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南
古代官場不是沒有規(guī)矩,不是沒有準(zhǔn)則。如唐太宗就要求官員做到公正,他說:“為政莫若至公?!鼻蹇滴醯垡蠊賳T做到“清、勤、慎”。從宋仁宗時起,各地官府就樹立了刻有對官員誡勉之詞的石碑 (戒石銘)。但仍有不少官員不守規(guī)矩。他們或者本來就是混跡于官場的品行不端之人;或者進(jìn)入官場后受到不良影響被“染黑”了,投機(jī)、鉆營,無所不為。但是他們在唐太宗那樣清醒的皇帝面前,就常常施展不了自己的伎倆。
諂媚奉承型官員,害己又害國
《資治通鑒》 記載:隋文帝時太史令袁充上奏皇上說,隋朝建立以后,白天漸漸的長了,日影漸漸的短了,這是從古以來所未有的事。一定是隋朝的功業(yè)感動了上天,所以才會日長影短。一番話說得隋文帝很高興,他對百官說,日長影短,確是吉慶之事,是上天對我們的保佑。于是下令改元,“取日長之意為年號”,改“開皇”為“仁壽”。因?yàn)樵涞闹e話、鬼話,全國的工匠可倒了霉,他們的工時加長了,因?yàn)閾?jù)說白天變長了。袁充為討好文帝,不惜篡改、捏造天文觀測結(jié)果,還謊稱老天都被隋朝皇帝感動了。胡三省就此事評論說:“史言袁充誣天以病民?!?/p>
《資治通鑒》又載:隋煬帝十分欣賞大臣裴矩,認(rèn)為裴矩懂得朕意,凡是他上奏的,都是我心里所想而還沒有講出來的。若非忠心為國,怎能做到與朕心心相?。慨?dāng)時煬帝身邊的一批大臣,裴矩、宇文述、虞世基、裴蘊(yùn)、郭衍等,“皆以諂諛有寵”,煬帝就被這幫人包圍著。其中的郭衍曾勸煬帝,皇上用不著像先帝那樣天天上朝,太辛苦了,五天上一次朝就行了。史稱隋文帝“每旦臨朝,日昃不倦”,每天早晨上朝,處理政務(wù)到了太陽偏西,還不知疲倦。雖然處理的事務(wù)未免“繁碎”,作為皇帝毋須事必躬親,但他確實(shí)是一位勤于政務(wù)的皇帝。隋煬帝跟文帝不同,他怠于政務(wù)?!缎绿茣?說:“于時軍國多務(wù),日不暇給,帝方驕怠,惡聞?wù)拢┣恢?,奏請罕決。又猜忌臣下,無所專任?!蹦敲炊嘬妵聞?wù),他懶得去管,丟在一旁,自己不處理,又不放手讓臣下處理。所以郭衍的“建議”正中煬帝下懷,煬帝更加認(rèn)為郭衍忠心耿耿,說:“唯有郭衍心與朕同?!惫転榱藢郯⒄樂畛?,不惜把國事當(dāng)兒戲。
莊綽 《雞肋編》 記載了一個因諂諛而立即得到實(shí)惠的故事:北宋熙寧 (1068—1077) 年間,有一名讀書人上書當(dāng)時的宰相,極盡奉迎之能事。馬屁拍上了,宰相高興之下,繞過吏部,捏造了一個“特殊勛勞”的由頭,直接給這個讀書人委派官職。蘇洵編了順口溜,諷刺這個讀書人說:“有甚意頭求富貴,沒些巴鼻便奸邪?!庇显紫?,被說成“特殊勛勞”,真是荒唐。
諂臣能得到上司的青睞、信用,而正直的人卻受到冷落、排斥,這在古代官場是習(xí)見習(xí)聞的。所以一些官員為了自己的私利,不顧廉恥,寧做諂臣,不做直臣。
唐太宗十分憎惡諂臣。據(jù) 《資治通鑒》,他特地對公卿大臣講了諂諛是國家之禍害。他說:如果國君剛愎自用,拒聽諫言,臣下又“阿諛順旨”,那么國君就會失去皇位。國君一旦失去皇位,臣下豈能保全自己?隋朝虞世基等“諂事煬帝以保富貴”,結(jié)果煬帝被殺,虞世基等也都被殺。
投機(jī)鉆營型官員,為升官施展鬼蜮伎倆
明朝吳承恩曾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刻畫投機(jī)鉆營之人:“蠅營鼠窺,射利如蜮?!本褪钦f,這類人像蒼蠅一樣到處鉆營,像老鼠一樣四處窺伺,為固位、升官,追逐經(jīng)濟(jì)利益,而施展鬼蜮伎倆。
昭梿 《嘯亭雜錄》 一書就寫到了這樣一個投機(jī)鉆營之人:于敏中相國當(dāng)政時,翰林等無不奔走其門下。有一名探花,讓其妻拜于敏中的妾為干媽。于敏中一死,人走茶涼。這位探花見梁瑤峰掌權(quán),又命其妻拜梁為義父,還饋贈梁珊瑚朝珠 (朝服上用的珠串)。紀(jì)曉嵐作詩諷刺說:“昔曾相府拜干娘,今日干父又姓梁。赫奕門楣新吏部,凄涼池館舊中堂。君如有意應(yīng)憐妾,奴豈無顏只為郎。百八牟尼親手捧,探來猶帶乳花香。”“牟尼”即朝珠,據(jù)說這串朝珠曾在探花妻子的懷中焐過,故“探來猶帶乳花香”。這個故事不止一本清朝人筆記寫到,可見流傳很廣。該探花真是臭名遠(yuǎn)揚(yáng)了。
有的人還善于“曲線拍馬”,即通過巴結(jié)上司的家人、幕友甚至仆人,來巴結(jié)上司。張集馨 《道咸宦海見聞錄》 一書載:陜甘總督樂斌手下一位代理知府章桂文,竟然放下架子,與總督的仆人陳二結(jié)為兄弟,又讓其妻收總督的一位女仆為義女。代理知府結(jié)交總督的仆人,用意非常明顯。樂斌一名仆人的妻子周二奶奶,一次到廟里還愿,燒香叩頭時,樂斌的下屬沈某 (任同知),跟著周二奶奶一起燒香,跪拜如儀。又一次,周二奶奶到五泉山燒香,路上與道員和祥的家人爭道,雙方爭吵起來,周二奶奶“指和道之名而唾罵之,萬眾圍觀”。次日,道員和祥向總督長跪請罪。一名道員為何要巴結(jié)總督仆人之妻周二奶奶呢?原來此女身份特殊,乃總督樂斌之“二奶”,在總督府當(dāng)家。與樂斌生有一子,名小喇嘛。她悍潑,敢于欺凌樂斌之妾,連樂斌都很畏懼她。她動不動就對樂斌說:“我令汝做總督,汝方能做,否則,做不成也!”一名總督,地方大員,卻受制于一名“二奶”,真是可悲!
投機(jī)鉆營不能少了“經(jīng)濟(jì)基礎(chǔ)”。李清 《三垣筆記》 說:崇禎十六年 (1643),朝廷選拔、任用進(jìn)士時,進(jìn)士們百計(jì)鉆營,爭相給有關(guān)官員送銀子,鬧得烏煙瘴氣。崇禎帝得知這場鬧劇后說:京城內(nèi)的金子都給換盡了!行賄的數(shù)量可想而知。這是明朝滅亡的前一年。可以說,腐敗跟這個朝代相始終。
“小忠小惠”型奸邪之人,
一旦大權(quán)在握便露出真面目
宦官魏忠賢是以“小忠小惠”面貌出現(xiàn)的奸邪之人。據(jù)朱和祚 《玉鏡新譚》 一書,魏忠賢“本大奸大惡之人,而先以小忠小惠事人,為入門詭訣”。起先,跟他接觸過的人對他都有好感。他掌管御廚,“毋論大小貴賤,虛衷結(jié)好,凡作一事,眾悉頌之”,贏得一片贊揚(yáng)之聲。他小心翼翼地伺候幼年時的明熹宗,大受寵信。熹宗登基后,魏忠賢得到重用。一旦事權(quán)在握,他便露出大奸大惡的面目。
唐朝李義府也是一個以“小忠小惠”面貌出現(xiàn)的奸邪之人。他本是門下省一名典儀,從九品下,品級很低。其人有才,得到李大亮、馬周等大臣的推薦。唐太宗親自召見了他,提拔他為監(jiān)察御史。李治被立為太子后,他成為李治的下屬。李義府向唐太宗獻(xiàn)上 《承華箴》,結(jié)尾說:“佞諂有類,邪巧多方。其萌不絕,其害必彰?!币蠓婪都樨~媚之人。從文章看,他似乎很正直,實(shí)際上,他自己卻諂媚太子李治。李治即位后,提拔他為中書舍人。重臣長孫無忌厭惡李義府,朝廷擬將李義府貶為壁州司馬,詔書很快就要下來。這時,許敬宗的外甥給李義府出了一個主意,說:皇上欲立武昭儀為皇后,害怕宰相們反對,尚未公布。你如能建議立武昭儀為后,將轉(zhuǎn)禍為福。李義府依計(jì)而行,果然朝廷不再將他貶為司馬。李義府在立武昭儀的問題上賭了一把,他賭贏了。武則天被立為皇后不久,李義府升為宰相。《新唐書》 說:“義府貌恭柔,與人言,嬉怡微笑,而陰賊褊忌著于心,凡忤意者,皆中傷之,時號義府‘笑中刀。又以柔而害物,號曰‘人貓?!绷x府大富大貴之后,一些姓李而又想攀高枝的人,要求與李義府“聯(lián)宗”,并尊李義府為父輩、兄輩。給事中李崇德主動與李義府聯(lián)宗,當(dāng)李義府被貶普州刺史后,立即將其名字從族譜上削去。李義府得知后,對李崇德恨之入骨。及至重新當(dāng)政,便給李崇德羅織罪名,逼其在獄中自殺。李義府果然是“笑中刀”。然而當(dāng)初李義府是以正直的面貌出現(xiàn)的,不然唐太宗也不會拔用他。
賣身投靠型官員往往找宦官為靠山,
成為其黨羽
有些不老實(shí)的官員喜歡找靠山。他們信奉“朝里無人莫做官”,認(rèn)為在官場混,沒有靠山不行;靠山小了不行??可皆酱螅驮娇康米?,越能實(shí)現(xiàn)利益最大化。
昭梿 《嘯亭雜錄》 中寫到了一件找靠山的事。書中說:夢禪居士英寶,他的哥哥伊江阿任山東巡撫。夢禪居士聽說哥哥平時跟“緇流”(僧人) 混在一起,又喜交結(jié)皇帝身邊的人,感嘆道:“豈可結(jié)交權(quán)要,倚冰山為巢窟?其禍不旋踵矣!”不出他的預(yù)料,哥哥很快便倒臺了。其兄吃虧在“倚冰山為巢窟”。
古代官員找靠山,往往要找宦官,因?yàn)榛鹿偬焯煸诨实凵磉?,說得上話。而正派的官員都不屑走宦官的門路。陸容 《菽園雜記》 載:明朝正德(1506—1520) 年間,工部侍郎王某經(jīng)常出入宦官王振之門。這位侍郎貌美而無須,善于看王振臉色行事,與王振很親近。王振一天問侍郎:“你怎么沒有胡須?”侍郎答:“公無須,兒子豈敢有須?”這話在官場傳開,被當(dāng)作笑柄。
宦官劉瑾專權(quán),賄賂公行。行賄者送一千兩銀子,說送“一干”,送一萬兩銀子,說送“一方”。后漸漸增至“幾干”“幾方”。行賄越送越多,“行情”不斷看漲?;鹿倮顝V因故自殺身亡后,他的一本“受賄簿”被發(fā)現(xiàn)。本子上記錄,某人送“黃米”幾百石,某人送“白米”幾千石,合計(jì)數(shù)百萬石。原來“黃米”“白米”都是暗語,“黃米”即黃金,“白米”即白銀。一個不大的宦官,就能撈這么多錢財(cái)。
明朝宦官專政的時間較長,故很多官員倚宦官為靠山。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 (初刻于明朝隆慶三年,即公元1569年),寫到了明朝的這種政治怪像:“近代宰相,不由中人援引,則是營求而得,唯趙大周入閣,出自圣裁。”明代的宰相 (內(nèi)閣大學(xué)士),好多是宦官援引,也有用別的辦法跑官跑到的。由皇帝指定的,僅趙大周一人而已。
官員找靠山,就把政治生命交給了認(rèn)作靠山的那個人,就再也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yùn);就成了他的黨羽,跟他的關(guān)系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可降沽?,樹倒猢猻散。
(選自《人民論壇》2016年第2期)