚,寶云局鑄3枚,寶迪局鑄9枚,共計發(fā)現(xiàn)有105枚咸豐鉛錢實物存世。
在這105枚鉛錢中有制錢(小平錢)53枚,當五錢2枚,當十錢21枚,當五十錢6枚,當百錢12枚,當五百錢3枚,當千錢7枚等不同等級紀值鉛錢。其中,珍稀的有寶陜局小平母錢1枚,寶泉局、寶源局、寶云局制錢樣錢各1枚,寶泉局當千、當五百祖錢(雕母)各1枚,寶河局當千母錢1枚,寶蘇局當千試樣錢1枚。因錢幣資料有限,時至今日,見到的傳世咸豐鉛質(zhì)錢實物就是這些(表2)。
表2單位:枚
據(jù)彭信威著《中國貨幣史》記載:“咸豐制錢和當十錢鉛錢,各局都有鑄造。當五十錢,除寶晉、寶迪外,各局都有鑄造。當百錢除寶晉、寶迪、寶昌外都有鑄造。當五百和當千大錢,有七個鑄錢局,即寶泉、寶源、寶河、寶陜、寶鞏、寶蘇都鑄造過大鉛質(zhì)錢?!?/p>
但是從我們所收集的部分咸豐鉛錢實物資料研究,僅發(fā)現(xiàn)寶泉、寶源、寶河、寶直、寶蘇、寶昌、寶鞏、寶川、寶陜、寶云、寶迪、寶福、寶伊等13個錢局有鉛質(zhì)錢傳世。筆者共收藏到4枚咸豐鉛質(zhì)大錢,有寶河局鑄當百大錢1枚(彩頁1圖1),寶鞏局鑄當五十錢1枚(圖2),寶泉局鑄當十大錢2枚(圖3-4),它們分別載錄在《錢幣博覽》第30期和《中國歷代貨幣大系·清錢幣》第218頁、375頁上。
清代鑄造的咸豐鉛質(zhì)錢是清政府在財政困難情況下,應急而鑄行的貨幣,其鑄造的數(shù)量遠遠少于銅鐵咸豐大錢,流傳至今,相當稀少。究其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其一,鉛錢鑄期短暫。當十錢鑄期約三年左右,當五十、當百大錢鑄期近一年,而當五百、當千大鉛錢從咸豐四年二月始鑄,至七月即停鑄收回,只有幾個月,傳世尤其少。其二,參鑄的錢局有限,有其名無實物。有的地方錢局還未開鑄鉛錢,就接到停鑄咸豐大錢的指令,造成有鑄錢局記載,而無鉛錢實物傳世。其三,鉛質(zhì)錢是非主流貨幣。鉛作為賤金屬鑄錢不合適,百姓抵制,流通不暢。其四,鉛錢熔點低,容易私鑄或熔化鑄成生活日用器物。其五,鉛錢時久易氧化,銹蝕,難以長久保留。其六,太平天國起義軍同清軍對峙中,為擺脫經(jīng)濟困境,將獲得的咸豐鉛錢毀壞熔化,鑄成“太平天國”錢幣,以資軍費開支。
綜上所見,清咸豐朝鑄行的銅、鐵、鉛三種大錢,在中國貨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缺了鉛錢,就不能算完善。如今,遺存和出土的咸豐鉛質(zhì)錢越來越少,尤其是鉛質(zhì)錢中有不少珍稀品種,具有較高的歷史和錢幣文化價值,值得人們?nèi)ナ詹嘏c研究。
注釋:
(責任編輯劉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