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宏非
菜花塘鱧
沈宏非
塘鱧魚,春天的魚,與螺肉、河蝦、竹筍、春韭并列為江南五大春鮮。因為塘鱧魚,江南的水,尤其是太湖的水,便成了名副其實的一湖春水了。
每年清明前后,是塘鱧魚的孕期和吃塘鱧魚的佳期。此魚在冬日沉伏水底穴居,春天一到,油菜花開,便群起竄入水草叢中覓食,人稱“菜花塘鱧”,彼時至為肥美,皮膚又黑又粗又糙,可能是太湖里最丑陋的生物,但其肉之白之細之嫩,堪比豆腐。舊時捕魚賣魚之勝景,有清代竹枝詞為證:“瓦盆重迭漾清波,賺得潛鱗杜父名;幾日桃花春水漲,滿村聽喚賣魚聲”。
塘鱧,又稱“沙鱧”“沙烏鱧”,為魚綱鱸形目塘鱧科塘鱧屬淡水魚類。長江、珠江、錢塘江、閩江、南海及臺灣海峽皆有。不過,在江南的那兩個人間天堂里,它的名字又各不相同:杭州人管它叫 “土步魚”,蘇州人則呼為“塘鱧魚”,又做“塘里魚”或“蕩里魚”及“沙光魚”。而在江、浙一帶的方志文獻中,分別又曾是“土婆魚”、“蒲魚”、“土拌魚”《臨海水土異物志》、“杜父魚”、“渡父魚”《食物本草》、“伏念魚” 《臨海志》、“土附魚”、“虎頭鯊”、“主簿魚”《山堂肆考》、“菜花魚”《嘉興縣志》、“鱸鯉魚”《演繁露》、“鮒魚”、“土部魚”《湖州府志》、“土鶩魚”、“土哺魚”《錢塘縣志》以及“吐哺魚”《藻異》,等等。
這魚要是能碼字,當(dāng)是作家里的魯迅先生了,后者有據(jù)可考之筆名共計181個;這魚要是又能碼字又能搞地下工作,便是留下“中國豆腐天下第一”的遺言從容赴死的瞿秋白先生了,他生前用過的化名有108個,就連“瞿秋白”也是一個化名。
但不管它擁有多少別名化名曾用名,不管它在泥土里潛伏得有多深“附土而生”,亦不管它的保護色有多逼真介于泥土色和石頭色之間,外形有多丑陋、多兇悍五短身材,扁頭,尖牙利齒,曾被南京人污名化為“虎頭蛇”或 “虎頭鯊”——如果菜花時節(jié)你恰好在江蘇,如果恰好有人誠意拳拳地請你吃一碗“鯊魚湯”,請千萬不要怒不可遏地掀桌,先想想曹操與呂伯奢一家八口的悲劇——每一年,只要油菜花一黃,桃花水一漲,塘鱧魚把自己養(yǎng)得腦滿腸肥準備孵卵時,就會被撈出水吃掉,不吃它,就辜負了春光。
土步食制,據(jù)袁枚《隨園食單》所言:“肉最松嫩。煎之,煮之,蒸之俱可。加腌芥作湯,作羹,尤鮮?!?/p>
杭州的“春筍土步魚”蘇州稱“春筍塘片”,是塘鱧魚入饌的代表作。春天,要吃就吃那些剛從地里冒尖的東西。春筍和土步,盡管都是新鮮出土,但妙在泥土之有別:筍破的是山上之土,魚出者為水底之泥。“土步”之名,皆因其“附土而生”的草根生活形態(tài)而得。《湖州府志》云:“鮒魚今名土部。此魚質(zhì)沉,常附土而行,不似他魚浮水游也,故名。”杭州人叫它“土步兒”或“步魚”,皆因“步”字即“趴著不動”之意,相當(dāng)于上海話里的“孵”。整個冬天它都在“貓冬”,只“淺底”不“魚翔”,偶見小魚小蝦過路,猛地躥上來就是一口,補充營養(yǎng),以待春來生產(chǎn)。春筍與步魚做了一處,能不滿盤皆春乎?
蘇州人家常的“塘鱧魚燉蛋”,無疑是“蒸之”范例:塘鱧魚一定要吃活的,殺好后,去鱗去內(nèi)臟,瀝盡水,便可就烹了:先用姜片煮過的開水把魚略燙,然后在湯碗里碼好,另碗加料酒打雞蛋,注入魚碗內(nèi),上灶以旺火蒸個十來分鐘,最后撒上蔥花、豬油、麻油趁熱即食??谖吨氐模部梢约尤胛r米和肉末同燉。
不管是“春筍塘片”還是“塘鱧魚燉蛋”,都極為家常。從前,蘇州城里城外的人家都習(xí)慣在煮飯時在飯鍋里“順便”把“塘鱧魚燉蛋”蒸上。開鍋那一刻,便有飯香、魚香和蛋香撲面而來。于滋于味,蛋嫩和魚潤,蛋香和魚鮮,一時竟難分難解──出來走兩步吧,廣府人,請問被你們稱為“魚蛋”的又是什么東東?
除此之外,塘鱧魚還可以莼菜為羹,以醬瓜、醬姜片劃炒,與豆腐同燒、或者起魚片凈炒,皆極家常。然而,此魚也有極奢的吃法,即只取魚鰓蓋骨上左右各一塊瓜子狀小肉肉,聚而汆湯食之。
此一吃法,最早見之于宋代文獻《玉食批》里的“土步辣羹”,它與“酒醋三腰子、三鮮筍、炒鵪子、烙潤鳩子、火字邊加贊石首魚、海鹽蛇鲊、煎三色鲊、煎臥烏、火字邊加烏湖魚、糊炒田雞、雞人字焙腰子、糊燠鯰魚、蝤蛑簽、麂膊、浮助酒蟹、江瑤、青蝦辣羹、燕魚干魚酒醋蹄酥片,生豆腐百宜羹、臊子炸白腰子、酒煎羊、二牲醋腦子、清汁雜熰胡魚、肚兒辣羹、酒炊淮白魚”等并列為宋代皇家御用。《玉食批》據(jù)信是宋代皇帝賜與皇大子的食譜,由南宋人陳世崇收入《隨隱漫錄》,編案曰:“諸玉食。偶敗篋中得上每日賜太子玉食批數(shù)紙,司膳內(nèi)人所書也?!?/p>
接下來,就是對這些菜肴的道德吐槽,以“土步魚止取兩腮”為罪證,嗚呼“貴家之暴殄”。
塘鱧魚一身,虎頭蛇尾,最突出的就是頭,而頭部最生猛的,除了兩排細細的利齒,便是高度發(fā)達的腮幫子了。這魚,大不過兩三指,重在3兩左右,取腮肉,是個細活。先把全魚蒸至半熟,然后用竹簽小心翼翼地把皮撥開,才能挑出完完整整的一粒半月形、瓜子狀的“豆瓣”肉。與其松嫩的肉身相比,腮肉尤顯彈牙。
“豆瓣”得之不易,食之更不可大意,蓋因其乃塘鱧全身至嫩至滑之肉,入口后不及細嚼慢咽,很容易一不小心從唇舌之間直接滑落至咽喉而令人擲匙浩嘆。
初聞此菜之名,是通過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的小道消息說,西哈努克親王到蘇州訪問時曾享用此饌。查后來披露的1971年2月25日蘇州南園賓館宴請親王偕夫人的菜單,六冷菜、八熱菜、兩道點心一道甜食,并不見“豆瓣”芳蹤。湯倒是有一道,不過是秋冬的鲃肺湯。無論史料和記憶是否靠譜,此事我倒是寧可信其無,因為對于死守著“不時不食”原則的蘇州人來說,不太可能在陽歷二月底就把“菜花塘鱧魚”拿出來奉客的,盡管冬季罱泥清塘?xí)r也會撈起一些。1987年3月西哈努克第三次參訪蘇州的那回,蘇州飯店倒是做了應(yīng)季的“翡翠塘片”,至于1971年5月的第二度到訪,季倒是應(yīng)的,但菜單尚無史料可證。另外,吃過這道菜的主兒,也有耳語說是中國人民的另一位老朋友尼克松總統(tǒng)的。
歷經(jīng)了許多個春天和許多茬油菜花之后,這道傳說中的美味終于在杭州“龍井草堂·遺園”吃到。一小碗,耗魚一百〇八尾,得“豆”二百一十六粒。也算是“效法天地,比擬乾坤,法與陰陽,合于數(shù)術(shù)”。
賤人就是矯情,貴菜卻往往有個賤名。當(dāng)年,上?!昂E纱ú恕眲?chuàng)始人何其坤師傅曾經(jīng)是老錦江飯店和張愛玲在小說里津津樂道的“蜀腴”川菜社總廚在為宋慶齡到會家宴時,曾獻上一道上海本地人飯桌上最低賤的“咸菜豆瓣湯”:湯里的咸菜還是雪里蕻,但“豆瓣”卻不是蠶豆,而是塘鱧鰓幫肉。
因此,此“豆瓣”又名“葷豆瓣”。如果有朝一日“豆瓣網(wǎng)”從文青網(wǎng)站墮落成為一色情淫窩,大可以借用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