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夫
《道德經》中的每一個字,都堪稱老子給掌權者、君王和政治家的敦敦教誨,只是考驗讀者能不能真正讀懂其中的新意與深意。
八百年周王朝所種下的,并非完全是“周氏江山”之果,更是華夏三千年“集體智慧的結晶”。厚積薄發(fā),如噴薄而出的紅日。
卻說周王室東遷以后,學術重心由王宮逐漸移向民間,周王朝氣數殆盡之時,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自老子、孔子以后,大家如雨后春筍般輩出,如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皆著書立說,各成一派。
興起于先秦,澤被于萬世。自此,諸子著作成為后世了解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資料庫,更成為后學的蓄水池。
《道德經》
子,乃先秦時對人的尊稱。之后特指孔子、老子、莊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古之先賢。百家一般指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兵家、縱橫家等學術流派。
這樣一個列陣似的龐大的名人方陣和學術陣容,基本上代表了那個統(tǒng)稱為“先秦”的方方面面?!稘h書·藝文志》向我們透露了這樣一個令人震驚的統(tǒng)計數字,這些方陣中有名的共有189家、4324篇著怍。后來大約有10家發(fā)展壯大成了學派。
那真是一個群星璀燦的時代。這些思想之先進,學術之自由,智慧之博大,可謂領當時世界潮流之先聲,于人類也是一筆可貴的財富。
《道德經》堪稱為這個時代最為杰出的代表作,區(qū)區(qū)五千言,引發(fā)數千年頂禮膜拜。因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被譽為“萬經之王”。
其他朝代暫且不論,僅唐朝一代,道教變成國教。唐高宗尊稱為《上經》,唐玄宗尊稱為《道德真經》。唐太宗曾令人翻譯為梵文。唐朝乃文人輩出之時,《道德經》有如此待遇可想而知。
方塊字的構造十分獨特,一個“首”,一個“走之”。“首”即大腦,代表思想;“走之”即運動,代表行為。有了想法,付諸行動,謂之“初源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薄兜赖陆洝返拈_篇之語念了數千年,可至今為止,能夠真正講得通悟得透的,卻沒有幾人。
老子成長記
自古以來,老子有如一個神仙般,縈繞于世間。
相傳老子降生時,體弱而頭大,眉寬而耳闊,目如深淵珠清澈,鼻含雙梁中如轍。因其雙耳長大,故起名為“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公元前571),親鄰們又呼之日小貍兒(即“小老虎”之意)。據說,因江淮間人們把“貓”喚作“貍兒”,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貍兒”便成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傳下來了。
卻說老聃自幼聰慧,靜思好學,拜師于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的商容老先生。教授三年,博學的商容便向老夫人辭行:“老夫識淺,聃兒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學授?”
老聃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三年而大有長進。
就這樣,十三歲就超過師傅商容,被薦去周室太學深造,十六入朝為官,且官至“守藏史”(相當于國家圖書館長),從而聲名遠播。
這里需要說明一點的是,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老聃博覽泛觀,如虎添翼,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方能名聞遐邇。
孔子遇見老子
當李耳升格為老聃,老聃再升格為老子的時候,一個閃耀在中華文明星空數千年的大師誕生了。
與老子相輝映的,是另一個“子”字輩的人,他的名字叫孔子。卻說孔子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魯國遠近聞名的導師了。四面招徒,八方開壇。而立之年,當聽說老子的名字后,一定要帶著弟子前去會會,不知道內心深處有沒有一種不服氣的成分,反正他倆見面了?!皶钡慕Y果,有一段孔子與弟子對話實錄——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船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字里行間表明,這世上能讓孔子心悅誠服的人,恐怕只有老子了??鬃影堇献訛閹煛?/p>
孔子與弟子的上述對話算是精彩了。其實,最為精彩的,還是老子與孔子師生間一段又一段經典的對白,其間無不顯示出儒家與道家思想的碰撞。茲摘錄一二——
行至黃河之濱,孔子佇立岸邊,不覺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聞孔子此語,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于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于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則煩惱之情增?!?/p>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子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子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人于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p>
孔子聞言,恍然大悟:“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p>
話說孔子與老子相別18年后,51歲的孔子聞老子回歸宋國沛地隱居,遂攜弟子再次拜訪。
老子雖歸,道永存
歷史文獻里,只說老子西度流沙,過了新疆以北,一直過了沙漠,到西域去了。究竟是往中東或者到印度去了?不知道。
由老子到列子、再到莊子……由《老子》改稱的《道德經》,由《列子》改稱的《沖虛經》,由《莊子》改稱的《南華經》。道教三經,一路傳下來,終為國粹。
三千年過去了,老子留下的經典仍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可謂無與倫比。
古人云,孔子“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其實只說對了一半。還有半句留給孔子老師老子的,只需要半部中的半部《道德經》,足可以一統(tǒng)江山。
《道德經》中的每一個字,都堪稱老子給掌權者、君王和政治家的諄諄教誨,只是考驗讀者能不能真正讀懂其中的新意與深意。
《道德經》中的“道”,能獨霸中華文明三千年,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